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哥倫比亞大陸存在於古元古代的15到18億年前。該大陸由許多後來形成勞倫大陸、波羅地大陸、烏克蘭地盾、亞馬遜克拉通、澳洲大陸,可能還包含西伯利亞大陸、華北陸塊、喀拉哈里克拉通的許多原始克拉通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哥倫比亞超大陸
- 外文名:Columbia supercontinent
- 或稱為:Nuna、Hudsonland
- 簡介:最古老的幾個超大陸
簡介,面積位置,形成,分裂,
簡介
哥倫比亞大陸(Columbia supercontinent,或稱為Nuna、Hudsonland)是地球歷史上最古老的幾個超大陸。2002年由約翰·羅傑斯和Santosh Madhava Warrier 提出。哥倫比亞大陸目前是依照古地磁學資料證明其存在。
哥倫比亞超大陸是由20-18.5億年的造山帶將太古宙克拉通匯聚在一起而形成的一個古元古代的超大陸,該超大陸以12.7億年的麥肯齊放射狀大岩牆群為代表的伸展事件而發生裂解。
哥倫比亞超大陸的概念是由加拿大著名超大陸研究學者J. Rogers教授1996年提出的,後來印度的Santosh教授、香港大學的趙國春教授和北京大學的侯貴廷教授相繼提出了哥倫比亞超大陸的新模式。
面積位置
哥倫比亞大陸預測從北到南跨越12900公里,從東到西最寬處4800公里。今日印度東岸與北美洲西岸相連,而澳洲大陸南部與今日加拿大西部相連。南美洲因為旋轉的關係,今日巴西的西緣和北美洲東部排在一起,形成了延伸至今日斯堪地納維亞的大陸邊緣。
形成
哥倫比亞大陸一般認為是20億到18億年前因為造山運動形成,當時地球上幾乎所有的陸地都組成該大陸。南美與西非的克拉通在21到20億年前的泛亞馬遜和俄波里安造山運動中合併。非洲南部的卡普瓦克拉通和辛巴威克拉通在約20億年前沿著林波波帶合併。勞倫大陸的克拉通岩石區則在19億年前的泛哈德遜、佩尼奧克、托爾森-瑟隆、沃普梅、昂加瓦、托恩蓋特和Nagssugtoqidain造山運動中縫合;包含伏爾加-烏拉爾克拉通、科拉克拉通、卡累利阿克拉通、薩爾馬提亞克拉通(烏克蘭)的波羅地大陸(東歐克拉通)在19到18億年前的科拉-卡累利阿、瑞典-芬蘭、沃利尼-中俄羅斯、Pachelma造山運動中合併。西伯利亞的阿拿巴克拉通和阿爾丹克拉通在19到18億年前的阿基特坎與中阿爾丹造山運動中連在一起。東南極克拉通和未知的陸塊在橫貫南極山脈造山運動中連結。印度南部和北部在印度次大陸中央構造帶結合。華北陸塊的東部和西部在18.5億年前的泛華北造山運動中形成。
組成哥倫比亞大陸的最後運動在18億年前。哥倫比亞大陸存在相當久(18到13億年)。靠著沉積作用的隱沒帶相關成長發生在大陸邊緣,在18到13億年前形成了沿著今日北美南緣、格陵蘭和波羅地大陸的火成岩帶;這包含了在北美洲地區18到17億年前的亞瓦派、中央平原與Makkovikian帶,17到16億年前的馬扎察爾與拉布拉多帶,15到13億年前的聖佛朗索瓦與斯帕溫納帶,以及13到12億年前的Elzevirian帶;18到17億年前格陵蘭的凱蒂利德帶;在波羅地大陸18到17億年前的泛斯堪地那維亞火成岩帶,17到16億年前的Kongsberggian-Gothian帶,以及15到13億年前的西南瑞典花崗岩帶。其他克拉通岩石區也同樣發生了邊緣增長的狀況。在南美洲,18到13億年前在亞馬遜克拉通西緣發生,形成今日裡奧內格羅、佐雷那、朗多尼亞帶。在澳洲則是於18到15億年前在北澳洲克拉通的東緣和南緣與高勒克拉通的東緣形成阿倫塔、伊莎山、喬治城、柯恩與布洛肯山帶。在中國則是在18到14億年前沿著華北陸塊形成了熊耳群火山岩帶。
分裂
哥倫比亞大陸於16億年前開始分裂。相關的大陸漂移有沿著勞倫大陸西緣(荷貝爾特—普爾瑟爾超群)、印度東部(默哈訥迪與哥達瓦里)、波羅地大陸南緣(泰勒馬克超群)、西伯利亞東南緣(里菲超群)、南非東北緣(喀拉哈里銅礦帶)與華北陸塊北緣(渣爾泰-白雲鄂博帶)。
哥倫比亞大陸分裂原因一般認為是非造山的岩漿活動相當普遍,在北美洲、波羅地大陸、亞馬遜克拉通和華北陸塊形成斜長岩-微紋長輝二長岩-紫蘇花崗岩-花崗岩組,直到大約13到12億年前哥倫比亞大陸分裂為止。大約12.7億年前的麥肯錫岩脈群和12.4億年前的索德柏立鎂鐵質岩脈群在即將分裂時形成。
分裂的各陸塊則在約11億年後形成羅迪尼亞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