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判弟隨亨書感韻

這是作者在南宋亡後寫的一首傷悼故國的七律。他的弟弟隨亨寫了一首題為“書感”(內容當亦抒寫故國淪亡之痛)的詩,這是和《書感》原韻之作。通判,是州郡官吏,地位略次於州府長官。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和通判弟隨亨書感韻
  • 作品別名:和通判弟隨亨書感韻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宋詩鑑賞辭典
  • 文學體裁:七律
  • 作者:柴望
詩詞正文,作者簡介,點評鑑賞,

詩詞正文

和通判弟隨亨書感韻
風沙萬里夢堪驚,地老天荒只此情。
世上但知王蠋②義,人間惟有伯夷清。
堂前舊燕歸何處,花外啼鵑月幾更。
莫話淒涼當日事,劍歌淚盡血沾纓。
註:①弟弟隨亨寫了《書感》一詩,詩人以此詩和之,作於南宋亡後。

作者簡介

柴望(1212—1280)字仲山,號秋堂,江山人。南宋嘉熙四年(1240)為太學上舍,供職中書省。淳祐六年(1246)上自編《丙丁龜鑑》,列舉自戰國秦昭王五十二年即丙午年(前255)至五代後晉天福十二年即丁未年(947)間,凡屬丙午、丁未年份,約有半數發生戰亂,意在說明“今來古往,治日少而亂日多”,切望當局居安思危。由此觸怒朝廷,被逮入獄,得臨安知府趙與籌救助。出獄後自號“歸田”,隱居故里三十餘年。鹹淳後期蒙古軍三路攻宋,望心憂國難,多次致信督師荊襄制置大使李庭芝,進御邊退敵策略。德祐二年(1276),陸秀夫等擁撤退到福州的宋恭帝之弟趙昰為帝,改年號景炎,繼續抗元。望不顧65歲高齡,奔赴福州,以迪功郎銜任國史編校。不久,因時局艱危,與堂弟隨亨、元亨、元彪一同辭官歸隱。南宋亡國後,拒絕元朝徵召,吟詩填詞寄託亡國哀思。世稱“柴氏四隱”。
著作有《道州苔衣集》、《詠史詩》20首及詞集《涼州鼓吹》。墓在今江山市長台鎮高齋山下,列為江山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點評鑑賞

這是作者在南宋亡後寫的一首傷悼故國的七律。他的弟弟隨亨寫了一首題為“書感”(內容當亦抒寫故國淪亡之痛)的詩,這是和《書感》原韻之作。通判,是州郡官吏,地位略次於州府長官。
“風沙萬里夢堪驚,地老天荒只此情。”起聯以沉痛之情、隱約之詞抒寫亡國之恨,正點題目“書感”。風沙萬里,隱指恭帝德祐二年(1276),臨安淪陷,皇帝、太后、妃嬪等盡被元人俘虜北去。地老天荒,極言時間的久遠。兩句是說,回想當年,國破家亡,三宮北去,跋涉於萬里風沙,言念及此,夢魂堪驚;天荒地老,此恨難消。此聯揭示主旨,涵蓋全篇。 “世上但知王蠋義,人間唯有伯夷清。”頷聯連用兩個忠義、高潔之士的故實,來曲折表達自己的民族氣節。王蠋義,事見《戰國策·齊策》。燕破齊,燕將樂毅聽說齊國的王蠋是著名的賢者,命令軍隊環繞王蠋居處三十里不許入內,備禮拜訪,請他到燕國去,蠋辭謝不往.燕人劫之,蠋遂自縊。齊大夫聽說此事,嘆道:“蠋布衣也,義不北面於燕,況在位食祿者乎?”伯夷清,用伯夷、叔齊於殷亡後避居首陽山,義不食周粟事。孟子曾讚揚伯夷是“聖之清者”。這兩句是說,只有像王蠋那樣不屈節事燕,方可稱義;像伯夷那樣不食周粟,方可稱清。“但知”、“唯有”,強調的意味很重,言外隱然含有對許多覥顏事新朝的宋朝士大夫的強烈不滿。詩人當時的身份是在野的布衣,元朝都城正好在燕國故地,用王蠋義不事燕的典故來表示自己的氣節,正相切合。
“堂前舊燕歸何處?花外啼鵑月幾更?”頸聯借“舊燕”、“啼鵑”來表達故國之思與亡國之痛。出句化用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國破家亡,故家舊族的堂前燕子,現在又歸向何處呢?言外有無所依託的意蘊。對句用望帝失國、魂化啼鵑故事,不但暗示亡國之痛,而且更深月明,花外啼鵑,更渲染了一種悽厲的氣氛。這啼鵑,也不妨看作詩人的化身。文天祥《金陵驛》:“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也用舊燕、啼鵑來抒寫家國之痛,意蘊與這一聯近似,可以互參。
“莫話淒涼當日事,劍歌淚盡血沾纓。”復國無望,空餘長恨。往事淒涼,何堪回首!劍歌淚盡,熱血沾纓,為之奈何!書寫亡國之痛極為感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