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村

哈里村隸屬鎮康縣南傘鎮,地處南傘鎮東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70.00公里,到鎮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72公里。東鄰班龍村,南鄰白岩村,西鄰田壩,北鄰熱水河村。轄哈里、下寨、半坡寨、阿怕寨、火石山等13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58戶,有鄉村人口1710人,其中農業人口1710人,勞動力107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38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哈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雲南省鎮康縣南傘鎮
  • 電話區號:0883
  • 郵政區碼:677707
  • 地理位置:南傘鎮東南邊
  • 面積:60.64平方公里
  • 人口:1710人
  • 方言:西南官話
  • 車牌代碼:雲S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基層組織,人文地理,珍貴文物,民間藝術,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村務公開,地圖信息,

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60.64平方公里,海拔680.00米,年平均氣溫21.00℃,年降水量1,800.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6,140.00 畝,人均耕地3.7畝,林地26,308.00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74.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19.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甘蔗種植為主。(截止2008年底)

自然資源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140.00 畝(其中:田853.00 畝,地 5,287.00 畝),人均耕地 3.74 畝,主要種植 水稻、玉米 等作物;擁有林地 26,308.00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035.00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2.46 畝,主要種植 橡膠 等經濟林果;草地 2,763.00 畝;荒山荒地 14,835.00 畝,其他面積 40,917.00 畝。有橡膠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話四通,無路燈。全村有142戶通自來水,有21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347 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68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9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9戶。
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3.00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33.00公里。全村有拖拉機47輛,機車2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853.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853.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2 畝。
到2008年底,全村有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 10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2 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 其他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7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25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 162 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橡膠,主要銷售往縣內。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23.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3%。該村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橡膠、木薯產業。

人口衛生

截止2008年底,該村現有農戶358戶,共鄉村人口1710人,其中男性886人,女性824人。其中農業人口1710人,勞動力 1071 人。該村以德昂族為主,其中德昂族896 人,佤族 280 人,其他民族534人。到2008年底,有五保戶10人(人員名單附後),享受低保 77 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6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1 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 11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 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2 個。

文化教育

截止2008年底,該村建有國小 4 所,校舍建築面積 1,150.00 平方米,擁有教師 10 人,距離鎮中學11.00 公里。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76 人,其中小學生135人,中學生41人。

基層組織

截止2008年底,該村建有黨支部 1 個,下設 4 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0 人,少數民族黨員 34 人。
村委會由主任、副主任、文書等組成,下設 13 個村民小組。

人文地理

珍貴文物

⒈佤文碑: 1980年徵集於哈里村委會,現存於鎮康縣文化館1件。
⒉淌河洞石器:1982年揀選於哈里村委會,考證年代為舊石器時代,現存於鎮康縣文化館16件。
⒊石器:1982年揀選於哈里村委會,考證年代為舊石器時代,現存於鎮康縣文化館3件。

民間藝術

德昂族樂器:德昂族樂器主要有葫蘆笙、牛腿琴、口弦、直蕭、鋩、鎈、佛鼓、象腳鼓等。
⒈佛鼓
勤勞勇敢、善良好客的德昂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與生活中,不但創造了自己壯麗的歷史,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藝術便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佛鼓為打擊樂器,德昂語稱"耿冷膽"。佛鼓是"佛"之鼓,只有在晉升佛爺或迎接外寺長老等重大宗教節日或活動時可擊此鼓。"關門節"後,也可用佛鼓向教徒發出各種祭祀活動的信號,因此不論男女老少都不能從佛鼓上跨過或坐在佛鼓上。相傳在佛教傳入德昂族地區並產生了自己的佛爺初期,類房裡每舉行一次大的活動,都的由佛爺走村串寨通知百姓,後來有一個叫帕煞達的大佛爺精心製作了一種聲音洪亮的鼓(與象腳鼓類似),每當類房舉行某種儀式或活動,只要擊鼓,百姓聽到鼓聲就能應聲前來。人們後來把這種鼓稱之為佛鼓。平時都放在類房裡,舉行活動時才抬出來,用畢仍放回原處。
佛鼓的鼓身是用較軟的木料製作而作,多選用董棕樹或椿木樹,用鑿子鑿空樹身,頭和尾一大一小,鼓面用驢皮或黃牛皮等動物的皮繃緊鋪在上邊。鼓兩端各有一皮圈,兩圈之間用皮帶連結控制鼓面鬆緊,形似圓錐,總長約60多公分,大端外徑38公分,小端外徑20公分,靠大端三分之一處鑽上直徑有3.5公分的小孔,可放入水使鼓皮受潮後重先繃緊。敲打時,先頭尾系好一布帶掛在肩膀上,橫於胸前,左手用力拍打小的一面(尾部),右手同時用木棍輕輕敲打大的一面(頭部)。
佛鼓演奏時,大芒、大鈸相互配樂,鼓是德昂族獨有的一種男性使用的打擊樂器,音色低沉莊嚴,只有在宗教節日裡方能使用,具有濃郁的宗教氣息,對研究德昂族宗教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現在硝廠溝已沒有佛鼓,宗教節日裡所用佛鼓都到緬甸的佛寺中借。由於缺少表演樂器,佛鼓的傳承面臨著消亡的危險。
⒉葫蘆絲
葫蘆絲是流行於鎮康縣德昂族村寨的一種吹管樂器,是德昂族男女談情說愛時,用以互相表達情意的,一般是男女共同做在攤笆上或火塘旁,男子吹著葫蘆絲,女子吹彈著口弦,相互呼應、互相配合,聲音悠揚,動聽。德昂族葫蘆絲外形美觀,音色優美,具有較強的藝術欣賞性,而葫蘆絲本身也可作為一種工藝品來欣賞,具有音樂欣賞及工藝品觀賞的雙重價值。傳說從前有一個美麗的富家女,許多人喜歡她。她想,自己選擇哪一個,都會得罪其他人,於是比賽召夫,誰能把一塊長八排,寬八排的石頭拋起來就嫁給誰。比賽那天,當一個小伙子剛把石頭拋起來的時候,有一個妖魔剛好路過,看見姑娘的容貌,便吹起一股風,把姑娘偷走,藏在一個山洞裡。有一個叫阿弄的男子,年紀已大,可是他誰也不喜歡,於是叫父親選了一個日子,出門尋找他命中的女子。他朝著東方一直走,走到一棵樹下休息的時候,從東西方各飛來一隻烏鴉,停在樹上,其中一隻烏鴉對另一隻說:我在一個山洞聽到一個姑娘在唱歌,唱得太好了,要不你也去聽聽。阿弄會聽烏鴉說話,聽到這句,於是順山去找。來到山洞前,剛好姑娘在唱傷心調,阿弄想,我唱得不好,該怎么辦。烏鴉指引小伙子來到一座山崖上,正好有一個葫蘆,阿弄取下葫蘆一吹,聲音不太好,於是又找到一根竹子,阿弄想,把兩樣東西結合起來,效果應該不錯,於是把竹子插在葫蘆上,一吹,聲音果然很好。阿弄於是來到山洞前,吹給姑娘聽。姑娘以為是妖魔回來,大罵阿弄,阿弄說,我不是妖魔,我是來救你的。姑娘知道不是妖魔,於是教給阿弄打開山洞。後來,妖魔回來了,阿弄憑自己的智慧殺死了妖魔,救出了姑娘。葫蘆絲也因此而流傳了下來。葫蘆絲由葫蘆和兩根竹管制作而成
⒊牛腿琴
牛腿琴是德昂族民間的代表性樂器之一,德昂語稱"丁",因其形似牛腿,當地人又叫它"牛腿琴",是德昂族青年男女對歌時常用的樂器,但因其聲音小,目前南傘德昂族青年大多已不會演奏,瀕臨滅絕,會製造的也只有二、三個德昂族老人。
牛腿琴用木頭製成,樣子有點像漢族的琵琶,由共鳴箱、琴頭、琴頸、弦軸、琴馬和琴弦等部分組成。長約40~50公分,系有三根金屬絲弦,共鳴箱部分呈半梨形,是在整木的一端挖鑿出琴的腹腔,琴箱長8~12厘米,寬3~5厘米,厚6~8厘米。面板中央開有三個圓形小音孔,呈橫向三排或圓圈形排列。琴頭裝飾較美觀,正面上方略雕刻成馬頭形,下方開有弦軸,琴頭背面呈圓弧形,設有兩個硬木製弦軸,分列弦槽兩側或同列弦槽左側。琴頸較短,上窄下寬,前平後圓,正面為按弦指板,上端設有山口,下與琴箱接為一體。琴馬為竹製或木製,置於面板音孔下方。撥子用小牛角、雞毛或竹片製成。由於位於共鳴箱兩側有兩個小圓對稱音孔,形成了區別於三弦,月琴、琵琶等樂器的獨特、優美、柔和、清脆而動聽的音色。琴下彈拔處(弦下)習慣用蛇皮等動物皮繃緊鋪在上面,彈奏時,用牛角尖或雞毛上下拔動琴弦,便可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適合男女青年談情說愛時演奏,可獨奏,也可用於為民歌伴奏。
代表曲目有《山調》,是德昂族男子在農閒時節在山中或家中彈奏的一種表現對女子愛慕之情的樂曲,主要流傳於,南傘鎮的哈里、大寨、中寨、白岩、硝廠溝等德昂族聚居的村寨。《山調》在野外演奏而得名,但也可在家中演奏。

新農村建設

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提高單產,鞏固提升橡膠、甘蔗兩大產業,加速發展核桃、茶葉為子主,木薯、膏桐為輔的經濟林果業,適度鞏固畜牧養殖業,著力培養橡膠加工為龍頭的加工流通、運輸等非農業。抓住大丫口電站開發建設機遇,多方融資改善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全面改善全村生產生活條件,人居環境,向小康邁進。
產業、村容整治和社會事業發展3個規劃建設總投入2312.18萬元,其中:民眾一事一議投入969.67萬元,爭取上級立項支持1342.49萬元。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交通滯後;2.水利設施十分差;3.民眾文化生活較為落後。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按照新農村建設要求,結合本自然村實際,做到因地制宜調結構,發展橡膠產業,增加民眾收入,改善人民民眾的居住環境,發展經濟,促進社會發展,建設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345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6,140.00 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地圖信息

地址:臨滄市鎮康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