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研究

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研究

《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研究》是池忠軍創作的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8年12月。

該書系統梳理和挖掘了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批判性地分析了西方公共性思潮,釐清了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問題域,由此建構起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邏輯理路。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研究
  • 作者:池忠軍
  • 首版時間:2018年12月
  • 字數:426千字
  • 類別:哲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分析和把握西方和東亞公共哲學研究熱潮興起的問題意識與功能預設,在比較的視野上提出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當代價值是公共事物治理的基本規範。分析了西方和日韓公共哲學的理論途徑和概念界定,借鑑中國學者關涉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研究途徑和界定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公共性的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特質。

作品目錄

緒論 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研究的緣起
第一章 公共哲學的詮釋
一、公共哲學研究的興起
二、公共哲學的問題意識
三、公共哲學的辯難
四、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致思路徑
一、公共哲學的旨趣:追尋公共性
二、公共哲學的特質:公共性與人的本質的邏輯關係
三、人本學取向的公共哲學研究路徑
四、公共哲學的界定
第二章 青年馬克思哲學人類學公共性思想的超越
第三章 人的本質:公共性的確證
一、哲學人類學公共性思想的形上學之路
二、古希臘心靈哲學對公共性的理性本體論確證
三、德國古典哲學對公共性的自由本體論植根
四、青年馬克思哲學人類學公共性思想的超越
一、馬克思對抽象的人的本質的超越
二、人的本質現實性: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三、合目的性的超越性生存是人的本質
第四章 馬克思公共哲學的本體論
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公共性的社會歷史規律
一、馬克思公共哲學本體論的理論基石
二、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本體論承諾
三、共同體、社會與人的自由個性
四、市民社會與自由個性的對立
一、馬克思主義公共性的歷史生成
二、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公共性:社會形態的辯證發展
第六章 社會主義的公共性建構
第七章 餘論:西方公共性僭越的馬克思主義批判
一、超越市民社會的歷史辯證法: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科學奠基
二、重構新社會的歷史條件異質性與超越的可能性
三、社會主義實踐中公共性建設的經驗教訓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共性發展的維度
一、阿倫特對市民社會的批判與公共性重建的意向
二、哈貝馬斯對重建公共性的理論構思
三、對馬克思主義公共性批判的批判
參考文獻

創作背景

隨著公共治理實踐的深入推進和公共生活的愈益廣泛,“公共哲學”愈益成為學術界和社會輿論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從歐美學術界到日韓學術界,在理論思考和現實維度兩個層面探索公共性問題,構成了公共哲學研究的主要內容。這種現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現實性:一方面,公共哲學代表了人類對“合目的性”良善生活秩序的追求;另一方面,通過公共哲學的價值理性調節以應對工具理性的張揚。但是,學術界對公共哲學研究建構的邏輯理路主要集中在公共性、公共理性、公共倫理與公共善等形上學的方面,相對地忽視了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理論邏輯與實踐價值。基於此,《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研究》系統闡釋了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的邏輯理路。

作品思想

該書作者科學界定了公共哲學研究的旨歸。公共哲學研究源遠流長,自從美國學者沃爾特·李普曼明確提出公共哲學以後,公共哲學的研究和探索展現出多樣形態和多元進路。公共哲學的研究和探索雖然良久,但其研究對象、範圍、方法、框架等基本問題仍有待進一步規範。雖然存在諸多流派和爭議,但公共哲學研究形成了一個大家比較公認的主題,即對於公共性的追求。該書提出,公共哲學的旨歸就是追尋公共性價值,並從公共哲學的演進、多元和紛爭的境況中探索追尋人類社會公共性價值的有效路徑。作者指出,公共性價值主要包括:第一,公共性的語義指向。從語義的角度來看,公共性涉及公開的、開放的、共同的、共享的德等範疇,但“公共性”絕不僅僅是“公共”的形容詞表達,二者關涉本體論和認識論的關係問題;公共性既包含功能性的設定,更蘊含本體論的性質。第二,公共性與公共領域的互通性和等同性。第三,公共性與公共的辯證關係。作為公共理性公開運用的公共性,在實踐中,公共性與公共領域具有互為性,即公共性是評判公共領域的標準,與此同時作為公共領域的核心與實體的公共性一定存在於公共領域之間。“從建構論上來說,二者具有同構性;在現象學的詮釋學來說,二者是相互論證的,是一個詮釋學的循環;從批判性來說,二者的同構性具有抵禦私人利益擴張的防禦功能。”
作者明確提出,公共哲學的特質就是重建公共性與人的本質關聯。該書考證了以李普曼、康德黑格爾為代表的自然法路徑,阿倫特哈貝馬斯人本學的公共性思想。就自然法路徑而言,儘管對於自然法的確立存在一定爭議,但其核心在於從作為世界本體的公共和作為人的本質的公共性出發,建構公共與人的本質的關係。隨著公共哲學研究的日漸興盛,自然法路徑再次以新的形式復興,以重構人的本質與公共性的邏輯關聯,例如新康德主義路徑、新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和新公民共和主義。而在人本學的公共性建構路徑中,阿倫特和哈貝馬斯的公共性概念不盡相同。在亞里士多德的“積極生活”概念和“人的三種生活劃分”基礎之上,阿倫特認為作為實踐的政治生活是人追求自由的彰顯,因而人是一種行動與言說統一的存在。此命題揭示了公共性既是人的本質屬性,也是實現人自由的形式與現實條件。哈貝馬斯則在經驗和批判的道路上提出,作為公共權力的公共性如何形成了“批判的公共性”和“操縱的公共性”的對立,基於“交往理性”和“協商民主”以重構“公眾”的規範價值。
在上述兩種研究路徑基礎之上,該書總結道:其一,作為本體的公共具有客觀性,通過人來實現,公共性以人的本質屬性來規範;其二,公共性是公共領域辯護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根基;其三,公共性是政體形式和實質利益的檢驗標準;第四,公共性不同於共同性,且有條件地等同於普遍性;第五,公共性與合理性、合法性存在著關聯且不可分割。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馬克思主義公共哲學研究》
2018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3490-7

作者簡介

池忠軍,男,1963年生,哲學博士、政治學理論博士後。現任中國礦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公共哲學、公共治理理論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