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後膿腫

咽後膿腫為咽後間隙的化膿性炎症,因發病機制不同,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型。急性常見,為咽後淋巴結化膿所致,多見於3歲以下兒童,其中半數以上發生在周歲以內。慢性者少見,多系頸椎結核形成膿腫,又稱冷膿腫。咽後間隙為一潛在間隙,上起顱底枕骨部,下連後縱隔,前為頰咽筋膜,後為椎前筋膜。下部齊3~4頸椎平面,相互黏著,故膿腫極少下延入胸腔後縱隔;兩側與咽旁間隙有不完整的筋膜相隔,故感染可能在兩間隙相互擴散。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pharyngeal keratosis
  • 就診科室:耳鼻喉科
  • 多發群體:3歲以下兒童
  • 常見發病部位:咽後間隙
  • 常見症狀:上呼吸道感染,咽後壁隆起,咽下困難及呼吸不暢等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1.咽後隙化膿性淋巴結炎:嬰幼兒每側咽後隙有3~8個淋巴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炎、扁桃體炎、鼻竇炎、中耳炎容易引起咽後隙化膿性淋巴結炎,最後形成膿腫。
2.咽部異物及外傷:咽後壁異物刺入,可能引起感染。
3.耳部感染:中耳炎所並發的顳骨岩部炎,可經顱底破裂孔侵入咽後隙引起感染。
4.咽後壁淋巴結結核或者頸椎結核形成寒性膿腫。

臨床表現

急性型患者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起病急,有發熱、哭鬧、煩躁不安,因咽痛拒食,一般在發病後2~3日即可形成膿腫,膿腫形成後,咽後壁隆起突向咽腔,則有不同程度的咽下困難及呼吸不暢,嬰幼兒哭聲似鴨鳴,吮乳可逆入鼻腔或引起嗆咳,較大兒童可表現語音含混不清和打鼾。病情嚴重者,有吸氣性喘鳴及吸氣性呼吸困難,並可出現發紺、脫水、酸中毒及全身衰竭表現,如膿腫壓迫喉入口或並發喉炎,會突然發生窒息。
慢性型有結核病全身表現,起病緩慢,病程長,無咽痛,隨著膿腫的增大,逐漸出現咽喉部阻塞感或吞咽不暢。

檢查

1.體徵檢查
患兒頭常前俯並偏向患側,唾液外溢,患側頸淋巴結腫大,有壓痛,對疑有咽後膿腫患兒,檢查咽部時要小心,防止膿腫突然破裂使大量膿液流入呼吸道而發生窒息死亡,故檢查時應採用頭低平臥位,並準備吸引器以防萬一。
檢查可見咽後壁一側隆起,黏膜充血,膿腫較大時將患側咽齶弓及軟齶推移向前,膿腫觸之柔軟,有波動感,但操作務必輕柔。咽後膿腫在用手指觸捫檢查時需慎重輕柔,在作穿刺或切開排膿也應有充分的應急準備,如吸引器、直達喉鏡等,以免膿腫突然破裂,膿液流入呼吸道而致窒息甚至死亡。
2.X線攝片
頸椎結核引起的冷膿腫可位於中央部,局部黏膜無明顯充血,頸椎X線攝片可顯示椎前有隆起軟組織陰影,有時可見液平面及頸椎骨質破壞徵象,血沉增快。

診斷

根據病史、症狀、體徵及穿刺抽膿,咽後膿腫診斷並不困難,頸側位X線片可見咽後壁前移和椎前軟組織陰影增寬,或顯示有積水面,有助於診斷。

治療

1.手術治療
急性咽後膿腫一經確診,應立即切開排膿。患者取仰臥位,將頭、胸部放低,頭稍後仰。用直接喉鏡、麻醉喉鏡或戴維氏開口器暴露咽後壁,在直視下先穿刺抽膿,再用小刀做長約1.5cm的縱行切口、插入血管鉗擴開膿腔以暢通引流,同時用抗生素液沖洗膿腔。注意吸引器頭置於切口近旁,隨時吸淨流出的膿液。術後呼吸困難多隨之緩解,如排膿後呼吸困難仍無好轉者,可行氣管切開術。結核性咽喉膿腫:除全身抗癆治療外,可口內穿刺稠膿,注入鏈黴素,切忌切開排膿。
2.支持療法
要注意全身支持療法及套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大劑量青黴素靜滴。在小兒還可能發生喉痙攣,甚至呼吸、心跳驟停等危險情況。事先一定要做好急救準備工作,以便順利地進行搶救;如氣管切開的準備、搶救藥品、氧氣及吸痰器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