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順大馬幫博物館

雲南騰衝的和順鎮被稱作大馬幫馱來的翡翠之鄉,因其自古就有著馬幫的傳統,所以建有一個大馬幫博物館。我們走進了大馬幫博物館,裡邊陳列了很多跟馬幫相關的物品。馬幫的頭兒叫“馬鍋頭”,據說這些就是復原了馬鍋頭的一些生活場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和順大馬幫博物館
  • 館藏數量::3000件藏品
  • 類別::博物館
簡介,歷史,

簡介

和順人世世代代外出闖蕩,都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產生了翡翠大王、棉紗大王、穀米大王等一批雄商巨賈,形成了亦商亦僑亦農亦儒的生存方式。大馬幫博物館,通過騰衝著名收藏家賈志偉先生收藏的3000多件文物,展示了西南絲綢古道的歷史、大馬幫生活場景。馬幫館最主要有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反映的是大馬幫。第二部分講西南絲綢之路上騰衝重鎮的歷史。
外景  南方絲綢之路有據可查的歷史,比北方絲綢之路還長兩百多年,早在戰國時候這條路就已經開通了。張褰出使西域時,就發現有從南方絲綢之路出去的夏布與筇杖等大量中國的商品。南方絲綢之路以四川成都為起點,一段經宜賓、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南華、雲南驛到達大理,稱為五尺道。一段是從成都經邛崍、雅安、靈關、西昌、姚安至大理,這段稱“靈關道”。兩段路在大理匯合後向西行,經過保山、騰衝後通往緬甸,從保山至緬甸這一段稱為“永昌道”。騰衝是這條路上的重鎮,和順是這條路上的一顆明珠。這條路是財富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外交之路、宗教之路。  北方絲綢之路的運輸工具主要是駱駝,而南方絲綢之路的運輸工具主要就是馬。大馬幫的首領叫馬鍋頭。兩千多年來,馬鍋頭帶領馬幫,馱來了世界的物質與文化,馱去了中國的物質與文化,為人類文明作出了貢獻。
外景外景

歷史

外景  馬幫的興盛帶來了滇商的興盛,博物館內3000多件文物和近百幅老照片,展示出西南絲綢古道的歷史、大馬幫的生活點滴、滇商輝煌的歷史、和順人“走夷方”的生活方式,還反映了和順華僑的創業史。  和順與緬甸相鄰,2500多年來,西南絲綢之路聯結起了中國和南亞、東南亞以及歐美各國。在這條古道上,有著傳統的經商習慣和便利,而和順是西南絲綢之路上的最後一站,原著民佤族,世世代代從大山里出國去闖蕩。  和順人稱南亞、東南亞為“夷方”,成年男人一定要“走夷方”闖蕩一番成就事業。大馬幫就成為連線中印緬的主要交通工具,“走夷方”成為和順人的生活方式,人、財、物在這個地方聚散、流動,使和順出現了雲南最早的跨國商貿熱潮和很大的家族商號,產生了翡翠大王、棉紗大王、穀米大王等一批雄商巨賈,形成了亦農亦商亦儒的生存方法。  亦農亦商亦儒在和順早已成為一種傳統,使和順人用文化的眼光、開放的眼光看到了充滿風險與機遇共存的世界。民國元老李根源曾寫下了“十有八九緬經商,握算持籌最擅長。富庶更能知禮儀,南州冠冕古名鄉”的讚揚詩句。外景  和順是雲南第一僑鄉,歷史上的和順人從大山里趕著大馬幫,沿著西南絲綢古道走南闖北,到國外去謀生創業。出走的路開始並不遙遠,越過高山大河,就到了除了蠻煙瘴雨還有翠玉珠寶的暹羅、緬甸,然而和順男人並沒有停下腳步,路又繼續伸向泰國、印度、澳洲、加拿大及英美,和順人越走越遠,越走越遠。  和順僑鄉千百年的風雨,在每一條巷道的每一塊石板、每一片青瓦、每一垛灰牆上,都刻下了深深的印痕。石板路上時隱時現的馬蹄印,不遠處又傳來了嗒嗒的馬蹄聲。和順僑商的馬幫從這裡走出,和順人的血雨淚河從這裡流過。“大姐回家淚汪汪,愁眉苦臉訴爹娘,有女莫嫁和順鄉,十年守寡半月雙。”  很長時間以來,和順是不留男人的地方,代代男人無論貧富,總是跟著茶馬古道上的馬幫鈴聲出走夷方。謀一處生路,謀幾文娶妻生子的銀兩,謀一個光宗耀祖的未來。在某個夜裡帶著爹娘的叮嚀,背著嬌妻連夜編織的草鞋,懷揣一個夢想和一個家的寄託,拜完財神廟,翻過隔娘坡,沿著村頭的荒門古道出走。  和順因生活所迫背井離鄉的人實在太多了,如今僑鄉1000多戶近6000人口,而在海外的和順華僑就達7000餘人,可謂家家有人在海外,人人都是僑屬僑眷。自明清以來,在600多年的風雨歷程中,那些走夷方的和順人,以他們的勤勞和血汗,以他們的聰明和才智,以他們誠信和德行,在世界各國樹起了和順人的形象。
外景外景
外景外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