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蟾蜍

哀牢蟾蜍

哀牢蟾蜍B. ailaoanus kou; Ailao- shan toad體形小,穴居在泥土中,或棲於石下及草間;棲居草叢、石下或土洞中,黃昏爬出捕食。產卵季節因地而異,卵在管狀膠質的卵帶內交錯排成四行。卵帶纏繞在水草上,每隻產卵2000-8000粒。成蟾在水底泥土或爛草中冬眠。其蝌蚪喜成群朝同一方向遊動。冬季多在水底泥中。白晝潛伏,晚上或雨天外出活動。分布於我國雲南,是我國特有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哀牢蟾蜍
  • 拉丁學名:Bufo Ailaoan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蟾蜍科
  • :蟾蜍屬
  • 分布區域:分布於我國雲南
基本資料,分類信息,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種群分布,保護,

基本資料

中文名:哀牢蟾蜍
拉丁名:Bufo Ailaoanus
英文名:Aillao-shan Toad
生境:哀牢蟾蜍只發現於模式標本產地,於雲南雙柏丘家壩海拔2550m的竹林及2600m的水溝,在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雙龍鄉有生長,從臘月產卵,三月消失。
體型:雄性體長40mm左右,雌性體長52-55mm。
頭長大於頭寬;吻端鈍圓,吻棱明顯;無鼓膜;無犁骨齒;舌狹長,後端較寬圓。四肢細弱,脛跗關節達腋後(雌性)或腋部(雄性)。皮膚粗糙,背部疣粒密集,疣粒上具有白色角質顆粒;疣粒間散布有少數小瘰粒,縱看似排為幾列,雄性更明顯;耳後腺長寬之比為2:1左右。生活時體背為黃綠色,腹面淺黃。雌性體長52—55mm、雄性略小。棲于海拔2500-2600m竹林及水溝中。根據剖腹觀察,推測產卵為8月中、下旬。吞食多種昆蟲,為竹林中有益動物。國內目前僅知分布於雲南雙柏丘家壩。
雲南的哀牢蟾蜍和新疆綠蟾蜍的核型、C-帶和Ag-NORs。新疆綠蟾蜍2n=44(36M+8SM),NF=88,除Nos.7,8,13,14四對是SM外,其餘諸對均為M,一對隨體和Ag-NORs位於12q ter,C-帶位於全部染色體的著絲點區域,隨體位置也顯示C-帶,並有少數不穩定的端位和插入型C-帶。推測它可能是來自歐洲綠蟾蜍的老四倍體類型。哀牢蟾蜍2n=22(20M+2SM),NF=44,其中只有No.7為SM,一對Ag-NORs和隨體位於6q ter,但該區域不著染C-帶;全部染色體的著絲點顯示不同程度的C-帶正染;本種未發現與性別相關的異形染色體。

分類信息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兩棲綱Amphibia
哀牢蟾蜍哀牢蟾蜍
目:無尾目Anura
科:蟾蜍科Bufonidae
屬:蟾蜍屬Bufo
種:哀牢蟾蜍B.ailaoanus

外形特徵

哀牢蟾蜍,於頭頭寬大長,吻端鈍圓,向上唇正中前面傾斜,前端微突出於下頜;吻棱明顯,頰、顆部和眼下均明顯向外傾斜;鼻孔高,位近吻端;頭頂平坦;眼間距大於鼻間距;無鼓膜、無耳柱骨和咽鼓管;無犁骨齒;舌窄長,後端較寬圓。四肢細弱。前臂及手長微超過體長之半;指細長。皮膚粗糙。背面具密布而均勻的小疣粒,其間散布小瘰粒。生活時為一致的黃綠色,一號標本具淺色脊線。耳後腺側下具不太明顯的暗色斑紋2-3個或連成細線狀。頜緣有不明顯的暗色斑紋。腹面淺黃色,雌性喉部色淺,雄性多少稍帶霧狀暗斑,其餘胸腹和四肢腹面具暗色斑紋約占1/3。指趾端色均淺,掌突和蹠突亦然。液浸標本背面顏色變暗,腹面淺黃白。

生活習性

哀牢蟾蜍,穴居在泥土中,或棲於石下及草間;棲居草叢、石下或土洞中,黃昏爬出捕食。產卵季節因地而異,卵在管狀膠質的卵帶內交錯排成四行。卵帶纏繞在水草上,每隻產卵2000-8000粒。成蟾在水底泥土或爛草中冬眠。其蝌蚪喜成群朝同一方向遊動。冬季多在水底泥中。白晝潛伏,晚上或雨天外出活動。以捕獲蝸牛、蛞蝓、螞蟻、甲蟲與蛾類等動物為食。繁殖推測產卵季節為8月中、下旬,或臘月底。

種群分布

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雲南,貴州等地,常棲息於竹林及水溝。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2550至26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雙柏。

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