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歌曲簡介,哩哩美對歌,發展歷史,歌曲特點,“哩哩美現代演繹,
歌曲簡介
至今,已經傳唱了近1000年之久的漁歌《哩哩美》副歌(臨高方言)仍有“浪響後‘珠咪’、沙白前‘九圩’”的唱句。“珠咪”即是新盈港以北的天然攔浪堤,“九圩”就是新盈港以南的安全白沙灘。
演員在演唱臨高漁歌“哩哩美”
哩哩美對歌
哩哩美對歌:
妹呀!要唱就唱今晚,鄰居聽你唱;
要和就和今夜,鄰居捐銀牌。
女方聽到邀約後回唱道:
哥呀!相傳你從前最會唱歌,
想不到今晚,你一個都不會唱。
受此刺激後,男方回唱道:
妹呀,哥的歌一疊疊,疊像箱中書;
哥的歌一堆堆,堆像書中字。
漁民在唱“哩哩美”
發展歷史
“哩哩美”漁歌的起源可追溯到南宋紹興年間。當時的臨高縣令名叫謝渥,此人是臨高縣歷史上的知名縣令,至今仍為臨高人民所懷念。謝渥任臨高縣令後,體恤民眾,關心教育和農業,重視漁業,漁業生產連年豐收,漁村處處迴蕩著漁姑甜甜的叫賣聲。
據專家考證,漁姑的叫賣聲就是“哩哩美”漁歌的最初旋律:賣魚(雷),大家來買魚(羅)……。後來,漁民在生活和勞動中,如趕海、織網、婚嫁等,都以該旋律為音樂主題,並不斷延伸發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優美動聽的“哩哩美”漁歌。
臨高“哩哩美”漁歌經久不衰,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臨高縣,有著一群執著的文藝人,從事著漁歌的挖掘整理工作。臨高的男女老少,更是以“哩哩美”為驕傲,提起“哩哩美”,要么唱上幾段,要么說上幾句。而當地每次舉行的漁歌比賽,場面都不亞於近年來最火的“超女”、“快男”。在一次全縣漁歌大賽中,參賽選手年齡最大的85歲,最小的只有9歲。此次大賽還評出了全縣的“歌王”和“歌后”。可惜在這次採訪中,我們只見到了歌王戴志勇,由於歌后戴慧仙無暇分身,我們原本期待的歌王歌后現場對擂的場面未能看到,多少有些遺憾。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符策超,多年來一直從事著“哩哩美”漁歌的挖掘整理和傳承工作。他說,“哩哩美”是我省漁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記錄著漁民的生產生活習慣,記載著漁民的生產歷史,是漁歌中典型的代表,其音樂基本結構獨具一格,韻律歡快活潑,是海南珍貴的漁民文化的體現。
歌曲特點
漁歌哩哩美是漁家男女老少在生產生活中最喜為傳唱的歌謠。無論是漢子們在面對藍天大海撒網捕魚,還是漁姑們在海邊補織漁網的時候,常常順口哼上一段哩哩美。在新盈一帶漁村的夜晚,常傳出年輕男女的對唱和吟唱哩哩美的優美曲調,他們在閒暇時各坐一邊,以現實生活中的場景和事物、感受等即興做詞互相對唱,以編得快、對得妙者為勝。
上世紀70年代前,在新盈、調樓一帶,還保留著“娘子館”。“娘子館”其實是三五個漁家少女住在一起的地方,每到夜幕降臨,“娘子館”便成了姑娘小伙們談情說愛的地方,“哩哩美”漁歌一如黎族的山歌一樣,在這裡也就成了傳情歌。
“哩哩美現代演繹
千年傳承:民間奇葩常開不敗
哩哩美曲調優美動聽,極強的生命力讓她逐漸從漁村傳遍臨高的各個鄉村和城鎮,成為全縣人隨口吟唱的歌謠。
2010年6月,臨高哩哩美眾望所歸,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突出哩哩美的文化品牌,在臨高連續四年舉行的漁民節和連續三年舉行的民間文化節上,哩哩美都是節慶活動的重要內容,漁民節期間除了傳統的創作和傳唱,還特別舉行了哩哩美形象小姐大賽。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臨高成立哩哩美文藝宣傳隊,在全省範圍選拔了36名音樂、舞蹈演員,籌建了一支集創作、製作、編排、演出為一體的文藝隊伍。
6月組隊,7月31日的漁家歡樂夜就正式亮相。哩哩美豐厚的養分和年輕演員刻苦的練習,讓節目一登場就受到民眾歡迎。
據臨高哩哩美文藝宣傳隊負責人介紹,在漁家歡樂夜上該隊共表演了4個節目,有哩哩美演唱,有漁家特色舞蹈,展示了隊員們良好的綜合能力。
臨高縣文聯副主席陳耀輝說,哩哩美文藝宣傳隊編排的舞蹈也從漁歌哩哩美中找到很多靈感,下一步宣傳隊還將在人偶劇中使用哩哩美板腔,豐富唱腔的表現力。
在哩哩美的千年文化傳承與現代演繹中,這朵民間藝術奇葩將越開越艷、常開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