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貴廷

侯貴廷

侯貴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1983年考入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87年獲學士學位,1990年獲得碩士學位,1999年獲得博士學位。任北京大學大陸動力學與資源工程研究所副所長; 構造數值模擬實驗室主任; 北京大學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秘書長。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兼職博士生導師;中國石油學會經濟專業委員會委員;美國地球物理學會國際會員;國際Gondwana研究會國際會員。專長:構造物理學。包括:構造數值模擬、裂縫油氣田模擬、地震深部動力學。

出版專著3部:《華北基性岩牆群》、《渤海灣盆地地球動力學》、《裂縫地質建模及力學機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侯貴廷
  • 國籍:中國
  • 職業:博士生導師
  • 性別:男
  • 職稱:教授
學術兼職,國際合作,研究方向,主要貢獻,主講課程,獲獎記錄,

學術兼職

國家863計畫專家庫專家
教育部海洋能源領域專家組成員
國家科技獎評審
澳大利亞期刊JVE 副主編
《地球科學前沿》 主編
《地學前緣》(EI) 編委
《套用基礎與工程科學》(EI) 編委
《Tectonophysics》《Precambrian Research》《Journal of Geodynamics》《Gondwana Research》《Lithos》《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Terra Nova》《Geological Magzine》《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等國際期刊審稿人, 《中國科學》《地質學報》《岩石學報》《地球物理學報》等期刊的審稿人。

國際合作

中澳合作研究項目(The Map that changes the world)中國組組長
第七屆國際岩牆群大會 岩牆群及超大陸裂解機制組召集人
第七屆國際岩牆群大會 魯西野外路線領隊(Leader)
中加超大陸和岩牆群合作項目的中方負責人
中芬岩牆群合作項目的中方負責人
中澳岩牆群合作項目的中方負責人
中美合作研究美國中部地區地震深部動力學

研究方向

1、低滲透油氣藏的構造裂縫定量評價與預測;
包括:緻密砂岩、灰岩、白雲岩、火山岩等等低滲透岩石的構造裂縫發育的地質建模和定量預測。
2、大地構造地球動力學數值模擬;
3、地震深部動力學研究;
4、全球含油氣盆地資源評價。

主要貢獻

學術貢獻
1. 2008年提出了18億年前的哥倫比亞超大陸新模式,被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收錄,相關成果被國際SCI引用超過200次,列知名國際期刊《Gondwana Research》近期高引用文章前十名。並提出了PLUG力學模型來回答大火成岩省與地幔柱的動力學關係,回答了超大陸裂解的大地構造動力學問題,已發表國際論文12篇以上,包括著名的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JGR)、Tectonophysics, Journal of Geodynamics, Gondwana Research (GR)。
2. 最早提出渤海灣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及其形成機制,《渤海灣盆地形成機制》和《渤海灣盆地 中、新生代構造演化》兩篇文章得到廣泛引用,發表的有關渤海灣盆地的文章合計引用次數300次以上,下載次數3000次以上。精裝出版專著《渤海灣盆地地球動力學》(科學出版社,2014)。
3. 長期開展構造裂縫定量研究,提出從野外裂縫地質建模、岩性裂縫統計和三維模型裂縫定量預測的一整套技術,在我國多個油田的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領域得到廣泛套用。出版專著《裂縫地質建模及力學機制》(科學出版社,2013)。
4.經過二十年系統研究華北基性岩牆群,出版中國首部岩牆群專著《華北基性岩牆群》(科學出版社,2012)。
理論上,主要從事超大陸、岩牆群研究、地震深部動力學研究;
套用上,擅長裂縫建模、裂縫三維定量預測。
發表論文
現已發表論文120餘篇,其中國際SCI論文20篇以上,被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芬蘭、挪威、英國、法國、比利時、巴西、俄羅斯、烏克蘭、印度、日本等世界多個國家的一百多位學者廣泛引用。
其中英文SCI論文被國內外SCI期刊引用450次以上。
先後在JGR、GR、Tectonophysics、Journal of Geodynamics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論文。
專著 《華北基性岩牆群》 (科學出版社)
專著 《裂縫地質建模與力學機制》 (科學出版社)
專著 《渤海灣盆地地球動力學》 (科學出版社)
特邀主編澳大利亞期刊JVE專輯兩期:
(1) General Contribution (2006)
(2) Precambrian Geology in the North China(2009)
主要論文(Major Publications):
(1)Hou, Guiting, Kusky, T.M., Wang, CC, Wang, YX. 2010. Mechanics of the giant radiating Mackenzie dyke swarm: A paleostress field modeling.JGR(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5, 2402.(國際頂級地球物理期刊,SCI影響因子3.15)
(2)Hou, Guiting, Wang, Yanxin, K. Hari.2010.The Late Triassic and Late Jurassic stress fields and tectonic transmiss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Journal of Geodynamics,50,318-324.(國際地球動力學專業期刊,SCI影響因子2.0)
(3)Ju Wei, Houguiting*, Hari, K.,2013.Mechanics of the Deccan LIPs mafic dyke swarms, Journal of Geodynamics, 66:79-91.(國際地球動力學專業期刊,SCI影響因子2.0)
(4)Ju Wei, Houguiting*, Zhang B.,2014. Insights into the damage zones in fault-bend folds from geomechanicalmodels and field data. Tectonophysics 610,182–194.(國際大地構造專業期刊,SCI影響因子2.5)
(5)Zhan,Y, Hou,Guiting, Hari, 2015. The geochemistry and tectonics of mafic dyke swarm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in press).
(6)Hou, Guiting, Santosh,M., Qian,X.L., Lister,G., Li,J.H. 2008. Configuration of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supercontinent Columbia: insights from radiating mafic dyke swarms. Gondwana Research 14, 395-409.(國際超大陸權威期刊SCI影響因子3.73)
(7)Hou, Guiting, Santosh,M., Qian,X.L., Lister,G., Li,J.H. 2008. Tectonic constraints on the 1.3 ~ 1.2 Ga final breakup of the Columbia supercontinent from a giant radiating dyke swarm. Gondwana Research 14, 561-566.(國際超大陸權威期刊,SCI影響因子3.73)
(8)Hou, Guiting, Li,J.H, Yang,M.H.,Yao,W.H., Wang,C.C.,Wang,Y.X.,2008. Geochemical constraints on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 of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mafic dyke swarms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Gondwana Research 13,103-116. (國際超大陸權威期刊,SCI影響因子3.73)
(9)Hou Guiting, Wang, Chuancheng, Li, Jianghai, Qian, Xianglin. 2006. The Paleoproterozoic extens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1.8 Ga stressfiled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ectonophysics 422, 89-98.(國際構造物理權威期刊,SCI影響因子1.8)
(10)Hou, Guiting, Liu, Yulin,Li, Jianghai,Qian, Xianglin.2006. The evidence of 1.8Ga extension of North China Craton from the mafic dyke in Shandong Province, Eastern Block.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27 (4) : 392-401.(亞洲地質期刊,SCI影響因子1.6)
(11)Hou, Guiting, Li, Jianghai, Qian, Xianglin. 2006.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extension events: aulacogens and dyke swarm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6 (2): 48-63.(SCI)
(12)Hou, Guiting, Yi, X., Yao, W., 2005. New Configuration of the Columbia supercontinent.Supercontinent and continental evolution conference, Perth, Australia. Abstract.(超大陸全球會議)
(13)Hou, Guiting, 2012, Mechanism of Supercontinent breakup,Supercontinent Conference,Helsinki, Finland.(超大陸全球會議)
(14)Hou Guiting,LI Jianghai,QIAN Xianglin,et al. 2001. The paleomagnetism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Meso-Proterozoic dyke swarms in the central North China Craton .SCIENCE IN CHINA (D) , 44(2): 185-192.(SCI)
(15)Hou, G. T. 1998. Fractal simul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folds.Acta Geologica Sinica.72(2), 217-223(SCI)
學術成果
經過20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利用非線性數學和固體力學,模擬構造變形和地質演化過程的學術道路,發展成為大地構造地球動力學數值模擬的研究方向(Simulation of Tectonophysics)。重點研究重大大地構造地球動力學問題,如:岩牆群(華北岩牆群)和拉分盆地(渤海灣盆地)的力學成因機制,在國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研究方法包括非線性數學分形分析、構造應力場數值模擬、物理模擬、岩石力學、古地磁、磁組構分析和地質年代學等。
(1)代表性的重要成果:根據古構造應力場的數值模擬,提出了世界最大火成事件加拿大Mackenzie岩牆群和印度德乾高原大火成岩省岩牆群的地球動力學成因機制,提出的Plug模型作為重要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地球物理期刊JGR。
(2)全面系統地研究了華北克拉通前寒武紀基性岩牆群,研究了岩牆群的時空分布,流動構造,古地磁學、岩石化學和同位素地球化學,並結合構造應力場模擬,提出了華北克拉通前寒武紀基性岩牆群形成的大地構造背景和侵位機制,給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前寒武紀構造應力場圖,成果發表在著名的期刊Tectonophysics。
(3)結合與世界其他克拉通岩牆群的對比,提出了哥倫比亞超大陸裂解的新模式,並反演出古元古代末全球哥倫比亞超大陸的新模式,該項成果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學院做了專題報告,並被評為2006年三項突破性研究成果“亮點”之一(Research Highlight 2006)。三篇成果連續發表在2008年國際超大陸權威期刊GR上。
(4)通過盆地分析和模擬,提出了渤海灣盆地為拉分盆地的模式,並提出渤海灣盆地的中生代原型盆地,相關論文得到較高的引用率,兩篇中文文章被引用200次以上,相關成果還發表在地球動力學權威期刊Journal of Geodynamics。
(5)經過20年的油田實際研究,提出一套可行的實用的油田構造裂縫研究方法,並在塔里木油田、大慶油田、遼河油田和吐哈油田的低滲透砂岩、碳酸鹽岩和火山岩的裂縫型油氣藏研究中得到廣泛套用。該套裂縫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裂縫地質建模方法、岩心構造裂縫測量統計方法和裂縫的有限元數值模擬與預測方法,獲各油田的好評。
(6)把北美主要含油氣盆地的原型盆地放到北美古地理圖上,從盆地的各演化階段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性質和古地理環境論述了北美含油氣盆地的烴源岩、儲層和圈閉類型發育的規律,為北美油氣資源評價提出了清晰的研究思路、盆地演化規律和油氣地質特徵。成果將在科學出版社出版。
構造物理模擬實驗室
擁有1名教授、1名博士後和12名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擁有三個工作室約50平方米,擁有IBM Thinkstation工作站和十台計算機及探測設備。擁有各種有限元數值模擬軟體、地震解釋和數學處理軟體。
長期從事裂縫地質建模、裂縫定量預測、大地構造動力學模擬和地震深部動力學研究。
研究項目
國家“863”項目負責人
三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負責人
(華北岩牆群侵位機制及超大陸對比研究領域);
中石油重大專項“全球構造與盆地研究”北大負責人
國家重大專項“全球被動裂谷盆地成盆機理”北大負責人
國家重大專項“疊合裂谷盆地機理和油氣特徵”北大負責人
國家重大專項“城市活動斷層探測技術”三級課題負責人
(呼和浩特城市活動斷層深部動力學);
中海油“北美石油地質特徵與油氣潛力分析”項目負責人
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負責人
(勝利油區非烴氣成藏機理和大地構造背景研究);
(渤海盆地形成的地球動力學機制)
塔里木油田“柯坪碳酸鹽岩裂縫形成機制研究”項目負責人
塔里木油田“庫車東部侏羅系緻密砂岩裂縫形成機制與預測” 項目負責人
塔里木油田“震旦系-寒武系白雲岩儲層研究與預測” 子課題“白雲岩構造裂縫研究與預測” 負責人
遼河油田“歐利坨子火山岩構造裂縫定量預測” 項目負責人
遼河油田“於樓地區火山岩裂縫研究” 項目負責人
大慶油田“榆樹林油田斷裂形成機制及裂縫分布研究” 項目負責人
石油重大專項“鄂爾多斯延長組裂縫發育特徵”北大負責人
另外,二十年來先後負責和參加了國家973、大慶油田、遼河油田、塔里木油田、長慶油田、長慶油田、吐哈油田和勝利油田火山岩油氣藏領域的研究。

主講課程

《自然資源概論》(本科生綜合素質課)
《石油地質學》(研究生必修課)、《水文地質學》(研究生選修課)

獲獎記錄

北京大學第七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2007)
北京大學龍軟獎教金 (2013)
北京大學寶潔教師獎(2008)
北京大學正大教師獎(2007)
哥倫比亞超大陸研究成果被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學院評為突出“亮點”成果(Research Highlight 2006, ANU)
全國高校自然科學二等獎(2014,排名第三)
全國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2005,排名第三)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學院“十佳教師”(2003)
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2000)
北京大學崗松獎(199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