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與道風建設-2007中國佛教公眾形象主題論壇文集》是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閩南佛學院
基本介紹
- ISBN:9787801239792
- 作者:閩南佛學院
-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 定價:48.0
- 裝幀:其他
《和諧社會與道風建設-2007中國佛教公眾形象主題論壇文集》是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閩南佛學院
《和諧社會與道風建設-2007中國佛教公眾形象主題論壇文集》是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閩南佛學院...
和諧社會與道風建設 《和諧社會與道風建設》是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閩南佛學院
90、《爭做高僧提升中國佛教公眾形象》,閩南佛學院編《和諧社會與道風建設——2007中國佛教公眾形象主題論壇文集》,210—212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91、《隋唐五代參同和非參同清修內丹術》,《宗教哲學》第42期, 2007年12月。92、《“天符”詞義之詮釋》,《仙道文化》第4輯, 2008年2月。
6、2007年9月13-14,出席由閩南佛學院、香港文匯報、廈門大學聯合主辦,南普陀寺承辦的“和諧社會與道風建設·2007中國佛教公眾形象主題論壇”(廈門)。提交論文《當代中國佛教公眾形象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係》。7、2007年7月16日至18日出席由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等單位主辦的“中國思想史學科建設研討會——...
如何提升寺院清淨莊嚴的公共形象,和諧社會與道風建設(2007中國佛教公眾形象主題論壇文集),2007年 流月將波去潮水帶星來—淺探太虛大師的學制思想對現今僧教育的啟示,紀念太虛大師圓寂60周年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 《普賢行願品》教學大綱,閩南佛學院教學大綱會編,2007年 合著《花出青嶂》,將禪宗五百則公案...
√76、論佛教對中國古代文學體裁的影響,《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77、以德為本,實至名歸——關於樹立中國佛教公眾形象的思考,閩南佛學院編《和諧社會與道風建設——2007中國佛教公眾形象主題論壇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版;*78、“四書”進中學課堂芻議,《光明日報》2008年5月5日“國學版”...
04. 莊嚴神聖慈悲淨潔:佛教僧眾的公眾形象之我見,《和諧社會與道風建設》,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05. 秦漢上郡治所考,《唐都學刊》2008-1,06.《世說新語》與佛教,《西北大學學報》2008-1, CSSCI 07.禪宗六祖得名小考,《禪和之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08.“史”與宗教信仰,《東方叢刊》2007-4,0...
18、《唯識學中的自識問題》,《禪和之聲——“禪宗優秀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19、《正信、正聞、正修》,《和諧社會與道風建設》,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20、《有關“三類境”的幾個問題》,《吳越佛教》第四卷,九州出版社,2009年7月 21、《何謂“唯識”?
本刊屬教內贈閱性質,出版流通的目的是促進該院學風建設,並以此聯繫四眾,共同學修,推動佛教文化事業的發展,至今已出版了12期,在欄目、裝幀、版式、美術設計、文章內容及紙張質量各方面都在不斷的改進。為了提高刊物的學術水準,把好質量關,《人海燈》聘請教內知名長老明法師、茗山法師、雲峰法師等,及社會...
西藏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積極引導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加快推進宗教事務管理法治化、規範化、制度化建設。先後頒布實施《西藏自治區實施〈宗教事務條例〉辦法》《西藏自治區大型宗教活動管理辦法》《西藏自治區〈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等規範性檔案,依法保障宗教界合法權益,維護宗教領...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上海佛教居士林正式成立,推王與楫居士為林長。這是佛教居士林的組織第一次被公諸於世。發展延續 自從楊仁山提出“居士佛教”的概念後,歐陽竟無不斷的推動,呂徵的實踐,最後居士佛教便大行其道,居士參與佛教事業的建設成為一股風氣,也使有識之佛教居士脫離寺院自組學社,念經會、蓮社、佛學...
“文明論壇”系列珍藏特刊II《中國第二屆(2008)文明論壇暨首都商業文明論壇》2008 繼成功舉辦中國首屆(2006)文明論壇之後,文明雜誌社召開了中國第二屆(2008)文明論壇,本次文明論壇的主題為“文明傳播:中華文明與世界和諧發展”及“商業文明:質量標準品牌與首善文化”。“文明論壇”系列珍藏特刊 III 《中國第三...
2014年10月26日,他應邀參加“首屆太和之約中國書畫藝術高峰論壇”活動,與中國軍事博物館著名雕塑家劉林先生(韶山毛澤東紀念館大廳的大型漢白玉毛主席雕像就是他的作品)相識,同住在一個賓館,促膝談心,受益頗多。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原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阮榮春為他書寫了“史解元山水畫...
一生著力研究《俱舍》《唯識二十論》《攝大乘論》等顯密經論,攝受了海內外大量信眾,培養了一批優秀僧才,公開出版了近四十冊的《法幢文集》。他所攝受的信眾為建設和諧社會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所培養的僧才弘化一方,所留下的文集為教界的教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他為正法久住傾注了畢生的心血,為佛教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