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京張鐵路》是周雅麟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21年6月。
該書勾勒京張鐵路的面貌,講述跨越百年的傳奇,領略鐵路文化的魅力。該書結構精巧,每個章節的主題篇目各有側重,又相互勾連;風格獨特,是全景式的展現,卻不是單調的資料堆積;描述了沿線各地的歷史變遷,卻並非簡單的風物串聯。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品讀京張鐵路
- 作者:周雅麟
- 文學體裁:散文集
- 字數:22萬字
- 首版時間:2021年6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分六個部分,由《相看兩不厭》《鐵路時代來臨》《幾個重要人物》《為何選張家口》《降大任於斯人》等文章組成。該書透過真實的歷史、非凡的人物和事件,深入淺出地對一條路、一條路的延伸、一條路的發展進行解讀,探看中華民族經歷的艱難與奮鬥,感受鐵路發展的成功與光榮,傳承獨特的精神與自信。
作品目錄
第一章·藍圖如畫 | 第二章·任命光榮 | 第三章·青龍橋邊 | 第四章·科技魅力 | 第五章·詹公風采 | 第六章·瞬間永恆 |
---|---|---|---|---|---|
相看兩不厭 妙手繪丹青 此路有多遠 龍行八達嶺 | 鐵路時代來臨 幾個重要人物 為何選張家口 降大任於斯人 | 有一個小站 有一個家園 有條人字線 有座地下站 | 經緯儀傳奇 隧道的故事 姜妮很亮麗 鋼軌那些事 跨時空的橋 | 京張鑄就輝煌 無愧鐵路之父 如此心有大愛 最是講求完美 | 光影在歲月深處 西直門歷經滄桑 清河水流淌千年 湖光酒色入懷來 穿越古道下花園 宣化府鐘聲清遠 張家口風雪更迭 |
後記 品有所獲 |
創作背景
在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北京攜手張家口籌辦2022年冬奧會的歷史背景下,2019年底,中國第一條智慧型高鐵——京張高鐵開通運營,它與近代中國人自主修建的京張鐵路嫣然對望,鋪展在京畿大地上。為了講好中國故事、鐵路故事,中國鐵道出版社會同有關方面策劃了“鐵路歷史文化系列”書籍,周雅麟參與並撰寫了《品讀京張鐵路》。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該書發掘弘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該書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用充沛的思想感情觸摸中國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條鐵路,用發自內心的喜悅迎接中國第一條智慧型高鐵,用深情的雙眸凝望過去,展望未來,傳承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傳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珍惜、嚮往。站在官廳水庫臨近老懷來站原址的岸邊,便想像水下鐵路的逶迤和車站的清秀,深情感嘆“京張鐵路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和許多古蹟一樣,在歷史的長河中,經受過衝擊,經歷了變化,不斷調整和修煉,為了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犧牲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價值”。看到舒展的“人”字在夜空下閃閃發亮,便“有一種浩瀚的詩意在心中騰起”。面對京張高鐵開通,“感覺它像一個長跑運動員,歷經山高水遠,全力以赴沖向終點”,自己“隱隱激動,甚至提前到了終點”,深感“一條鐵路的本質意義,是一個國家有能力給人民提供生活的便利、追尋的方向、幸福的可能和保障”。作者的情感也蘊含著思考:“回望古今,可以笑傲百年風雲。但是,僅僅回望是不夠的。”表達普通人也要有“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情懷,有警醒和憂患的意識,知道“創新創造,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藝術特色
全書結構精巧,每個章節的主題篇目各有側重,又相互勾連。如第一章“藍圖如畫”里的《相看兩不厭》《妙手繪丹青》《此路有多遠》《龍行八達嶺》,既獨立成篇,又由內在邏輯統一起來。又如“瞬間永恆”一章里的《西直門歷經滄桑》與《清河水流淌千年》,《宣化府鐘聲清遠》與《張家口風雪更迭》,猶似楹聯,意義深遠。這種謀篇布局的含蓄凝鍊,在給人提示內容的同時,也自帶美感。
作者的語言是靈動的。比如寫張家口的風:“詹天佑初到張家口,印象最深的是風。那風颳得嗚嗚作聲,黃土翻卷,沙塵漫天;颳得人站不穩,眼睛看不清。他們緊緊抱著標桿、儀器,生怕被刮跑。”寫北京北站:“2009年那個暮春的傍晚,滿城的月季開得如火如荼,丁香樹在街邊暗香浮動。環路轉彎處,經過改造的車站通體透明,端莊時尚,坐落在那兒,有一種璀璨。”比如對青龍橋小站的刻畫細緻入微,對“經緯儀”“姜妮車鉤”的描述準確而易懂,對火車頭、鋼軌橋隧的諸多比喻貼切合理,形象生動。比如在《隧道的故事》中,用頗有氣勢的語言、並列排比的段落,歷數中國鐵路隧道建設的經典,彰顯國家實力的增強。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品讀京張鐵路》 | 2021年6月 | 中國鐵道出版社 | 978-7-113-27572-3 |
作者簡介
周雅麟,畢業於河北大學中文系,曾任張家口市委宣傳部講師團成員,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公司工會副主席、女職工委員會主任,現為中國鐵路作家協會會員。多次在《人民日報》《人民鐵道》《中國鐵路文藝》《鴨綠江》《長城文藝》以及地方和企業報刊發表作品,有作品被選入《青年文摘》《時文精選》《精美散文》、中國作家網、大學校刊、中學生課外閱讀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