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學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學院一般指本詞條

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於1994年,其前身為哈工大動力工程系。動力工程系建於1954年,是我國最早的動力工程學科之一。學院現有2個系:能源與環境工程系、飛行器推進及流體動力系;3個本科專業: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學院“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同時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具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並設有博士後流動站,下設6個二級學科:工程熱物理、熱能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製冷及低溫工程、化工過程機械,以上6個二級學科均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
  • 外文名:School of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西大直街92號哈爾濱工業大學節能樓
  • 成立時間:1994年
  • 簡稱:哈工大能源學院
學院介紹,歷史沿革,院系調整,專業調整,專業介紹,培養目標,科研實踐,課外活動,畢業去向,

學院介紹

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於1994年,前身是始建於1954年的動力工程系。學院設定了能源與動力工程、飛行器動力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3個本科專業,擁有1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和6個二級學科,具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並設有博士後流動站。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在2016年教育部發布的第四次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排名並列第五位,評估結果為A-。學院還設有一批國家級、省部級教學科研基地,包括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和1個國家教學基地。學院現有專職教師102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0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
根據學校建設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的總體定位,學院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將學院建設為具有能源環保、航天動力特色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學院。

歷史沿革

院系調整

1954年(這個時間有爭議,校史館資料為1956年),哈工大成立了動力機械系(2系,現稱熱能動力工程系),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哈工大動力機械系創立了3個專業和5個教研室:熱工教研室和流體力學教研室是技術基礎課教研室,分別成立於1954年和1955年;鍋爐專業和教研室成立於1954年;熱力渦輪機專業和教研室成立於1955年;水力機械專業和教研室成立於1955年,以上3個專業在我國都是第一個成立的。1960年,工程物理系被撤銷,李昌校長為了保存實力,將工程物理系併入動力機械系(故又稱:動力機械系中的工程物理部分)。當時的動力機械系包括動力機械系和工程物理系兩個部分。其中,動力機械系包括鍋爐專業(23專業)、熱力渦輪機專業(24專業)、水力機械專業(25專業);工程物理系包括核物理專業(21專業)、核反應堆專業(22專業)、電物理專業(26專業)。
哈工大南遷工作自1970年4月開始,動力機械系部分實驗設備也隨之遷往重慶。1973年7月3日,上級決定撤銷重工大,恢復原哈工大,一部分教工回到哈爾濱,一部分教工調往第二汽車廠等單位。之後,在1976年專業調整時,核物理專業和電物理專業併入中科院高能所,核反應堆專業併入清華大學200號,調增後的動力機械系更名為動力工程系。1978年,為了更好地適應各專業發展的需要,哈工大動力工程系鍋爐專業改名為熱能工程專業,熱力渦輪機專業改名為熱力發動機專業,水力機械專業改名為液壓技術專業。下設鍋爐教研室、熱力渦輪機教研室、液壓教研室、熱工教研室等四個基本教學科研單位,還有系辦公室等服務機構。
1988年,哈工大威海正式掛牌。同年,哈工大與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聯合辦學,成立了汽車工程學院。1994年6月,哈工大將動力工程系和汽車工程學院合併,成立了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以下簡稱能源學院)。當時的汽車工程學院設有兩個專業:內燃機專業和汽車設計與製造專業。1997年7月,汽車工程學院遷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區;1998年,學校進行學科整合時,液壓技術教研室的液壓部分合併到機電工程學院。2003年,為了適應建設研究型大學的需要,哈工大能源學院撤銷了教研室,成立了能源與環境工程系、飛行器推進及流體動力系、本科教學實驗中心和8個科學研究所或中心(推進理論與技術研究所、燃燒工程研究所、航空航天熱物理研究所、低溫與超導技術研究所、先進動力控制及可靠性研究所、工業電子技術研究所、流體機械及工程中心、能源與環境工程中心)。2006年,哈工大能源學院低溫與超導技術研究所歸口科學技術研究院管理,2008年,能源學院成立了核能工程研究中心,2011年,成立了動力機械振動與噪聲控制技術研究所。2013年,“能源與環境工程中心”更名為” 能源與環境工程研究所”;“流體機械及工程中心”更名為“流體機械及工程研究所”。

專業調整

能源學院的課程體系近年來隨著專業的發展而進行了較大的改革。1998年我院將熱能工程、熱力發動機、流體動力機械三個本科專業合併為一個新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原有的專業設為專業方向,同時開闢了空調與製冷、大氣污染控制兩個新的專業方向。新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構成了一個大的專業,課程體系也做了相應的較大改革。無論是專業調整還是課程體系的改革,從根本上講是為了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也正是基於這個目的出發,在新的專業下又開闢了大氣污染與控制方向(2010年取消),在新的專業中將原有的專業熱能工程、熱力發動機、流體機械及工程和空調與製冷調整為專業方向,專業課程進行了一定的整合,但各專業方向的課程仍自成一體,帶有明顯的原專業的痕跡。2002年成立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並於2003年9月招生。2008年成立核反應堆工程專業,2006級的4位學生和2007級的7位學生調至核反應堆工程專業學習,2008年核反應堆工程專業開始列入學校招生計畫,首批招收22名學生。
2012年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熱能與動力工程”更名為“能源與動力工程”,“核反應堆工程”專業更名為“核工程與核技術”。2013-2014學年度學院按照學校的統一規定,正式實施“二長一短”三學期制,同時完成了2012版本的本科生培養方案的修訂,並從2012年新生中開始實行。2016年學院按照能源動力類大類專業招生,2016級學生開始實行2016版培養方案。

專業介紹

能源動力類專業開設三個專業分流方向: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學生在學習兩年後,學院將綜合考慮其學習成績和平時表現成績等,進行專業方向分流。
專業特色: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專業、國防科工委重點專業、工信部重點專業、國防特色專業、國防緊缺專業。
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方向:本專業下設4個專業方向:熱能工程、熱力發動機、流體機械及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熱能工程專業方向:主要研究熱能的釋放、轉換、傳遞以及高效清潔利用,為能源、動力、航空、航天、航海、化工、冶金、建築、環境保護等部門培養從事研究、設計、運行管理、產品開發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專業方向的就業領域寬廣、就業層次高,專業方向對應二級學科為熱能工程,是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
熱力發動機專業方向:主要研究火力發電、燃氣輪機發電、風力發電、核電等電力系統和艦船及潛艇用動力裝置,包括蒸汽輪機、燃氣輪機、壓縮機和風機等的設計、研發、運行、故障診斷及自動控制。本專業方向對應動力機械及工程學科,是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
流體機械及工程專業方向:本專業方向包括流體機械及各類流體動力系統的設計、運行及其自動化管理、控制理論及工程套用等,培養從事流體機械原理及設計、流體傳動及控制、水力發電、風力發電、湍流控制、微尺度通道流動、非牛頓流體力學等方面的研究、設計、製造、運行及產品開發和科學研究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本專業方向對應流體機械及工程學科,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方向:本專業培養具備新能源科學與工程這一強交叉學科寬厚紮實的基礎理論,系統掌握可再生與新型能源的高效低成本存儲、轉換、傳遞和梯級利用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了解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及交叉學科的科學前沿、發展狀況與趨勢,系統地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專業技能和工程實踐能力,具備本專業領域相關裝備與系統的創新設計能力。本專業方向對應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是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
以上專業方向畢業生主要去向包括:發電設備研製、設計及生產部門,大型電站,航空、航天發動機研究、生產部門,可再生能源利用設備研製、設計及生產部門,船舶發動機研究、生產部門,以及石化系統動力設備研製、生產、運行部門等。
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方向:
該專業方向主要培養航空、宇航推進領域從事研究、設計、實驗、開發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本專業方向對應動力機械及工程學科,是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畢業生主要去向包括:航空發動機研製、設計、生產部門,航天發動機研製、設計、生產部門,艦用燃氣輪機研製、設計、生產部門及民用燃氣輪機研製、生產部門等。
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方向:
本專業培養具備以核工程與核技術、工程熱物理為主的基本知識結構,能在相關領域從事核工程與核技術方面的研究、設計、製造運行、套用和管理工作,並具有創新意識和國際化視野的科技人才。本專業所在的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設有博士後工作流動站,畢業生可在政府部門、軍事部門、核電工業和核技術套用相關的企業、科研設計單位、核電站、高等院校等從事規劃、設計、運行、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開發工作。

培養目標

秉承“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校訓,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學習成效驅動”的教育理念,強化學校“厚基礎、強實踐、嚴過程、求創新”的人才培養特色,通過構建核心價值塑造、綜合能力養成和多維知識探究“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使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著力培養具備能源動力領域相關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術,具有執著信念、優良品德、豐富知識、過硬本領、國際視野、引領未來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

科研實踐

學院現有專職教師102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0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教授42人、副教授38人,博士生指導教師53人。
擁有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教學基地1個、國家教學示範中心1個等多個國家級基礎教學平台。學院有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傳熱學、工程流體力學),4門省級精品課程(傳熱學、工程流體力學、燃燒學、工程熱力學),另有校級精品課程3門,1門校級雙語教學課程。學院還為本科生開設了20門創新研修課和7門創新實驗課。
近三年承擔十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大專項課題和863課題,項目契約經費過億元,多項研究成果獲國家級科技獎,對高新科技和工業的發展及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課外活動

在四年的大學生活中,除了完成教學計畫的內容,90%以上的學生都參加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學生創新作品在國內外科技競賽中屢獲佳績,包括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競賽、美國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際空間太陽能學生競賽、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挑戰杯)等。學院還實施優秀人才創新能力提升計畫,部分優秀學生大二起即可在導師的指導下進入實驗室學習。學院每年組織學生藝術節、科技節、體育節等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畢業去向

近五年來的平均就業率接近100%,每年讀研深造和出國留學的人數占應屆畢業生的50%以上。畢業生可在發電裝備製造、電站建設、電力設計、航空航天發動機研製以及核電、環保、家電、汽車、機械、化工、船舶等行業的研究院所、企業、高校或政府部門等從事研發、設計、生產、運行、管理等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