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哈巴村
- 別名:村莊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人口:4675 人
歷史沿革,經濟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社會事業,文化教育,人口衛生,新農村建設,村務公開,文化教育,發展重點,
歷史沿革
古魯壩和其支、告灣、迪古支、米羅均是納西村寨。很早以前,麗江的納西人到此開荒,無意中發現遺落的玉米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成長,確認這是塊肥沃的土地,於是移民到此,安家落戶,成為這裡最早的居民。所以“古魯壩”有“最早來到這裡的原住民,即本地資格最老的居民”的意思。古魯壩現今居住著80多戶納西人。在哈巴村東邊不足一里的地方有兩個村子叫陰山村和陽山村,是漢人的村落,祖上從四川巴蜀之地鹽源縣遷徙而來的,現有50多戶人家。
據說,早時風水先生測占風水,認為這裡是陰陽八卦之地,故名。海拔高於哈巴村以西不遠,是龍王邊村和蘭家村,這兩個是穆斯林村寨。據說是從三壩鄉北部山區的安南村遷居過來的,已有80多年的歷史,祖上以經營銀礦冶煉為生,因擅長經商,被視為猶太人。在龍王邊村西北方不遠處更高的山坡上則是彝族村寨,共有70多戶,他們是150多年前從四川遷居到香格里拉縣的洛吉後輾轉到此,除有兩戶是黑彝外,其餘均是白彝。在哈巴村以北10多公里範圍內分布著拉馬自達、海藻巴村和谷地村,均是僳僳族的村寨,屬白僳僳。
經濟概況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20.2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278.55 萬元,占總收入的 %;畜牧業收入 167.38 萬元,占總收入的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977 頭,肉牛 272 頭,肉羊 453 頭);漁業收入 0.00 萬元,占總收入的 %;林業收入 18.15 萬元,占總收入的 %;第二、三產業收入 42.17 萬元,占總收入的 %;工資性收入 57.54 萬元,占總收入的 %。農民人均純收入 1,346.00 元,農民收入以 種植業 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57.54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240 人(占勞動力的 %),在省內務工 240 人,到省外務工 0 人。
自然資源
哈巴村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380.00 畝(其中:田223.00 畝,地 4,157.00 畝),人均耕地 18.55 畝,主要種植 玉米、小麥 等作物;擁有林地 618.73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0.00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00 畝,主要種植 核桃、花椒、蘋果 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0.00 畝,其中養殖面積 0.00 畝;草地 0.00 畝;荒山荒地 0.00 畝,其他面積 0.00 畝。有 等資源。
基礎設施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 路(或不通路);進村道路為 土路 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未硬化)的路面 否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 5.00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5.00 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2 輛,拖拉機 28 輛,機車 8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2,659.00 畝,有效灌溉率為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840.00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18 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91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0 戶;建有小水窖 0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 戶。全村有 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 個自然村已通路;有 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 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 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 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 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5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196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569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 122 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8 所,校舍建築面積 2,896.00 平方米,擁有教師 21 人,在校學生 人,距離 鎮中學37.00 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68 人,其中小學生413 人,中學生155 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0 個、圖書室 0 個、業餘文娛宣傳隊 0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年被 評為 等等。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 892 戶,共鄉村人口 4675 人,其中男性 2047 人,女性 2628 人。其中農業人口 4675 人,勞動力 3387 人。該村以××、××族為主(是××、××族混居地),其中 族 納西族 人, 族 彝族 人,其他民族 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0 人(人員名單附後),占人口總數的 %;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1727 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 %;享受低保 0 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322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2 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 35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0 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0 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個,人畜混居的農戶 892 戶,占農戶總數的 %。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 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0.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否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131.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白水台國小,中學生就讀到0。該村距離國小校20.00公里,距離中學0.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207人,中學生0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村內基礎設施較差; 2、產業結構較單一; 3、現有農產品銷路不好,影響農民的收入。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改變產業結構模式,依靠自然環境的優勢,應該大力發展旅遊產業,開發現有旅遊資源,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