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園

品園

陳從周說:“東方文化當於園林求之。”如何品園、遊園、察園、論園、築園、構園?20世紀80年代前後,同濟大學著名教授陳從周撰寫《說園》等數篇經典園林品賞散文,在國內外園林學術界及普通讀者圈廣泛流傳,備受讚譽。

本書從《陳從周全集》13冊中挑選出所有關於園林品賞的經典篇目,以饗讀者。《品園》一書,是從園林理論與園林史入手品園的最佳讀本,是園林文化愛好者的必讀經典。

基本介紹

  • 書名:品園
  • 作者:陳從周
  • ISBN:9787539987996
  • 頁數:266頁
  • 定價:49.00元
  •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4月
  • 裝幀:平裝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精彩書摘,

作者簡介

陳從周,原名郁文,晚年別號梓翁。原籍紹興,生於杭州。之江大學文學學士、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陳從周先生是我國園林文化大家,也是散文家,他對中國古代園林的保護與發展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建築大師貝聿銘說,他是“一代園林藝術宗師”。
陳從周先生不僅對於古建築、古園林理論有著深入的研究、獨到的見解,還參與了大量實際工程的設計建造,如設計修復了豫園東部、龍華塔、寧波天一閣、如皋水繪園,設計建造了雲南楠園等大量園林建築,並把蘇州網師園以“明軒”的形式移建到了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成為將中國園林藝術推向世界之現代第一人。

內容簡介

陳從周說:“東方文化當於園林求之。”如何品園、遊園、察園、論園、築園、構園?20世紀80年代前後,同濟大學著名教授陳從周撰寫《說園》等數篇經典園林品賞散文,在國內外園林學術界及普通讀者圈廣泛流傳,備受讚譽。
陳從周先生生前在同濟大學建築系任教近50年,畢生致力於保護和弘揚中國古建築尤其是園林建築文化,成果矚目,著作等身。著有《說園》、《蘇州園林》、《揚州園林》、《中國民居》、《紹興石橋》、《岱廟建築》、《園林談叢》、《裝修圖集》、《上海近代建築史稿》等學術專著,其中《說園》最為精闢,“談景言情、論虛說實、文筆清麗”,影響遠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作為散文作家,出版過《書帶集》、《春苔集》、《簾青集》、《隨宜集》、《世緣集》,以及40餘萬字的《梓室餘墨》等散文作品。
本書從《陳從周全集》13冊中挑選出所有關於園林品賞的經典篇目,以饗讀者。《品園》一書,是從園林理論與園林史入手品園的最佳讀本,是園林文化愛好者的必讀經典。

目錄

001說園
008續說園
品園
014 說園(三)
021說園(四)
027說園(五)
032有法無式格自高
041 園林清議
045貧女巧梳頭——談中國園林
048中國詩文與中國園林藝術
051明清園林的社會背景與市民生活
054 蘇州園林初步分析
088 常熟園林
092揚州園林
117園日涉以成趣
121 悠然把酒對西山 頤和園
124 移天縮地在君懷 避暑山莊
128 別有纏綿水石間 十笏園
130 綠楊宜作兩家春 拙政園
133 小有亭台亦耐看 網師園
137 庭院深深深幾許 留園
140 蘇州環秀山莊
145 蘇州滄浪亭
149 怡園與耦園
153 同里退思園
156 西湖園林風格漫談
161 瘦西湖漫談
166 揚州片石山房———石濤疊山作品
171 泰州喬園
176 上海的豫園與內園
181 嘉定秋霞圃和海寧安瀾園
187 此園浙中數第一———記海鹽綺園
189 恭王府與大觀園
193 怡園圖
197 隨園圖
202 小隱名園幾日閒———兼談園林的散與聚
206 園史偶拾
211 江南園林疊石所本乃皖南山水
212 園林與山水畫
214 春遊季節談園林欣賞
218 園以景勝
220村居與園林
223建築中的“借景”問題
229園林分南北 景物各千秋
231談談色彩
233鬢影衣香
235豫園顧曲
238以園解曲 以曲悟園
240顧曲名園中———豫園古戲台觀崑劇
242說“屏”
244說“簾”
246說“影”
249園林與花木搭配相得益彰
251天意憐幽草
254蕉葉鐘情
257說蘭
259說竹

精彩書摘

風花雪月,客觀存在,構圖者能招之即來,聽我驅使,則境界自出。蘇州網師園,有亭名“月到風來”,臨池西向,有粉牆若屏,正擷此景精華,風月為我所有矣。西湖三潭印月,如無潭則景不存,謂之點景。畫龍點睛,破壁而出,其理自同。有時一景“相看好處無一言”,必藉之以題辭,辭出而景生。《紅樓夢》“大觀園試才題對額”一回(第十七回),描寫大觀園工程告竣,各處亭台樓閣要題對額,說:“若大景致,若干亭榭,無字標題,任是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由此可見題辭是起“點景”之作用。題辭必須流連光景,細心揣摩,謂之“尋景”。清人江弢叔有詩云:“我要尋詩定是痴,詩來尋我卻難辭;今朝又被詩尋著,滿眼溪山獨去時。”“尋景”達到這一境界,題辭才顯神來之筆。
我國古代造園,大都以建築物開路。私家園林,必先造花廳,然後布置樹石,往往邊築邊拆,邊拆邊改,翻工多次,而後妥帖。沈元祿記猗園謂:“奠一園之體勢者,莫如堂;據一園之形勝者,莫如山。”蓋園以建築為主,樹石為輔,樹石為建築之聯綴物也。今則不然,往往先鑿池鋪路,主體建築反落其後,一園未成,輒動萬金,而遊人尚無棲身之處,主次倒置,遂成空園。至於綠化,有些園林、風景區、名勝古蹟,砍老木、栽新樹,儼若苗圃,美其名為“以園養園”,亦悖常理。
園既有“尋景”,又有“引景”。何謂“引景”?即點景引人。西湖雷峰塔圮後,南山之景全虛。景有情則顯,情之源來於人。“芳草有情,斜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無樓便無人,無人即無情,無情亦無景,此景關鍵在樓。證此可見建築物之於園林及風景區的重要性了。
前人安排景色,皆有構想,其與具體環境不能分隔,始有獨到之筆。西湖滿覺隴一徑通幽,數峰環抱,故配以桂叢,香溢不散,而泉淙淙,山氣霏霏,花滋而馥郁,宜其秋日賞桂,遊人信步盤桓,流連忘返。聞今已開公路,寬道揚塵,此景頓敗。至於小園植樹,其具芬芳者,皆宜圍牆。而芭蕉分翠,忌風碎葉,故栽於牆根屋角;牡丹香花,向陽斯盛,須植於主廳之南。此說明植物種植,有藏有露之別。
盆栽之妙在小中見大。“栽來小樹連盆活,縮得群峰入座青。”乃見巧思。今則越放越大,無異置大象於金絲鳥籠。盆栽三要:一本,二盆,三架,缺一不可。宜靜觀,須孤賞。
我國古代園林多封閉,以有限面積,造無限空間,故“空靈”二字,為造園之要諦。花木重姿態,山石貴丘壑,以少勝多,須概括、提煉。曾記一戲台聯:“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會萬師。”演劇如此,造園亦然。
白皮松獨步中國園林,因其體形松秀,株乾古拙,雖少年已是成人之概。楊柳亦宜裝點園林,古人詩詞中屢見不鮮,且有以萬柳名園者。但江南園林則罕見之,因柳宜瀕水,植之宜三五成行,葉重枝密,如帷如幄,少透漏之致,一般小園,不能相稱。而北國園林,面積較大,高柳侵雲,長條拂水,柔情萬千,別饒風姿,為園林生色不少。故具體事物必具體分析,不能強求一律。有謂南方園林不植楊柳,因蒲柳早衰,為不吉之兆。果若是,則拙政園何來“柳蔭路曲”一景呢?
風景區樹木,皆有其地方特色。即以松而論,有天目山松、黃山松、泰山松等,因地制宜,以標識各座名山的天然秀色。如今有不少“摩登”園林家,以“洋為中用”來美化祖國河山,用心極苦。即以雪松而論,幾如藥中之有青黴素,可治百病,全國園林幾將遍植。“白門(南京)楊柳可藏鴉”,“綠楊城郭是揚州”,今皆柳老不飛絮,戶戶有雪鬆了。泰山原以泰山松獨步天下,今在岱廟中也種上雪松,古建築居然西裝革履,無以名之,名之曰“不倫不類”。
園林中亭台樓閣,山石水池,其布局亦各有地方風格,差異特甚。舊時嶺南園林,每周以樓,高樹深池,陰翳生涼,水殿風來,溽暑頓消,而竹影蘭香,時盈客袖,此唯嶺南園林得之,故能與他處園林分庭抗衡。
園林中求色,不能以實求之。北國園林,以翠松朱廊襯以藍天白雲,以有色勝。江南園林,小閣臨流,粉牆低椏,得萬千形象之變。白本非色,而色自生;池水無色,而色最豐。色中求色,不如無色中求色。故園林當於無景處求景,無聲處求聲,動中求動,不如靜中求動。景中有景,園林之大鏡、大池也,皆於無景中得之。
小園樹宜多落葉,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園樹宜適當補常綠,則曠處有物。此為以疏救塞,以密補曠之法。落葉樹能見四季,常綠樹能守歲寒,北國早寒,故多植松柏。
石無定形,山有定法。所謂法者,脈絡氣勢之謂,與畫理一也。詩有律而詩亡,詞有譜而詞衰,漢魏古風、北宋小令,其卓絕處不能以格律繩之者。至於學究詠詩,經生填詞,了無性靈,遑論境界。造園之道,訊息相通。
假山平處見高低,直中求曲折,大處著眼,小處入手。黃石山起腳易,收頂難;湖石山起腳難,收頂易。黃石山要渾厚中見空靈,湖石山要空靈中寓渾厚。簡言之,黃石山失之少變化,湖石山失之太瑣碎。石形、石質、石紋、石理,皆有不同,不能一律視之,中存辯證之理。疊黃石山能做到面面有情,多轉折;疊湖石山能達到宛轉多姿,少做作,此難能者。
疊石重拙難,豎古樸之峰尤難,森嚴石壁更非易致。而石磯、石坡、石磴、石步,正如雲林小品,其不經意處,亦即全神最貫注處,非用極大心思,反覆推敲,對全景作徹底之分析解剖,然後以輕靈之筆,隨意著墨,正如頰上三毛,全神飛動。不經意之處,要格外經意。明代假山,其厚重處,耐人尋味者正在此。清代同光時期假山,欲以巧取勝,反趨纖弱,實則巧奪天工之假山,未有不從重拙中來。黃石之美在於重拙,自然之理也。沒有質性,必無佳構。
……
晉陶潛(淵明)《桃花源記》:“中無雜樹,芳草鮮美。”此亦風景區花樹栽植之卓見,匠心獨具。與“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句,同為千古絕唱,前者說明桃花宜群植遠觀,綠茵襯繁花,其景自出。而後者暗示“借景”。雖不言造園,而理自存。
看山如玩冊頁,游山如展手卷,一在景之突出,一在景之聯續。所謂靜動不同,情趣因異,要之必有我存在,所謂“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何以得之,有賴於題詠,故畫不加題顯俗,景無摩崖(或匾對)難明,文與藝未能分割也。“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之外兼及動態聲響。余小游揚州瘦西湖,舍舟登岸,止於小金山“月觀”,信動觀以賞月,賴靜觀以小休,蘭香竹影,鳥語槳聲,而一抹夕陽斜照窗欞,香、影、光、聲相交織,靜中見動,動中寓靜,極辯證之理於造園覽景之中。
園林造景,有有意得之者,亦有無意得之者,尤以私家小園,地甚侷促,往往於無可奈何之處,而以無可奈何之筆化險為夷,終挽全局。蘇州留園之“華步小築”一角,用磚砌地穴門洞,分隔成狹長小徑,得“庭院深深深幾許”之趣。
今不能證古,洋不能證中,古今中外自成體系,決不容借屍還魂,不明當時建築之功能與設計者之主導思想,以今人之見強與古人相合,謬矣。試觀蘇州網師園之東牆下,備僕從出入留此便道,如住宅之設“避弄”。與其對面之徑山遊廊,具極明顯之對比,所謂“徑莫便於捷,而又莫妙於迂”可證。因此,評園必究園史,更須熟悉當時之生活,方言之成理。園有一定之觀賞路線,正如文章之有起承轉合,手卷之有引首、卷本、拖尾,有其不可顛倒之整體性。今蘇州拙政園入口處為東部邊門,網師園入口處為北部後門,大悖常理。記得《義山雜纂》列人間煞風景事有:“松下喝道。看花淚下。苔上鋪席。花下曬褌。遊春載重。石筍系馬。月下把火。背山起樓。果園種菜。花架下養雞鴨”等等。今余為之增補一條曰:“開後門以延遊客。”質諸園林管理者以為如何?至於蘇州以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號稱”宋元明清四大名園。留園與拙政園同建於明而同重修於清者,何分列於兩代,此又令人不解者。余謂以靜觀者為主之網師園,動觀為主之拙政園,蒼古之滄浪亭,華瞻之留園,合稱蘇州四大名園,則予游者以易領會園林特徵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