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文化(詞語解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新華網呼和浩特8月2日電(王大方 柴海亮)來自內蒙古 自治區文化廳的訊息說,內蒙古文物考古學者趙越經過10多年的考古發掘和調查研究,在呼倫貝爾草原地區發現了一種以細石器為代表的原始文化類型,並把它命名為“哈克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克文化
  • 代表:細石器
  • 地區:呼倫貝爾草原地區
  • 命名者:趙越
歷史文化,歷史,

歷史文化

趙越的這一考古研究成果不久前公開發表在《內蒙古文物考古》專業期刊上。據介紹,這一考古學文化類型距今約4000-5500年,具有這一文化特徵的古遺址和古墓葬在呼倫貝爾草原上廣為分布,但以海拉爾市哈克鎮境內發現的一批古遺址、古墓葬為典型代表。“哈克”為蒙古語,意為“低洼草原上的塔頭墩”。
趙越經研究認為,哈克文化所處時代正是人類由狩獵向遊牧過渡時期,人類生產生活歷史發生了巨大的演變。其主要特點是,首先出現了精緻的玉器,標誌著此時人類的精神文化更為豐富;其次出現了墓葬,標誌著人類認祖意識的確立。並且在哈克遺址中,出土了多處有玉器、細石器隨葬的墓葬,表明此時人類已進入了具有貧富差距的氏族社會。此外,還出現了大量的石鏃和一些彩陶。哈克遺址和墓葬出土的文物中,石鏃所占的比例很大,表明當時的人類已廣泛使用弓箭這一較先進的生產工具;彩陶的出現,則表明了當時的人類已具有較高的生產水平。

歷史

呼倫貝爾草原曾是我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繁衍生息的搖籃,東胡、鮮卑、契丹、女真和蒙古等許多民族都是從這裡走向世界。內蒙古考古界人士普遍認為,哈克文化的發現和確立,為研究遠古時期我國北方草原地區的人類歷史提供了新資料,並為北方草原文化考古研究提供了新類型。(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