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ào dù é
形態特徵
成蟲
雌成蟲體長20-23毫米,翅展40-45毫米,觸角絲狀。雄蟲體長17-20毫米,翅展35-40毫米,觸角基部雙櫛齒狀,端部絲狀。翅展40-45毫米,觸角絲狀。雄蟲體長17-20毫米,翅展35-40毫米,觸角基部雙櫛齒狀,端部絲狀。全體灰白色,前翅散生大小不等的藍黑色斜紋斑點。 後翅外緣有8個藍黑色斑點,中部有一個較大的銅色斑點,胸部背面有3對近圓形的藍黑色斑紋,腹部背面各節有3條斑紋,兩側各有1個圓斑。
卵
長圓形,長徑約1毫米,未受精卵米黃色,受精卵粉紅色。
幼蟲
赤褐色,體長30-40毫米,前胸硬皮板基部有1黑褐色近長方形斑塊,後緣有2橫列黑色小齒,臀板及第9腹節基部黑褐色。
蛹
為裸蛹。體長19-24毫米,赤褐色,背面有鋸齒狀橫帶,尾具短臀刺。成蟲白天隱藏在植株內部、葉片背面或枝條中下部,夜間活動,飛翔力強,具有較強的趨光性。 成蟲多在下午16-20時羽化,羽化後的成蟲次日1時左右交尾,1-2天后產卵,卵產於枝條中上部枝杈處或芽腋處,堆產量5-25粒。低齡幼蟲有群集習性,長到10毫米後擴散為害。幼蟲具有轉移為害習性,老熟後在孔洞內吐絲綴屑堵塞兩端,並向外咬一羽化孔,用環狀間斷的老皮蓋住,做繭化蛹。
生物學特性
在
華北地區1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或腎在寄主蛀道內越冬。翌年5月出現成蟲,有趨光性,日伏夜出,卵產在傷口、粗皮裂縫處,卵期約20天。幼蟲較活躍,有轉移為害習性,先繞枝條環食,然後進入木質部蛀成孔道。由於地區不同及11月份的氣溫變化,該蟲發育有異,則以老熟幼蟲或蛹在蛀道內越冬。生活習性與六星黑點蠹蛾相似,5-6月出現成蟲。初孵幼蟲先食嫩芽和葉柄,以後轉蛀1-2年生枝條。在
華南地區1年發生2代,翌年2-3月成蟲羽化,8-9月為第二代成蟲羽化期。
防治方法
1、受害時及時剪除受害枝,集中燒毀或深埋。
2、成蟲盛發期用黑光燈或頻振式殺蟲燈進行誘捕。
3、在卵孵化盛期,初孵幼蟲未鑽入枝梢前,噴2.5%
功夫乳油3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1500倍液,或用80%
敵敵畏乳油20~50倍液灌注蛀道,灌注後堵塞排糞孔,毒死幼蟲。
生活習性
喜歡潮濕
種群分布
分布在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