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
體形較小,灰白色。雄體長14~21毫米,翅展30~34毫米,雌體長18~25毫米,翅展28~45毫米。頭部小,複眼大,黑色,球形。下唇須短小,黃褐色,僅達複眼中部。觸角黑褐色,雄蟲的基半部雙櫛狀,櫛齒細長,端半部細齒狀;雌蟲的基半部絲狀。胸部具白色長茸毛,背面有3對青藍色圓點。翅灰白色,在翅脈間密布大小不等的青藍色短斜紋,雌蟲的清晰,雄蟲的模糊;前翅的比後翅的明顯;後緣及脈端的斑紋顯著,跗節黑色。前足脛節突幾乎與脛節等長;中、後足脛節各具端距1對。腹部灰白色(久放的標本呈褐色或暗褐色),背面中央、兩側共有5列青藍色斑點;第8節背面青藍色。雌蟲的產卵管外露,長5~8毫米。 雄性外生殖器的鉤形突基部近1/3處顯著向下彎,兩側邊下折,背面觀為尖三角形。抱器片狹長,基部較窄。
卵
橢圓形,長徑不足1毫米,短徑約0.6毫米,淡黃白色,以後顏色略有加深。
幼蟲
初孵幼蟲體長1~1.5毫米,頭部深紫色,胸腹部淡紅色。老熟時體長30~40毫米,頭3~4毫米,體肉紅至紫紅色。上齶黑褐色,堅硬。單眼區有一深褐色小斑。胸部以前胸為最大。前胸背板黃褐色,略呈梯形,前緣有4個小缺刻,背面中央有一淺細縱線,背板前半部有黑褐色翼狀紋伸向兩側,後半部近後緣有深褐色的橫列小齒4行,第1行小齒成弧形向中部凸出,第2行微成弧形向前凸。第1、2行的小齒皆以中間幾齒最大,向兩側依次變小,齒尖皆向後上方斜伸。腹部第9節後端有一與臂板等寬的褐黑色窄紋,褐黑色臀板兩側各有一顏色比臀板色略淡的斑紋。腹足趾鉤雙序環,臀足的為單序橫帶。
蛹
體呈長圓筒形,褐紅色,長19~25毫米,頭部先端有一上下略扁的突起,形似鳥喙。胸部背面略隆起,以中胸最長。腹部第2~8節均有小刺橫列,除第2和第8節僅有1列外,其餘各節皆為2列。腹末有臀棘6對,靠背面l對較小,靠腹面的5對較大。
生活習性
咖啡豹蠹蛾每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蛀道內越冬(貴陽)。翌年3月初繼續蛀害,4月下旬以後幼蟲陸續老熟,5月初始見化蛹,5月下旬至6月初大量化蛹,蛹期15~20天,6月下旬為成蟲
羽化盛期。成蟲壽命5~7天。成蟲羽化後不久即可交尾產卵,卵期15天左右,6月上旬便可見到初孵幼蟲。由於成蟲羽化時間不一致,故在林間幾乎任何時候都可見到幼蟲。老熟幼蟲化蛹前,先吐少量絲綴合木屑堵塞蛀道下方,然後在填塞處上方咬一斜向上方的圓形羽化孔,羽化孔表皮咬至略與寄主皮部分離,形成羽化孔蓋,再在距羽化孔蓋3~4毫米處的上方造一直徑1.5~2毫米的小孔道,最後將小孔道與羽化孔之間再用絲與木屑綴合堵塞,形成蛹室,化蛹其中。蛹室寬4~5毫米,一般長30~40毫米,也有的長達70~80毫米。 蛹經15~20天便羽化。羽化前,蛹藉助體上的刺列蠕動至羽化孔口,頂開羽化孔蓋,50~60分鐘後半露於羽化孔外,脫蛹殼而羽化成蟲。羽化後留下的棕色透明蛹殼,在羽化孔外久不失落,極易查見。 剛羽化的成蟲要爬至枝或葉等處懸掛,翅才能順利展好。從破蛹殼到翅全展好需10~20分鐘。初展的翅略帶黃色。成蟲白天靜伏,夜間活動,趨光性極弱。雄蛾飛行力較強。羽化後不久即可交尾產卵。雌蟲產卵前在枝幹上爬行,並用產卵管不斷探尋產卵場所,卵喜產於孔洞或縫隙處,幾十粒至數百粒產成塊狀。每一雌蟲的產卵量為275~667粒。未經交尾的雌蟲也能正常產卵,但產出的卵不能孵化。卵經15天左右即可孵化。初孵幼蟲有群集取食卵殼的習性,3~5天后漸漸分散。分散的方式以吐絲下垂借風遷移為主,也有爬行遷移。幼蟲多從嫩枝基部逐漸食害蛀入。當蛀至木質部後多在蛀道下方環蛀一圈,並咬一通外的蛀孔,然後向上蛀食,同時不斷向外排出糞粒。糞粒呈長顆粒狀,隨蟲齡的增加,糞粒由小變大,顏色由灰藍變為淡黃藍色。因此在蛀孔方向的地上常有顯見的糞粒堆積,有時糞粒粘連成團,懸於蛀孔周圍。 幼蟲危害長達240~250天,蛀害孔道一般長300~800毫米,少有轉枝危害現象。絕大多數是一蟲蛀害一枝。11月底逐漸停食,12月進入越冬階段。據觀察,幼蟲期天敵有螞蟻(種名待定)和白僵菌;又據唐祖庭等報導,還有小繭蜂、
串珠鐮刀菌等。
防治方法
(1)成蟲發生期設黑光燈誘殺。
(2)刺殺幼蟲,用細鐵絲從蛀孔或排糞孔插入向上反覆穿刺,可將幼蟲刺死。
(3)及時剪除受害枝,集中燒毀或深埋,經1—2年可將其控制。
(4)成蟲盛發期結合防治其他害蟲噴10%溴·馬乳油1000倍液、20%菊·馬乳油1500倍液、20%氯·馬乳油2000倍液、2.5%
功夫乳油3000倍液、21%
滅殺斃乳油3000一4000倍液、30%桃小靈乳油2500倍液、2.5%
天王星乳油1500倍液。
(5)幼蟲初蛀入韌皮部或邊材表層時,用40%
樂果乳油柴油液(1:9)塗蟲孔,防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