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研究的途徑

哲學研究的途徑

《哲學研究的途徑》是牟宗三所著作品,出自於《牟宗三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哲學研究的途徑
  • 作者:牟宗三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牟宗三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梅校長、馮主任以及各位先生、同學:
今天所打算講的題目是“研究哲學的途徑”,這是很平常的一個問題。哲學這一門學問,本來依照康德(I.Kant,1724—1804 A.D.)所講,不是可以學的。我們學哲學,大體學的只是哲學史,就是學歷史上某一人的哲學,譬如柏拉圖的哲學、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這是個人意識思考所得的結果,假定叫它是“哲學”,那么則是“主觀的哲學”(subjective philosophy)。但是相對於此種主觀的哲學還有一種叫做“客觀的哲學”(objective philosophy),此大體即是康德所說的“宇宙性意義的哲學”,此種哲學則不是可以由學習而得。因為我們所學的只能學作哲學性的思考活動,亦即學作理性的思考。宇宙性意義的哲學,所以無法透過學習而得,主要是因為天地間沒有一門現成的學問擺在那兒叫做“哲學”。數學可以學,歷史也可以學,但卻沒有一門學問叫做“哲學”,也沒有人敢以哲學家自居,依康德的意思,哲學家就是能將宇宙性意義的哲學“人化”或“人格化”者,在此,“人格化”或許不是很好的表達,其義大體是相當於程伊川所說的“以人體之”之意。在中國哲學中,以人的實踐行動、道德行動來體現宇宙性意義的哲學者即是“聖人”;而古希臘哲學中,能如此體現宇宙性哲學的人,即稱為“哲學家”(philosopher)。此種哲學家或聖人,現實上是沒有的。所以客觀意義的哲學是不能學的,我們所能學的只是學作理性的思考。學歷史上某家某家的哲學,那只能說是學歷史,不能說是學獨立的理性思考,而要能獨立思考,這是要靠個人努力的。所以,從這個觀點講,可以說我們學哲學是一種訓練,不論學西方哲學或中國哲學,都是接受訓練,亦即通過歷史上某某人的理性思考的結果,再經自己的消化而轉化為自己理性的思考。因此,哲學史的訓練是不能沒有的。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牟宗三(1909—1995),哲學家及哲學史家、教育家,大學教授,當代新儒家的精神領袖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山東棲霞人,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1949年去台灣;曾獲台灣“行政院”文化獎,香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一生志業在“哲學地建立中國哲學”,復興與光大中國文化,其研究幾乎遍及與涵蓋哲學的所有領域並均有重要建樹;其著作具有廣泛的影響,其寫作被認為開創了一種獨特文體——“牟宗三體”;其教學思想深刻,教學藝術一流,被譽為“說法第一”的大宗師,對學生影響至深至巨,桃李滿天下。牟宗三哲學是中國哲學的重要典範,代表了中國哲學發展至現當代的巔峰;牟宗三被認為是自朱熹和王守仁以來足以代表中國哲學水準的最偉大的中國哲學家。編者簡介王興國,哲學博士,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與哲學系教授、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編輯部主任兼常務副主編,香港國際場有哲學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從事中國哲學及中國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長於中國儒家哲學及佛教哲學與茶道,尤其以對牟宗三哲學的研究聞名於世,享譽海內外;發表論文近百篇,出版的學術專著有《契接中西哲學之主流——牟宗三哲學思想淵源探要》、《牟宗三哲學思想研究——從邏輯思辨到哲學架構》、《牟宗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