哲學素質培養

《哲學素質培養》是一部供大學生哲學素質教育課參考使用的教材。全書共七章。第一章具有總論的性質,討論人的哲學素質的內容和培養的途徑。第二章討論哲學知識和哲學能力的關係,強調哲學能力對於學生成長的意義。作為全書主體部分的後面五章,分別從閱讀思考論辯寫作和套用五個方面,論述了相應的哲學能力的培養問題。書中既有經驗的概括、理論的闡述、方法的介紹,又有大量歷史的和現實的案例分析。每章正交之後附有一定數量的思考題和練習題,可供學生在課堂內外思考、討論、練習用。

基本介紹

  • 書名:哲學素質培養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頁數:254頁
  • 開本:32
  • 定價:18.00
  • 作者:郭湛
  • 出版日期:200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0051243
  • 品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內容簡介

《哲學素質培養》:21世紀通識教育系列教材。

作者簡介

郭湛,1945年生,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主編,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副會長。著有《中國現代化之哲學探討》(主編之一)(人民出版社,1990)、《人活動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思維世界導論》(主編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哲學與社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主體性哲學》(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哲學素質及其培養
第一節 現實、哲學與人的發展
一、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
二、現實對人的整體素質的要求
三、現實對人的哲學素質的要求
第二節 人的哲學品格和哲學態度
一、人的哲學品格包含的因素
二、哲學對人格修養的作用
三、人的哲學態度與人生追求
四、社會理想與哲學境界
第三節 培養哲學素質的途徑
一、從以往的哲學中領悟哲學
二、立足實踐進行思考和反思
三、使哲學與具體科學相貫通
四、哲學的開放性和學習的探索性
思考題

第二章 哲學知識和哲學能力
第一節 哲學教育的雙重目標
一、知識傳授:哲學教育的基本內容
二、能力培養:哲學教育的主要目標
三、哲學知識和能力的歷史演變
第二節 作為哲學素質的哲學能力
一、人的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
二、哲學能力的構成環節
三、哲學能力的特徵
第三節 哲學能力對於人的價值
一、通過把握本質和規律形成簡明世界圖景
二、在全面知識基礎上打造普適能力平台
三、尋找充滿理想、信念和創新的精神家園
四、開發和增強自己的創新能力
思考題

第三章 檢索與閱讀哲學文獻
第一節 哲學文獻的檢索
一、哲學文獻的整體把握
二、核心文獻與相關文獻
三、文本和版本的選擇
第二節 哲學文獻的閱讀
一、博與專:知識的T型結構
二、大量文獻中的選擇與提煉
。三、精讀、理解與融會貫通
第三節 讀書筆記的作用和寫法
一、讀書筆記的重要作用
二、讀書筆記的種類
三、記讀書筆記的方式
思考題
練習題

第四章 哲學思考的特徵與方法
第一節 哲學思考的基本特徵
一、哲學思考的整體性
二、分析和綜合的統
三、超越性、突破性和反思性
四、哲學的理性和非理性
第二節 哲學思考的問題和核心
一、問題:哲學思考的開端
二、哲學問題的特點和意義
三、哲學問題的核心內容
第三節 哲學思考的基本方法
一、“實踐——認識”方法
二、“感受——頓悟”方法
三、“個別——一般”方法
四、“抽象——具體”方法
五、“批判——辯證”方法
思考題
練習題

第五章 論辯:面對面的思想交流
第一節 哲學與論辯的不解之緣
一、論辯:哲學的實踐層面
二、蘇格拉底的“辯證法
三、惠施與莊子的論辯
四、論辯對社會和哲學發展的影響
第二節 作為哲學技能的論辯能力
一、孟子的論辯與“道”、“禮”“權”
二、哲學論辯中的“道
三、哲學論辯中的“禮
四、哲學論辯中的“權變
第三節 哲學辯論的實戰技能訓練
一、個人賽
二、團體賽
三、論辯練習
練習題

第六章 哲學的研究與寫作
第一節 哲學問題的深入研究
一、閱讀、思考和討論的深化
二、研究的聚焦和專題化
三、哲學研究中的假說方法
四、研究成果的創新追求
第二節 哲學寫作:研究成果的表述
一、哲學寫作的個人和社會意義
二、哲學寫作的形式和內容
三、哲學寫作的方法論問題
第三節 哲學論文寫作的步驟
一、選題與立意
二、備料、構思、擬綱
三、寫作過程
四、修改與定稿
練習題


第七章 哲學的套用和套用的能力
第一節 哲學的價值及其套用
一、哲學的價值在於套用
二、哲學的套用性和發展前景
三、套用的關鍵在於主體自身
第二節 套用哲學與哲學的套用
一、理論哲學與套用哲學
二、哲學應、用的特點和方式
三、“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第三節 哲學素質的綜合體現
一、套用哲學的能力要求
二、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套用
三、套用體現哲學的綜合素質
一第四節 全面提高自己的哲學素質
一、哲學素質與文化的繼承和創新
二、做新時代全面發展和實現的人
思考題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二、現實對人的整體素質的要求西方自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之巨大遠邁前古,但在給人類帶來極大的福利的同時,也帶來意想不到的弊端或危害。如自然界默默無言地滋養著萬物,人類卻過分地掠奪甚至破壞它。事實證明,人對自然界和自己尚未完全認識,二者的關係還有待理順。現實世界出現的嚴重問題,如生態環境惡化等等,溯本求源,問題來自愚昧無知,來自人的素質不高。現實世界呼喚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對人提出了全面發展的要求。而教育事業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與國家的安危、民族的興衰如此息息相關。現實社會的全面發展需要全面發展的人來實現,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是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必須高度重視的基礎性工程。
所謂整體素質,是一個綜合表明人的內在本質力量的概念,指由人具有的全部特質所規定的活動能力及其狀態。在這裡,人的活動包括各種生命的、生活的、職業的活動;人的能力包括顯在的和潛在的或表層的和深層的不同層面;人的狀態即活動樣態,包括行為體態、精神風貌以及社會形象,即給人造成的印象、感受和社會評價等。人的特質同其他事物的特質一樣具有結構意義,不同組成成分帶來質的規定性;由特質規定的能力則具有功能意義,這種功能作用的程度帶來量的規定性。人的整體素質是結構與功能、質與量相統一的概念。構成人的整體素質的特質,包括生理的、智力的、心理(人格)的、行為的和價值觀念的等方面。因此,考察人的整體素質可以有頗多的角度或不同的視野。
從現實世界對人的整體素質的要求來看,主要有兩個大的方面:一是知識、思想和人格素質;二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其中,知識、思想和人格如何統一?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何統一?進而知識、思想和人格素質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又如何統一?這些都是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構成整體素質的素質不是一個而是一“叢”,是由許多特質組合而成的“叢”體。眾多個人整體素質的“叢”體是具體的,是由各國、各民族的文化、歷史和社會變遷造成的。人的素質既有相對穩定的慣性的一面,又有可變的、可培育的一面。它們都是特定的文化、歷史和社會變遷的產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歷史進程和社會變遷過程中的人們,具有不同的用以構成其整體素質的特質及其組合特點。

後記

自20世紀80年代末起,我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給本科學生開設選修課“哲學基本技能訓練”,至今從未間斷。該課程側重學生哲學能力的培養,從哲學的閱讀、思考、論辯、寫作、套用等環節組織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練習,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儘可能多地交流和互動,提高了學生的哲學基本能力。由於課堂活動形式多樣,學生參與程度高,生動活潑,受到學生們的歡迎。
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表明,這類課程的教學符合現代大學素質教育的方向,對於提高學生的哲學素質有顯著的效果。該課程儘管原定為選修課,但事實上一直是我系大多數本科學生必修的課程。近幾年,根據教學改革發展的需要,我系把這門課程的名稱改為“哲學素質教育”,作為本科必修課由三年級提前到一年級開設。經過兩年的試驗,證明在低年級開出此課,對於學生本科期間的成長會更有益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