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建築格局,綜述,展廳,館藏文物,綜述,重要文物,藏品保護,文化活動,科學研究,宣傳教育,交流合作,所獲榮譽,作用價值,機構設定,參觀信息,地理位置,開放時間,門票價格,交通路線,
歷史沿革
1988年,哈密地區博物館成立,與原文物管理所為一套班子、兩塊牌子,下設辦公室、保管部、陳列部等部室。
1990年,舉辦了《五堡墓地、焉不拉克墓地》等專題陳列,有效地發揮了博物館的宣傳陣地作用。
2002年,遷入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援建的南粵文化中心,同年6月,籌辦了《哈密通史陳列》展覽向觀眾開放,同年7月,在哈密地委、行署的關心重視下,為發揮文物管理部門的行政作用而成立了“哈密地區文物局”,與博物館分設成為一個獨立的部門,博物館核定編制為9人,行使著全地區文物的收藏、徵集、科研、展覽、宣傳等教育功能,同年底,哈密市博物館、圖書館、群藝館三館合併歸入南粵文化中心統管,成為中心下轄的一個部室,
2004年5月,哈密市博物館為進一步加強地區博物館、圖書館、群藝館和南粵文化中心的建設,促進地區文化事業的科學化、規範化,經地委會議研究決定,恢復三館事業單位法人資格。(《關於恢復地區博物館、圖書館、群藝館事業單位法人資格和調整南粵文化中心職能人員編制的批覆》哈地機編200434號),核定地區博物館事業編制9名。
2007年5月,經哈密地區第三次編委會審議(《關於哈密地區博物館機構改革方案的批覆》哈地機編字200759號),核定博物館全額撥款事業編制12名,正科級單位,哈密市博物館成為獨立的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隸屬於哈密市文化體育局管理。
2022年11月,入選2021-2025年度第一批補充認定的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建築格局
綜述
哈密市博物館新館建築總面積7277平方米,展廳面積2500平方米,建築特點主體四層,為框架結構。從建築結構上看,東邊與西邊的風格不同,東邊為中原亭榭式建築,漢文化因素較濃厚,西邊採用伊斯蘭建築風格,即攢尖頂式風格,中間有很多小圓,這說明千百年來的哈密並不是一個封閉的世界,它不僅接受了漢文化的因素,也讓西方文化滲透於人民的衣食住行之中,多種文化的匯合在這裡得到體現,體現了建築的設計理念“中西合璧、多元文化”。
展廳
哈密市博物館設有臨時廳、通史廳、地質廳、社會成就廳等。
《地質廳》:展出以生命的進化、地球的演化、哈密地質演化、哈密優勢資源等為主來展示哈密的物產。
《通史廳》:展出的文物以通史陳列的序列分為
石器時代、
青銅時代、
早期鐵器時代、漢—北朝及隋、唐、元、明、清來展現哈密悠久的古代文明,在通史陳列中還包括有獨特文化面貌的五堡、焉不拉克、天山北路、東黑溝墓地的專題陳列,其中還展示了轟動國內外的五堡乾屍、精美的古代毛布和屬於北方青銅文化的銅釜、鹿首銅刀等珍貴文物。大部分展品為歷年考古發掘出土文物,有著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此外,還有哈密木卡姆陳列廳。
博物館展廳的整體結構為全封閉式,照明均為內採光,即以文物展櫃頂燈、底燈為主,加上射燈為輔的點源相結合的照明方式,展出文物藏品千餘件。
除基本陳列外,哈密市博物館每年不定期地推出《書畫展》《剪紙展》《刺繡展》等臨時展覽來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館藏文物
綜述
哈密市博物館藏品來源大部分展品為歷年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少部分為民間徵集。藏品類別分為陶瓷類、錢幣類、金屬類、紡織品類、其它。質地以金、銀、銅、鐵、骨、陶、木、瓷、石、皮、毛織、服裝、字畫、錢幣、糧食等。
據中國博物館志顯示,館內文物及文物標本13000件,—級文物43件、二級文物48件、三級文物122件。主要以陶瓷類居多,其餘依次為錢幣類、石器類、金屬類等。文物類:金器9件,銀器43件,銅器334件,鐵器41件,骨器105件,陶器303件,木器141件,石器501件,瓷器33件,服裝38件,字畫5件,錢幣211枚,泥土10件,麥3粒,糧食5塊,皮質類15件,毛髮1根,總計1798件(類、枚)。文物標本類:陶器69件,陶片5133片,石器280件,銅器127件,瓷片364片,木器178件(片),鐵器33件,骨器34件,毛織物47件(片),服裝66件,糧食13件,皮質類4件,銀器22件,瓷器8件,字畫85件(片),泥土22塊,錢幣4717枚計11202件(片、枚、類)。截至2019年末,哈密市博物館館內藏品數量達58716件/套。
重要文物
哈密市博物館館內重要文物有羊形柄銅鏡、太陽紋銅鏡、雙耳彩陶罐、石猴燈、五堡墓地出土的乾屍等。
藏品保護
哈密市博物館在技術保護上由於受資金、人員及相關技術設備的限制,館藏文物的存放條件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暫時還達不到文物“十防”要求,對文物的保護還需進一步加大。博物館館藏文物的存放條件十分簡單,只是在文物庫房四處散放了些樟腦丸,在乾屍四周放置了些花椒。
哈密市博物館在“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方針下,以《文物保護法》《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為準繩,本著“以文養文”的文物保護原則做好文物收藏、徵集、科研、展覽、宣傳等工作。
文化活動
科學研究
哈密市博物館配合上級有關單位相繼合作整理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文物、伊吾拜其爾墓地出土文物、哈密黑溝梁墓地出土文物的整理研究等工作。博物館自成立以來,經過幾屆領導班子和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較好的學術成果,已出版了三本介紹本土文化歷史的作品,同時還參與課題研究整理工作。
宣傳教育
哈密市博物館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等媒體向社會公眾宣傳介紹該館的大型展覽和重要活動,承擔著對社會的信息傳播和教育的職能,相繼出版了《哈密文物志》(1991年)、《哈密古代文明畫冊》(1996年)、《哈密博物館畫冊》(2004年)等,哈密市博物館承擔著為哈密市各界民眾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傳統的任務,成為哈密市對外宣傳的一個視窗,博物館在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功能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幾點:
1、貼近歷史,突出哈密悠久的古文化歷史底蘊。在宣講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受教群體進行不同的施講,同時將文明服務作為工作的重點,一切從實際出發,—切立足於現實生活,—切為了遊客的利益,把專業性、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和觀賞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2、貼近主題,突出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哈密市博物館充分利用國際博物館、文化遺產日、文物保護法宣傳周等活動,通過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上街宣傳、免費開放等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大力宣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功能。
3、貼近現實,突出理想信念教育。長期以來,哈密市博物館堅持為廣大中小學生服務,突出對未成年人的理想信念教育,每年都利用基地為廣大中小學生講解、宣傳、舉辦文博知識有獎競賽等,作好互動。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廣大中小學生從小樹立起“愛家鄉、創家鄉”的熱情,堅定其理想信念。
交流合作
哈密市博物館為做好異地間的文物交流工作,哈密博物館多年來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
1994年—1995年,哈密市博物館在甘肅敦煌舉辦了《哈密遠古文化展》。
1995年,哈密博物館舉辦了《秦兵馬俑陳列展(原大縮小的復原物)》
1996年—1999年,哈密市博物館在新疆喀什舉辦了《哈密遠古歷史展》
1997年,哈密市博物館在新疆阿勒泰和昌古舉辦了流動展《哈密文物展》,
2001年,哈密博物館舉辦了《毛澤東紀念章》等展覽。
2003年11月,哈密市博物館為進一步提高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技術水平,學習先進經驗和管理辦法,取長補短,博物館曾派3人赴廣東省博物館跟班學習—個月。
所獲榮譽
2000年,哈密市博物館被自治區宜傳部批准自治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作用價值
哈密市博物館承擔著兩縣一市文物的收藏、徵集、科研、展覽、宣傳等任務。
機構設定
哈密市博物館與文物管理所未分設期間歷任館長為王毅民(1987年—1995年,副所長、副館長);埃買提·索巴(1989年,副所長、副館長);劉國瑞(1995年,副所長、副館長);亞合甫江·排都拉(1997年,副所長、副館長);馬迎霞(1998年,副所長、副館長)。
哈密市博物館與哈密市文物局分設後歷任館長為呂開仁(2002年,館長);馬迎霞(2004年9月,館長)。
哈密市博物館是國營事業單位。
哈密市博物館經費來源是政府全額撥款。
哈密市博物館設有文物保護部、宣教部、辦公室、安保部。
哈密市博物館人員編制數為12名,現在崗人數為10人,專業技術人員7人,工勤人員3人。其中領導2名,副研究員2名,文博館員5名,高技工2名,初技工1名。9人為大學本科學歷,1人為高中。
哈密市博物館為遊客提供漢語、維語、英語三種語言的講解服務,二種語言的錄音導覽服務,播放哈密市主要的歷史文化、旅遊景區。展廳常年為遊客免費開放、講解、提供相關資料、存包等服務,同時在展廳門兩側還安排有椅子,供遊人休息。
截至2019年末,哈密市博物館年均接待觀眾數量達24萬人次。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哈密市博物館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伊州區環城路。
開放時間
星期一閉館維護,其餘時間正常開放。
夏季:上午9:00—13:00,下午16:00—20:00,冬季:上午9:30—13:30,下午15:30—19:30。
門票價格
免費。
交通路線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連霍高速——哈密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