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記鯰魚

和記鯰魚

武漢上和記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特色燒鯰魚為主打品牌特色連鎖主題餐廳,是繼荔灣美食城,荔晶時代餐廳,老村長私募菜後,億盛集團整合力推的特色連鎖餐飲品牌。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武漢上和記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 總部地點武漢江岸區四唯路2號3樓
  • 經營範圍:特色菜老店
  • 別稱:“江城名店”
  • 創始人:何建華
  • 成立時間:一九八九年
  • 鎮店之菜:和記燒鯰魚
歷史文化,發展歷程,鎮店之菜,優良服務,團隊精神,地址,媒體報導,

歷史文化

萬川畢匯、萬賈雲集,川東門戶萬縣自古文興商盛。江畔何氏織網以漁醉心烹飪,尤擅紅燒鯰魚,取“何”之諧音掛牌 “ 和記 ” ,寓和氣順美,康熙年間聲名遠播。斗轉星移鮮味不減,上世紀八十年代,何氏後人乘改革開放東風,順江而下,欲將 “ 和記 ” 發揚光大。
己巳之春,融祖傳醬料精華,兼川鄂菜系所長, “ 和記燒鯰魚 ” 秘制功成,入口嫩滑、色澤紅亮、香辣鮮嫩、口味悠長,可謂疏肝理氣、滋養脾胃、美膚養顏。經歲月卅年洗禮,受顧客口口相頌,此菜譽滿三鎮,入選 “ 口碑名菜 ” 。 “ 和記鯰魚 ” 接連布點創新不止,喜獲 “ 江城名店 ” 殊榮。
食客贊曰:和記和記,大吉大利,百年老店,新裝喜氣,真誠待客,香飄萬里。

發展歷程

和記鯰魚是武漢地區久負盛名的餐飲連鎖餐廳,也是華中地區魚類餐飲第一品牌。由何建華於2001年在漢口花橋創建,其主打特色菜是“和記燒鯰魚”。2013年,和記鯰魚創始人何建華先生與億盛餐飲管理集團達成合作,成立武漢上和記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重新定位和記鯰魚,計畫以全新的商業模式推向市場,4年內在武漢開30家品牌連鎖店!
同時,和記鯰魚將以優厚的待遇,舒適的環境,公平的發展平台,接納願意從事餐飲行業有良好的服務態度,對工作和生活充滿激情的有心同伴前來與我們共同進步,開創未來。

鎮店之菜

“和記燒鯰魚”;和記鯰魚鎮店之菜,譽滿三鎮,始創於一九八九年,經祖傳醬料秘制而成。入口嫩滑、色澤紅亮、香辣鮮嫩、口味悠長,深受食客的推崇和喜愛,經廣大顧客投票入選為江城『口碑名菜』。 本草綱目:疏肝理氣、滋養脾胃、美膚養顏。

優良服務

“和記鯰魚”以優良的服務態度面對廣大名眾,與客戶面對面溝通,在微博微信積極回應廣大客戶的要求、建議,虛心求教、努力改善自己的不足,努力做到好吃、實惠、吃的放心三大標準。
1.以其統一標識、統一服裝等全新連鎖經營業模式,並依靠優質的菜品、快捷親切的服務、清潔衛生的餐飲環境確立市場的地位。
2.一直堅持做到員工的家人化對待,並不斷投入資金人力進行多方面各層次的培訓。從餐廳服務員、餐廳店長到公司職能部門的管理人員,公司都按照其工作的性質要求,安排科學嚴格的培訓計畫。
3.優質的服務,在和記鯰魚,你得到的服務會比你原來希望得到的服務要多。和記鯰魚的宗旨是顧客至上,正是這一宗旨使每一位來就餐的顧客,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會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團隊精神

和記鯰魚崇尚團隊精神及每一位員工的熱忱參與,並致力於為員工實現職業生涯價值。使每一位員工的潛力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正式由於這個原因,越來越多優秀的年輕夥伴慕名來到和記鯰魚。作為華中最大和最成功的魚類餐飲企業之一,和記鯰魚永遠向充滿朝氣,勇於挑戰自己的年輕人,敞開大門。公司注重對員工的培訓,鼓勵員工和公司共同成長。
和記鯰魚的發展,源自員工的齊心努力。和記鯰魚永遠將顧客的需求擺在第一位,使顧客在享受各種高品質的美味菜品的同時,也能感受最親切的一流服務和用餐環境。

地址

湖北省武漢市:
漢口:
金滿樓和記鯰魚:漢口花橋二村黃孝河路83號(三五酒店旁邊)
武昌:
和記鯰魚:武昌徐東大街汪家墩福星惠譽國際城浮雲商業街9-1
光谷:
光谷步行街3期義大利風情街5樓E區
泛海店:
漢口王家墩商務區泛海城市廣場購物中心6樓

媒體報導

楚天金報2013年9月22日A23版,全版報導和記鯰魚創始人何建華先生奮鬥故事---《何建華:一個餐飲老闆和他的“鯰魚效應”》。
報導全文:
和記鯰魚
在江城老饕的特色菜老店名單上,和記鯰魚絕對榜上有名。
上個月,這家經營了12年的老館子爆出品牌化運作的訊息:與億盛餐飲管理集團合作,成立上和記餐飲有限公司,預計4年內投資4500萬元,在武漢市開30家直營店,將特色傳統老店包裝升級,以現代經營連鎖的新面孔重新面對市場。
於是,這個夏天,醉心於做菜的老闆何建華開始華麗轉身。這位氣質溫和、談吐更似教師的生意人,決心在41歲這個不惑之年“給自己再搏一次的機會”。
老婆的眼淚拖住出國的腳步 老爸的方子提供核心競爭力
一連數日,何建華都在與公司高層討論連鎖餐廳籌備事宜,每次聊到轉鐘才結束,這讓不習慣開會的他頗感疲累。不過,當話題轉到和記鯰魚時,他的精神總是瞬間被激活,與記者熱切交流。也難怪,十年用心燒制一道菜,這份情感是外人難以體會的。
燒菜一直是何建華人生的關鍵字。他17歲入行,30歲前已是五星級酒店的總廚,為職業生涯交上了一份滿意的成績單。30歲之後,他想換個活法,“要么自己乾,要么出國一次掙夠錢。”
上世紀90年代末,他接受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的邀請,準備去英國領2500元英鎊的月薪,計畫3年掙足90萬人民幣回家。護照辦下來後,老婆卻急得在家裡哭,“一走就是三年,不回來了怎么辦?”
這一哭,徹底絆住了何建華的腿,也改變了他的人生路徑。
2001年6月,在餐館扎堆的漢口花橋,兩個灶頭七張桌子,何建華的小炒店默默開張了。然而,剛掙了兩年錢,非典來襲,雖然每天用消毒液泡拖把,還是沒生意上門。“要生存下去,必須有核心競爭力。”閒下來的何建華開始琢磨新出路。
他想起了父親留下的燒鯰魚老方子。何父是重慶萬州人,萬州地處長江上游,是著名的河鮮產地。在萬州,何父是出名的田廚,走街串巷接辦酒席,口味鮮香的醬料是他燒河鮮必不可少的絕配。
何建華按著父親的方子試著在家燒了一次鯰魚,結果老婆和女兒讚不絕口。“既然如此,何不在小餐館試試這道菜?”
和記鯰魚和記鯰魚
一條鯰魚嚴守“三不要”原則 顧客的意見能繃緊他的神經
燒鯰魚就此一炮而紅,成了何建華店裡的招牌菜,每桌必點。不出半年,門口開始出現排隊等位的現象。“一條鯰魚18刀,切片6厘米才厚薄適中;山東產的紅椒,其辛辣味能和鯰魚形成互補,還能去腥提香;選兩斤半左右的鯰魚,火候和味道最佳……”何建華的“鯰魚經”念得頭頭是道。
為保證口碑,他每天早上6時去菜場採購把關,店裡的鯰魚全部從孝感、山東、廣州的養殖基地指定供應,更定下“昏頭的不要、身材不好的不要、色澤不漂亮的不要”的三不原則。“色澤不漂亮說明水質不夠乾淨,身材不好會影響肉質口感。我每天都在店裡守著,要是顧客稍有意見,腦子裡的那根弦馬上就繃起來了。”可以說,何建華對自己的店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光取名字我都費了好多心思,最終選中了‘金滿樓’三個字。”然而,這個辨識度不高的店名卻沒人記得住。金滿堂、香滿樓……開張一年多了,客人叫什麼的都有。直到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在電話里對前來找位子的朋友說,“我在那家燒鯰魚的店”時,何建華才恍然大悟,這不就是現成的店名嘛!“和記鯰魚”就此閃亮登場。
和記鯰魚
每月營業額15萬就滿足了嗎 走出去啊,不要只窩在花橋
何建華開始每天忙得團團轉。
大熱天的午後,搬個躺椅到樹底下,哪怕身邊人來人往,他都能美美地睡上一覺。打烊時,不忍弄醒熟睡中的女兒,妻子只能用繩子把女兒綁在身後,在濃濃的夜色中騎著機車回家。
辛苦終有回報。幾十平方米的街邊小店,每月營業額15萬元,門口天天排隊,明星、遊客都慕名而來。
一天,幾位媒體朋友又來店裡光顧,一語點醒了何建華,“要發展啊,走出去,不要只窩在花橋!”
去武昌開分店!這個念頭剛剛提出,卻招來妻子的反對,妻子的人生目標很明確,這輩子錢夠用,該偷閒享受人生了,要開分店,除非離婚!面對威脅,何建華據理力爭,“我不打牌、不賭博,就追求點理想,想把品牌做大,很過分嗎?離就離!”
夫妻倆嘴上還在鬥氣,勁兒卻往一處使。2011年,徐東分店開業,武昌的客人紛至沓來,營業額翻番。平均算下來,兩家店每天賣出鯰魚280斤以上,一年下來,能消耗鯰魚50餘噸。
和記鯰魚
從小店老闆到連鎖餐廳業主 要乾的不再是買菜而是決策
守著兩家店,兩口子的日子已是安穩富足。但一場談話,再次改寫了何建華的人生。“到了這個年紀,再不搏一把就來不及了。”一天夜裡,朋友一番對和記鯰魚品牌遠景的暢想,撩撥起何建華深埋心底的鬥志。
這個往常只醉心於做菜的中年人,頭一回有了把特色小店打造成連鎖品牌餐飲的衝動。很快,他與億盛餐飲管理集團達成合作!
從小店老闆到餐飲企業合作人,何建華面臨著角色上的巨大改變。
但他仍舊每天披著晨光去菜場為原料把關,夫妻店時期的做派依舊不改,急壞了他的合作人:“你還每天去菜場買菜,就不合作了!”
何建華求教,企業合作人該做些什麼?“做決策性的事件,搭架構,選址,找定位!”從那時起,頭腦風暴成了何建華每天的功課。醬汁的標準化生產、菜品的全新設計、約設計師討論餐廳風格……與有著18年餐飲業運作經營的團隊合作,何建華甘當學生,一切從頭學起。“2013年之前,我因為鯰魚這道菜成了還算成功的店老闆,2013年之後,我再次出發,與團隊一起,朝合格的連鎖餐廳企業主努力。”何建華對自己充滿信心。
記者手記
從“鯰魚效應”說開去
經濟學上有個概念,叫“鯰魚效應”,剛好跟何建華的故事形成有趣的映照。
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尤其是鮮活的沙丁魚,所以人人爭運活魚回港。但由於漁船狹小,絕大多數沙丁魚途中便會窒息死亡。
但有一位船長,每次返航時總會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里放進一條鯰魚。見到鯰魚,沙丁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這樣一來,雖然有那么幾條沙丁魚被鯰魚吃掉,但是大部分沙丁魚卻活蹦亂跳回到漁港。
“鯰魚效應”便因此而來。由於有了危機感,一船魚得以存活——這個解釋放在何建華身上,同樣成立。
“要生存下去,必須有核心競爭力。”非典時的生意蕭條,讓他開始思考自己小店的走向,這奠定了他攪動花橋這一汪“淺水”的基礎。
“就追求點理想,想把品牌做大!”說這句話時,他的目光已經超出花橋,投射到一江之隔的武昌,從危機意識升級到品牌意識。
而4年開30家連鎖店,則是品牌意識的升級版。餐飲業規模效應明顯,若30家店都能達到如今兩店50餘噸鯰魚/年的消耗速度,客人們在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又將收穫一個嘖嘖稱奇的談資。
大武漢的餐飲江湖向來不缺少傳說。從花橋,到武昌,再到大武漢未來“遍地開花”……期待何建華,給這個江湖帶來更激烈的“鯰魚效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