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秘傳》是清代封一愚撰寫的一部耳鼻咽喉口齒類中醫著作,全一冊,成書於清鹹豐元年(1851)。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咽喉秘傳
- 作者:封一愚
- 創作年代:清代
- 類別:中醫著作
《咽喉秘傳》是清代封一愚撰寫的一部耳鼻咽喉口齒類中醫著作,全一冊,成書於清鹹豐元年(1851)。
《咽喉秘傳》是清代封一愚撰寫的一部耳鼻咽喉口齒類中醫著作,全一冊,成書於清鹹豐元年(1851)。內容簡介全書首先分述咽喉病症七十二種,錄喉科套用方三十二首、各種外用方二十二首;後論咽喉病證治,有秘傳明訓和咽喉十要兩篇,圖...
在“喉症圖形針藥秘傳”、“喉症歌”及“喉症用藥細條”(下稱“細條”)中,對各種病證都分別有病因、病機、診法和治法的闡述。但著者有所提要,就病因而論,喉證名目雖多,而要緊的是抓住一個“火”字,“咽喉總論”就是這樣說的,“其症總歸於火,蓋少陰少陽,君相二火,其脈並絡於咽喉,故往往為火...
本書載《丹痧經驗秘傳》、《咽喉經驗秘傳》、《製藥秘法》等內容。《丹痧經驗秘傳》敘爛喉痧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治療宜忌,並附有透邪煎、托里舉斑湯等治療丹痧效方十七首;《咽喉經驗秘傳》對咽喉部常見病證的病因病機、證候表現進行詳細的論述,並附有喉煎方、舌煎方等五十餘方;《製藥秘法》則對喉症膏劑、...
《咽喉秘授》是清代邢建明撰寫的一部耳鼻咽喉口齒類中醫著作,約成書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內容簡介 本書先專論急堠風,後詳述咽喉症之看法、絕症、絕形、咽喉二十七症辨證及治療用藥大法。強調咽喉十八症中急喉風至急險惡,故特設專篇,詳細敘述急喉風之不治、可治、難治,問有出格、反覆等症和治療要點,...
《秘傳喉科要訣》是清·楊友仁重編的一部耳鼻咽喉口齒類中醫著作,一卷。成書並刊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內容簡介 本書首敘論治咽喉諸風秘訣,包括咽喉受病訣、辨陰陽虛實和辨面色、辨絕症、用藥和用針法;次敘喉三十六症,一圖一論,一治一方,三十六症證治詳明;再列行針經穴圖等;後為喉風主治秘方及附方...
《秘傳喉齒要訣》是清代佚名編著的耳鼻咽喉口齒類中醫著作,不分卷,成書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系抄錄《重樓玉鑰》咽喉總論、諸風秘論、辨色、壞症須知、喉風三十六症、秘訣等篇。又收頭頂氣針穴法圖、手足氣針穴法圖、針訣、諸方要訣等。咽喉口舌諸症,則列述喉閉、雙蛾、單蛾...
《喉科秘傳》是清代尤仲如著的一本耳鼻咽喉口齒類中醫文獻,成書年代未詳。內容簡介 上卷先以咽喉虛實論和辨老弱少壯虛實論兩篇,指出明辨虛實的重要性;次述針法在喉症治療中的運用,並繪左、右手及足針灸穴點陣圖,另有刮法、烙法、吹藥法;最後詳述喉科七十二症,繪圖示意,載方二十三首。下卷列方,分喉症主...
楊氏咽喉要訣 《楊氏咽喉要訣》是清代范雲溪輯的一本耳鼻咽喉口齒類中醫著作,成書於清道光三年(1823)。內容簡介 該書系范氏得楊龍九《秘傳喉科大法寶書》輯錄以傳世。記述三十種咽喉症治方藥,並附有唇、舌、齒諸病之論說。版本信息 現有抄本,藏於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秘傳)喉科十八症 耳鼻咽喉口齒類。一卷。不著撰者。清·筍香氏錄。成書年代未詳。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同《咽喉脈證通論》。惟書中啞脹喉症與《咽喉脈證通論》中啞瘴喉風有異。
喉方秘傳 《喉方秘傳》是唐壽選輯的一本耳鼻咽喉口齒類著作,成書年代未詳 內容簡介 該書據諸書選抄喉科驗方近百首,雜病、婦科、眼科方十餘首。並收錄咽喉論、咽喉總論等短篇醫論。版本信息 現存抄本,藏於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
喉科秘傳論 耳鼻咽喉口齒類。一卷。不著撰者。成書年代不詳。本書對咽喉病的病因病理、辨證施治及用藥分篇論述。並討論了各類病證的預後,以及治療中的禁忌證。尤其對各種咽喉急症救治方法所用藥物作詳細介紹。共錄秘傳方二百餘首。後附有部分方藥的炮製程式。
與《喉科秘鑰》《咽喉經驗秘傳》等著作不同,本書幾乎沒有使用脈診進行診斷。3.分症用藥,力倡吹藥 文中介紹咽喉疾病要分症論治,在此基礎上,倡導使用吹藥。吹藥是喉科重要的外治法之一,用吹藥的方法直接讓藥物作用於病變部位,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消癰、祛腐生肌等功效。書中認為吹藥治療喉科疾病神效,載有...
《秘傳喉科精論》是清代佚名撰著的一部耳鼻咽喉口齒類中醫文獻,不分卷,約成書於清末。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喉科總論》、《驗症總法》、《看症時候輕重訣》等喉科醫論,以及礬、梅礬、百草霜、黃柏、人中自、僵蠶、牙皂、玄參、硝、蒲黃、薄荷、甘草、玉丹、金丹等藥制配法,乳蛾、喉癬、喉菌等六十餘症證治...
內容簡介 本書首載各種治喉方藥,有玉至散、卻風散、珍珠散、開關散、化毒散、青龍散、一字金腳散,分別說明功用、主治、配方,繼為秘傳內府咽喉三十六症圖,一圖一說,闡述各症證治,後附方藥,有解毒湯、三黃湯、涼膈散、甘桔湯、驅風散、竹瀝湯等。版本信息 現存抄本,藏於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
《鹿英山房喉科秘傳》是清代羅涇川撰著的一部耳鼻咽喉口齒類中醫文獻,不分卷,成書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內容簡介 本書首為喉科總論;次為觀形辨症,列述邊鰍、纏喉風、子舌腫、木舌等十症診察法,治療喉症針刺法、喉症方二十五首以及開針法、燈火法等。書末雜錄外科、雜病、兒科、婦科用方,眼科灸法等...
內纏喉風,病名。系指纏喉風並以咽喉內紅腫疼痛等為其主要症狀者。多由臟腑積熱,火毒上炎所致。症見咽喉內紅腫疼痛,胸悶氣緊,甚至紅腫疼痛連及胸前,發熱惡寒。《咽喉經驗秘傳》:“惡寒惡痛名陰毒,內外五形氣短促,胸前紅腫作多寒,若有紅絲針貴速。”治宜清熱瀉火、消腫解毒。可選用清瘟敗毒飲、五味消毒...
龏齩齍亴是一個漢語詞語。龏 拼音:gōng 意一:◎ 古同“恭”。意二:◎ 升。齩 拼音:yǎo ①證名。齩,同咬,齧也(《廣韻》)。系指上下牙相咬的病證。有時兼見口不能開,牙關緊閉。多由內蘊火熱,外感風邪,或為內風鼓動等病因所致。《咽喉經驗秘傳》:“牙齩生於牙盡齩中,牙關緊閉,此症初起熱...
外纏喉風,病名,即患纏喉風以頸項腫大等外症為主要表現者,又名陽毒喉風,多由火毒上沖所致。症見咽喉紅腫疼痛,甚或腫連腮項,胸悶氣促,目睛外突。清·程永培《咽喉經驗秘傳》:“陽毒喉風身發熱,腫連頭項目睛突,氣粗短促鼻扇張,主去痰涎方可治。”治宜解毒瀉火,消腫止痛。可選用普濟消毒飲等加減。
《中醫五官科名著集成》是1997年徐又芳著作的圖書。目錄 1、銀海精微 2、原機啟微 3、眼科龍木論 4、明目至寶 5、審視瑤函 6、一草亭目科全書 7、異授眼科 8、目經大成 9、喉科指掌 10、咽喉經驗秘傳 11、喉症全科紫珍集 12、重樓玉鑰 13、疫痧草 14、口齒類要 附:未收中醫五官科名著提要 ...
喉煎方是治療喉症的藥品。名稱:喉煎方 組成:牛蒡子1錢5分(炒,研),前胡1錢,連翹1錢(炒),山梔8分(炒黑),栝樓根2錢,玄參2錢,桔梗1錢,甘草6分,薄荷8分(先本有銀花)。出處:《咽喉經驗秘傳》。主治:一切喉症。加減:發寒熱,加柴胡;頭痛,加煅石膏;口渴,加麥冬、知母;胸膈飽悶,加枳殼...
氣癰 ,病名。出《咽喉脈證通論》。指因郁怒所生之咽喉癰腫。《秘傳喉科十八證》:“此症因惱怒傷肝,肝血不和,以致肺氣壅塞,火熾上升,發於喉間。其狀帝丁之上,紅腫作痛,或有連及兩邊者,寒熱大作。”治宜宣肺瀉熱,疏肝解郁。用逍遙散加防風、黃芩等治療。氣癰 ,病名。出《咽喉脈證通論》。指因...
舌紅癰 舌紅癰,病名。清·程永培《咽喉經驗秘傳》:“舌紅癰,因心經壅熱,生於舌上。”色紅腫痛,如豆如櫻。治宜清心涼血、解毒瀉火。可選用犀角地黃湯,導赤散等加減。參見舌癰條。
清喉消毒散 以金銀花、甘草、元參、薄荷、黃連、牛蒡子、山梔為主要組成藥物的藥方。【來源】《咽喉經驗秘傳》。【組成】金銀花 甘草 元參 薄荷 黃連 牛蒡子 山梔 連翹 防風 荊芥 【用法】上十味,加燈心30根,用水500毫升,煎至400~450毫升,食後服。【功用】清熱利咽。【主治】咽喉腫痛。
雙喉癰 雙喉癰是一個病症名稱。雙喉癰,病名。《咽喉經驗秘傳》認為:此症因心肺停受鬱熱,風痰上越臟腑。須要看其他位,在上者為元癰;在中者為熱癰;在兩邊者為雙喉癰;在下者為頁育也。要識得標本,然後治其有餘不足。詳見各該條。
舌瘤 舌瘤,病名,《咽喉經驗秘傳》:“舌上生惡肉,漸腫不痛,名舌瘤。”參見舌疳條。
匝舌痛 匝舌痛,病名,醫學術語。內容 病名。《咽喉經驗秘傳》:“此症乃受天地殺厲之氣,中人臟腑,因痰火而成。故發則暴悍,為症非小。重則發為僵直,輕則發為反張。舌向上腫如熱物者是,後包破者非。知左右或腫或不腫,面紫口白。”治宜清火滌痰。方用清氣化痰丸加減。
痧痘口疳 痧痘口疳,病證名。指麻疹、痘瘡之後,口腔潰爛。見《咽喉經驗秘傳》。《喉科秘旨》卷上:“痘余痧後口生疳。爛在牙齦痘毒傳,若是見痧生滿口,須從心胃二經參。”治宜清瀉心胃二經之火。可選用清胃散、銀翹散、導赤散等加減。
能近視不能遠視症 不能視上視下證 金針論 瞳神反背症 內障根源歌 針內障眼法歌 金針式 用水法 撥內障手法 封眼法 針後調養法 腦脂下垂養法 ……眼科六要 眼科指南 喉科集腋 喉牙口舌各科秘旨 咽喉秘傳 喉證指南 喉科心法 喉證要旨 咽喉證法要略 痧喉正義 喉痧證冶概要 喉痧證冶要略 方劑索引 ...
【來源】《咽喉經驗秘傳》。【組成】青黛 山豆根 芒消 冰片 硼砂 明礬牛黃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先服甘桔湯嗽過,再將上藥吹入喉中。【功用】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主治】喉痹。【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一。【組成】消120克(別研) 甘草末30克(生)【用法】上藥研勻。每用1.5克,乾摻口中。如腫...
牙蜞風 牙蜞風是一種病名。出自於《奇效良方》卷六十一。《咽喉經驗秘傳》:“牙癰一名牙蜞風。初起有小塊,生於根肉上,或上或下,或內或外,其狀高硬。”本病多由陽明胃經火毒上攻牙齦所致。治宜清胃瀉火,方用清胃散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