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里村

咱里村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是瀘定縣典型的缺水村。全村被三座大山合圍,中間是一塊開闊的壩地,村里4個村民小組共488戶人家分散居住在山坡和壩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咱里村
  • 地理位置: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
  • 人口:1975
  • 耕地:140h㎡
村莊簡介,咱里村發展,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村莊簡介

咱里村有兩條穿村而過的小溪要灌溉全村140h㎡耕地、供給全村1975人和3000多頭(只)牲畜的飲水。村民的生產、生活用水相當緊缺。村裡有3處浸水坑,挑水的人天不亮就要去排隊等水。每年春早和伏早時,為了吃水,人們往往是全家出動,有的背、有的挑、有的端……各盡所能。組與組之間、村民鄰里之間,經常發生爭水糾紛。

咱里村發展

2001年3月,咱里村缺水問題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張中偉省長親自批示:“幫助該村治水興村”。省水利廳的相關領導和專家於2001年4月跋山涉水來到咱里村,與州、縣的有關領導、技術人員一道通過實地詳細的調查後,做出了在咱里村實施節水灌溉工程方案。隨即一個100萬元節水灌溉工程項目得到國家批准,四川省水利廳農水局資助10萬元幫助咱里村解決飲水工程所需資金。2002年元月7日,節水工程項目在鞭炮聲中正式開工實施。在工程的整個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合理規劃、科學管理”的原則。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專門成立了以分管副縣長為組長,縣水利、計經、財政、審計、建委、國土、安全辦等部門為成員的項目實施協調小組。在協調小組的領導下,成立了項目實施領導小組,並層層落實目標責任。為了確保工程保質、保量地實施,縣委、縣政府委託州水利局水利質檢站對工程質量定期進行質檢。在項目設計時,工程技術人員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在充分考慮規劃供水點工程量、資金來源、民眾投工投勞實際情況下,按正程技術標準進行合理設計。在村幹部的合理安排和身先土卒的帶動下,村民積極參與投勞投資,106.6萬元的集資和投勞折資都在規定時間內得到落實,為該項目的順利進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瀘定縣水利局工程技術人員及施工組共同努力下,2002年9月底,共建成蓄水池14處,日蓄水1920立方米,埋設管道5.9萬多m,為20公頃良田安裝了微噴灌設備,澆築三面光水泥渠道1.75多萬m,使190公頃田地、退耕還林地和生態林地實現了自流灌溉。傳統土壤輸水狀況得到了徹底改變,渠道防滲、微噴灌工程每年可節水32.43萬立方米。蔬菜種植採用微噴灌節水技術後,防止了土壤板結,提高了複種指數,每畝每年可增收500元。節水工程項目使全村1975人喝上了乾淨的自來水,由於灌溉有了保證,村民的各項收入明顯增加。有人這樣贊道:引來甘泉沁人心,丹心圓了“吃水”夢。
為了鞏固這項工程的成果,能讓它發揮好作用,咱里村辦起了自來水廠,成為全州首個對水實施有償使用的村級自來水廠。為了加強管理力度,根據本村實際,咱里村還制定了自來水廠管理規章制度。
在用水過程中,咱里村嚴格按制度辦事,切實維護村民利益,保證了自來水廠設備的正常運行,實施收費近兩年來也收到了可觀的效益,村民對村自來水廠實行的企業管理,以水養水的辦法十分滿意。目前,大山深處的咱里村已經實現了通自來水、通電、通公路、通電視和通電話,村民正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43畝(其中:田6畝,地237畝),人均耕地1.08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 662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25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0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113畝,其他面積41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58戶全部飲用井水。有5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58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0戶;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7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8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輛,農用運輸車2輛,機車10輛。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建有小水窖59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95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9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87畝。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在磚木結構房屋中,有5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有2戶居住在其它結構的房屋中。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8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1萬元,占總收入的28.18%;畜牧業收入56萬元,占總收入的30.9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70頭,肉牛43頭,肉羊186頭);林業收入70萬元,占總收入的38.67%;第二、三產業收入4萬元,占總收入的2.21%。農民人均純收入295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養殖業,主要銷往省內。2010年畜牧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0.94%。該村發展泡核桃特色產業,計畫發展泡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58戶,鄉村人口228人,其中男性126人,女性102人。其中農業人口225人,勞動力126人。該村以彝族為主,其中彝族206人,漢族22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92人,參合率84.96%;享受低保2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7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5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1戶,占農戶總數的1.72%。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十字口完小,中學生就讀到龍街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8公里,距離中學35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3人,其中小學生17人,中學生16人。

村務公開

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訂農業承包契約5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34.69畝。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2人,黨員中男黨員2人,團員3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人畜飲水困難,道路基礎差。學校基礎設施差,教師生活和工作都非常艱苦。
該村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泡核桃特色產業,發展養殖業、採礦業,加大礦石探查和開採力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