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的哲學世界:如果亞里士多德掌管霍格沃茨》是2010年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大衛·巴格特。
基本介紹
- 書名:哈利·波特的哲學世界:如果亞里士多德掌管霍格沃茨
- 作者:(美) 大衛·巴格特
- ISBN:9787542633354
- 頁數:302
-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 出版時間:2010-11-1
- 開本:大32開
內容簡介,目錄,作者簡介,譯者簡介,文摘,
內容簡介
真正的勇氣意味著什麼?
預言是否關乎自由選擇?
倫理學如何適用於魔法技術?
厄里斯魔鏡為何不能取代真實生活?
靈魂,攝魂怪和幻形怪的故事能給我們什麼啟示?
目錄
哲學的魔力
第一篇
格蘭芬多:哈利·波特世界的各色人物
1勇敢的哈利·波特
2德思禮夫婦的欺騙術:自我欺騙的道德與心理
3伏地魔的僕人、馬爾福的親信和海格的夥伴:哈利小說中的友誼
4女權主義與機會平等:赫敏與霍格沃茨的女性們
第二篇
赫奇帕奇:羅琳世界中的道德
5天堂、地獄、哈利·波特
6魔法、科學以及技術的倫理學
7厄里斯魔鏡:我們為何應當遵從鄧布利多的告誡
8克利切的哭泣:S.P.E.W.作為歧視、漠視和
第三篇
斯萊特林:翻倒巷和黑魔法
9野心是美德嗎?斯萊特林為什麼也屬於霍格沃茨
10扭曲的影像:惡的本質
11伏地魔、波埃修斯和惡有惡報
12魔法、麻瓜和道德想像
第四篇
拉文克勞:多種口味的哲學課問題
13找尋第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一個別樣的真實世界
14空間、時間和魔法
15伏地魔不死之因:關於人格同一性,巫師對我們有何啟發?
16預言驅動的生活:霍格沃茨的預知與自由意志
0霍格沃茨的名譽教授
霍格沃茨的現任教授
人物名稱中英文對照表
第一篇
格蘭芬多:哈利·波特世界的各色人物
1勇敢的哈利·波特
2德思禮夫婦的欺騙術:自我欺騙的道德與心理
3伏地魔的僕人、馬爾福的親信和海格的夥伴:哈利小說中的友誼
4女權主義與機會平等:赫敏與霍格沃茨的女性們
第二篇
赫奇帕奇:羅琳世界中的道德
5天堂、地獄、哈利·波特
6魔法、科學以及技術的倫理學
7厄里斯魔鏡:我們為何應當遵從鄧布利多的告誡
8克利切的哭泣:S.P.E.W.作為歧視、漠視和
第三篇
斯萊特林:翻倒巷和黑魔法
9野心是美德嗎?斯萊特林為什麼也屬於霍格沃茨
10扭曲的影像:惡的本質
11伏地魔、波埃修斯和惡有惡報
12魔法、麻瓜和道德想像
第四篇
拉文克勞:多種口味的哲學課問題
13找尋第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一個別樣的真實世界
14空間、時間和魔法
15伏地魔不死之因:關於人格同一性,巫師對我們有何啟發?
16預言驅動的生活:霍格沃茨的預知與自由意志
0霍格沃茨的名譽教授
霍格沃茨的現任教授
人物名稱中英文對照表
作者簡介
大衛·巴格特(David Baggett)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國王學院哲學副教授,發表過多篇倫理學、認識論和宗教哲學方面的論文。他曾到世界各地去尋找帶有分數的火車站台名,從他對哈利小說的痴迷程度上看,可能需要醫生的幫助。
肖恩·克萊因(Shawn E. Klein)
哲學博士,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本科生指導老師。他主要教授哲學,主要興趣在於倫理學和社會哲學。他最大的樂趣就在於支持他喜愛的魁地奇球隊,並希望他們能拿到世界盃冠軍。
譯者簡介
於霄 1982年生於山東棗莊。華東政法大學博士生。山東大學法學、英語語言文學雙學士(2005),山東大學法學碩士(2008)。譯有《律師與社會——美德兩國法律職業比較研究》、《我不是在寫作,就是在往酒館的路上》。
劉曉春 1979年生於浙江嵊州。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法律系講師。北京大學法學學士(2001),美國南方衛理公會大學法學碩士(2004),北京大學法學博士(2009)。主要研究方向:智慧財產權法學、民商法學。
文摘
“哲學起源於驚奇”,柏拉圖曾經這么說。孩子們總是覺得所有事物都充滿了神秘。對於孩子們來說,哲學的好奇心根本不需要賦予,那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和需求。當我們一學會說話,整個世界和它的神奇力量就讓我們為之著迷。我是誰?我們為什麼在這裡?誰創造了上帝?我們關上冰櫃的門之後,裡面的燈真的熄滅了嗎?孩子們就是天生的哲學家。通常來說,反而是大人面對這些“為什麼”所表現出的惱怒情緒(不過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將孩子們了解真相的熱情慢慢打消了。
近些年來,沒有任何一部流行的文學作品能像哈利·波特系列這樣,勾起我們對孩提時代想法的回憶。也沒有任何圖書能夠比Open Court出版的“大眾文化與哲學”系列叢書更好地傳播和激發人們對哲學的興趣愛好。以這套叢書的內在精神作為背景,這本書邀請讀者您,一起來重溫孩提時代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重溫導致了哲學起源的那種驚奇感。
近些年來,沒有任何一部流行的文學作品能像哈利·波特系列這樣,勾起我們對孩提時代想法的回憶。也沒有任何圖書能夠比Open Court出版的“大眾文化與哲學”系列叢書更好地傳播和激發人們對哲學的興趣愛好。以這套叢書的內在精神作為背景,這本書邀請讀者您,一起來重溫孩提時代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重溫導致了哲學起源的那種驚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