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圖軸》是明代陳洪綬的作品,絹本 設色,中國畫,工筆。畫面典雅簡潔,人物造型高古,衣紋細勁圓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品茶圖軸
- 作者:陳洪綬
- 時代:明
- 尺寸:縱76cm,橫53cm
作品介紹,作者簡介,作品賞析,
作品介紹
《品茶圖軸》又稱《停琴啜茗圖》,尺寸:縱76cm,橫53cm。畫面典雅簡潔,人物造型高古,衣紋細勁圓潤。
作者簡介
陳洪綬:(1598—1652),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字章侯,號老蓮,又號悔遲、老遲,浙江諸暨人。陳洪綬詩文書法俱佳,以捐貲入國子監,召為舍人,奉命臨摹歷代帝王像,因而得觀內府所藏古今名畫,技藝益精,名揚京華,與崔子忠齊名,世稱“南陳北崔”。晚年學佛參禪,在紹興、杭州等地鬻畫為業。著有《寶綸堂集》。
陳洪綬繪有多幅以茶事為題材的作品,如《品茶圖》、《玉川子圖》和《畫隱十六觀》之十二圖等。
作品賞析
畫中兩人相對而坐,似是一主一客。蕉葉鋪地,主人坐於其上,旁置茶爐壺具,爐中炭火正熾。客人坐一怪石上,又以一方奇石為琴台,古琴已收入錦緞琴套中。此時,琴弦歇,茶正熟,兩人手持茶盞,四目相視,正聞香品啜,耳邊琴聲猶在。此中樂趣,任憑讀者遐思。讀陳洪綬《品茶圖》,至少能讀出三點明代茶事信息來。
第一,明代茶的品飲方式流行撮泡法。明代中國茶葉製作的主流由團餅茶改為散茶,改蒸青為炒青。由此,品飲方式也從末茶烹煮或沖點改為散茶全葉沏泡。《品茶圖》中茶爐上擱有一把單柄平底砂壺,爐旁又有一把紫砂壺,顯然爐上的壺是煮水,爐旁的壺是泡茶,兩人手上的是品茶盞。這種撮泡法一直沿襲至今。
第二,紫砂壺茶具進入了興盛期。宜興的紫砂陶藝可以追溯到唐宋,甚至更早的東吳、西晉。但那時的紫砂陶藝與茶沒有多大關係,或者只是一種取水盛水的器具。紫砂陶藝是因為產茶和飲茶的需要而興盛。明代散茶興起,新的撮泡法流行,泡茶的茶壺才真正出現。紫砂茶壺因其良好的實用功能,而且以俗入雅,以平出奇,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受到了士大夫文人的喜愛,有的還參與壺的設計製作。明人詩詞和繪畫中就有很多詠贊或描繪紫砂茶壺的,如文徵明有句:“旋洗砂罐煮澗澌”,徐渭有句:“紫砂新罐買宜興”。唐寅《事茗圖》的茅屋中有一伏案讀書之士,案上置的是紫砂提梁壺。仇英的《松溪論畫圖》中一隻在爐上煮的也是紫砂罐。
第三,文人品茶講究環境的選擇與營造。《品茶圖》為我們描繪了一方自然幽雅的茶境,它的特點是人工中見自然。那可坐的怪石和當琴台的奇石,那張大芭蕉葉和盛開的瓶插荷花,雖然都是經人工雕琢裁剪了的,但給人的感覺是自然清新的。明代文人追求茶境的文化氛圍和歸隱性質。徐渭在《徐文長秘集》中列出他所認為的最佳茶境為: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晝清娛,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鳥間,宜清流白雲,宜綠蘚蒼苔,宜素手汲泉,宜紅妝掃雪,宜船頭吹火,宜竹里飄煙。馮可賓在《岕茶箋》中也提出:“宜茶”的十三境:無事,佳客,吟詠,揮翰,倘佯,睡起,宿酲,清供,精舍,會心,賞鑒,文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