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時代:與思想大師的直接對話》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謝強
基本介紹
- 書名:哲學家時代:與思想大師的直接對話
- 作者:謝強
- ISBN:7887390079
- 頁數:134頁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精裝: 134頁
開本: 32開
ISBN: 7887390079
條形碼: 9787887390073
尺寸: 22.4 x 15 x 22.8 cm
重量: 422 g
作者簡介
謝強,著名翻譯家。馬丹,著名翻譯家。
媒體評論
前言
哲學總督學迪娜·德雷弗斯女士策劃了一個哲學電影實驗項目,這些哲學影片大部分由讓·弗雷歇執導,教育廣播電視台出品(1965—1969年)。
在這次再版中,雖然只選取部分內容,但這個電視節目仍展示了一些健在的哲學家的風采,每一集中都會有思想觀點的微妙碰撞。當概念無法清晰闡述這種思想碰撞時,人們就會對它望文生義,這說明概念研究的欠缺。
這個電視節目同時還是哲學、教育學和獨一無二的電視研究。它讓人們自己意識到這種綜合研究提出的問題,並在尊重哲學要求的基礎上認真探討這些問題的可能性。讓學生們直接接觸一些重要哲學是人們渴望已久的理想做法。20世紀60~70年代的教育界已將其內化為一種制度,因為他們承認一些哲學的作者已經作古,但這些哲學家並沒有失去生命——雖然無法看到這些作者的面孔也聽不到他們的聲音。
項目與目的
迪娜·德雷弗斯認為這個項目是要向學生們表明:他們的哲學教師被無數哲學家包圍著,他們的老師也是這個實際存在的活躍哲學群體的一員。這個群體的每一個人讓哲學找到了它所希望的符合它的形象的環境,即“一個由自由的、彼此互助的人群構成的世界”(斯賓諾莎語)。這個項目側重讓學生們看而不是讓他們聽。
該項目有三個目的:
1.讓那些非專業的學生們明白哲學和哲學教學在學校無所不在。哲學教師是過去的哲學家和現在的學生之間必不可少的中介人。這箇中介人自己也是受包括哲學家、某一問題的專家和新哲學的創造者在內的歷史的影響。因此哲學教學不是某種先存知識的交流,而是那些具有特殊經驗的現實人生存的相互關係。
2.向學生們提供有關那些包含全部哲學問題的原始信息。
3.讓學生明白什麼是哲學對話。哲學對話不是關於哲學的對話,而是關於無限的有限思想的對話。孤獨話語背離哲學的本質,哲學是作為共同的事實和每個共同事實的典型而存在的。
40集系列專題片
1965~1969年,共拍攝了40部16毫米黑白膠片的影片。每部影片平均長度為30分鐘,《哲學與真理》(50分鐘)除外。該系列由一套班子攝製完成。“課外存在哲學生活,一大批哲學家在孕育和滋養它”。阿蘭·巴迪奧作為提問者的出鏡在外行與“專家”的溝通中發揮了作用,保證了這套節目的一致性。
每部影片都配有為教師準備的文獻資料。辯論的題目可以分為四大類:哲學與哲學史;哲學與科學;哲學與人文科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哲學與語言。作為補充還有一些以教學為目的的綜合、思考和歸納節目。
哲學、教育學和視聽作品
人們可以從幾個層次上觀看這些影片。首先,它們無疑是歷史文獻,表現哲學(其教學,其研究)與城市生活密不可分的聯繫。它們反映行為和物質的歷史,如服裝、菸草、行動方式、禮貌方式等。
其次,除了這種文獻作用外,它們還是獨特的哲學和電影作品。它們是哲學作品:因為思想在這裡被考據,被質疑,被對照。這些作品也揭示出某種“教學”方法或模式:理想的對話形式,簡單的布景,黑白片,字幕提示,深入淺出的真理,以及巴迪奧反串蘇格拉底都為這些影片提供了一個教學空間。
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看,也可用於教師培訓。教師培訓就是要明確教師是什麼。
最後它們是視聽作品。20世紀60年代是“新浪潮”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裡,電影用一隻眼審視自身,用另一隻眼注視世界。電影在探究它要建構和讚頌的語言。
這些影片的拍攝產生了重大意義。片中許多情景都是試驗性的,從親密到對立,從靜態到動態,從兩人對話到多人討論。
人們總愛向哲學家提諸如“你是誰?”“你是乾什麼的?”“你的真實面孔是什麼?”等問題。
這些影片可以回答以上問題,並逼真再現了伊波利特、阿隆、福柯、韋伊等人的那些變化莫測、若有所思、狡猾或清澈的面孔。他們雖已做古,但音容笑貌猶在。影片的教育學意義也是積極的。我們不妨這樣想像:柏拉圖曾想拍攝一部蘇格拉底和伊波利特對話的影片。因為看到一個面孔肯定不如想像一個面孔,聯想可以超越這種可視物。
居伊-薩瑪瑪
目錄
前言 居伊-薩瑪瑪
哲學與哲學史
1.導讀
2.訪談錄
哲學與社會學
1.導讀
2.訪談錄
哲學與心理學
1.導讀
2.訪談錄
哲學與真理
1.導讀
2.關於哲學與真理的討論
康德倫理學的現實性
1.導讀
2.關於康德倫理學的現實性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