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原因
咬肌位於下頜角下頜升支外側,腮腺前方,部分被腮腺覆蓋。咬肌的大小、功能、形態與面部輪廓是有明確關係的。作為下頜運動的動力來源的咬肌,是實現集複雜、多向和耐力為一體的咀嚼活動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對咬肌肌梭分布的研究,證明了咬肌對強大咬牙合力的控制能力和維持下頜姿勢以及調節精細下頜運動的能力。咬肌良性肥大(常伴下頜角肥大),可為先天性咬肌肥大,也可為後天性,可為一側也可為雙側。經常僅用一側牙齒咀嚼食物,致使一側咬肌良性肥大。青春期,下頜骨可塑性強,肌肉也正處於發育期,兩側咬肌過度發育,導致下頜角肥大外翻,成年後即是方臉。
術前檢查
1.術前檢查
首先從外觀上看,一般咬肌肥大患者臉形多為近方形,所以又有“四方臉”之稱。檢查囑患者閉口咬牙同時在下頜角處觸摸雙側咬肌,感覺咬肌的收縮範圍和咬肌厚度。咬肌肥大患者的咬肌在收縮時可明顯感覺到咬肌範圍大和咬肌明顯增厚。在檢查咬肌的同時需注意下頜角肥大的程度和下頜角是否有外翻現象。
2.X線及CT檢查
主要檢查下頜骨和下頜角的肥大情況,對咬肌的發育程度則X線片上不能顯示。X線檢查可照“曲面斷層”和“頭顱側位”片,以判斷下頜骨體的肥大程度。但X線片可不作為術前的常規檢查。CT重建可直觀的顯示頜骨的三維影像,同時能顯示咬肌厚度。
3.其他術前常規檢查
血常規檢查、尿常規檢查、胸透檢查和心電圖檢查。
術前事項
由於有要求行咬肌肥大整形手術的以年輕女性患者較多,外科手術均常規避開“月經期”。因月經期身體內凝血機制較差,術中出血增多,術後也容易出血、血腫、感染,術後腫脹明顯,腫脹期延長。
手術方法
手術較多的經口腔內切口進行,主要注意徹底消毒,儘量使口內的細菌降低,降低術後感染率。咬肌去除時應去除咬肌的內側面,避免傷及面神經的下頜緣支。咬肌去除量根據術前檢查的情況而定。因咬肌去除多數同時需去除下頜角,導致下頜角外側面的咬肌附著喪失,術後3~6個月後咬肌本身會有一定程度的萎縮,所以咬肌去除量一般不超過咬肌厚度的三分之一,且需注意兩側的對稱性。
術後護理
術後一般禁食2天,套用抗生素、止血藥和足量的生理需要量的液體。對於手術的反應不同個體是有明顯差異的,一般術後3天時腫脹最為明顯,然後腫脹逐漸消退。術後10天左右明顯的腫脹可基本消退。術後會出現暫時性的張口困難,一般不要特意進行張大口練習。術後一個月內儘量避免刺激性飲食和咀嚼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