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臨證醫案醫方》。具有和胃理氣,增進飲食之功效。主治慢性胃炎(飲食積滯型)。食欲不振,納食不佳,脘腹脹滿,舌苔白厚,脈沉弦。
基本介紹
- 名稱:和胃湯《臨證醫案醫方》
- 出處:《臨證醫案醫方》
- 功用:和胃理氣,增進飲食
和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臨證醫案醫方》。具有和胃理氣,增進飲食之功效。主治慢性胃炎(飲食積滯型)。食欲不振,納食不佳,脘腹脹滿,舌苔白厚,脈沉弦。
《中醫方劑手冊》:“健脾和胃湯(舊名香砂六君子湯):即健脾化痰湯加木香(或香附)、砂仁所組成。由於所加的藥物,都有芳香醒脾、和胃暢中、調理氣機的作用,因而本方重點在於和胃暢中,治脾胃虛弱,脘腹隱痛,或見胸悶噯氣,嘔...
申鐵瓮方,錄自《洪氏集驗方》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以上二方與益胃湯均有滋陰之功,用治陰液不足之證,但玉液湯主治消渴之氣陰兩虛證,以口渴尿多、睏倦氣短、脈虛細無力為主要表現,乃元氣不升,真陰不足,故治以益氣滋陰,固腎...
昇陽益胃湯臨床醫案 編輯 語音 昇陽益胃湯為金元四大醫家之一李東垣所制訂的方劑,該方由六君子湯加羌獨活、防風、柴胡、黃芪、白芍、黃連、澤瀉、茯苓組成,全方有補有通,升降相得,清溫並施。筆者在臨床凡遇具有脾胃消化功能障礙者,...
和中養胃湯用於虛火者。方劑名稱 和中養胃湯 藥物組成 黃耆2錢,人參1錢,茯苓2錢,白朮1錢,甘草4分,當歸2錢,料豆4錢,柴胡1錢,薄荷1錢,廣皮1錢,砂仁1錢,苡仁4錢,大棗2枚,生薑3片。方劑主治 虛火。饑飽勞役,正氣...
大養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三因極一病症方論》卷十一。主治飲食傷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氣復熱,四肢冷痹,三焦不調;及胃虛寒氣在上,憂氣在下,二氣並爭,但出不入,嘔不得食。組成 厚朴(去皮)、生薑各二...
養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脈症正宗》卷一。具有養胃之功效。組成 黃芪二錢,白朮一錢,茯苓八分,甘草五分,砂仁五分,陳皮八分,神曲一錢,草蔻八分。用法用量 水煎服。功用 養胃。附方 名稱:養胃湯 組成:厚朴(姜制炒)、藿香...
和中益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蘭室秘藏》卷下。具有和血益胃之功效。主治太陰陽明腹痛。症見大便常泄,若不泄即秘而難見,在後傳作濕熱毒,下鮮紅血,腹中微痛,脅下急縮,脈緩而洪弦,中之下得之,按之空虛。組成 蘇木一...
柴胡疏肝和胃湯,製作原料主要有柴胡、炒白芍、生白朮、桔梗、平地木、徐長卿等。有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的功效。【組成】柴胡、炒白芍、生白朮、桔梗、平地木、徐長卿、連翹、八月札、制香附各10克,炙甘草6克。【製作】上藥加水適量...
據統計,《臨證指南醫案》中套用桂枝湯治療虛人外感、病後復感寒邪、勞倦復感溫邪、陽傷飲結的咳嗽以及瘧、瀉、喘、痞、胃脘痛、腹痛、脅痛、身痛的醫案達三十餘則,化裁引用復脈湯的案例也有四十餘則。對前代其他著名醫方,《臨...
【組成】藿香 白朮 白茯苓 神曲(炒) 烏藥(去木) 縮砂仁 薏苡仁(炒) 半夏曲 人參各15克 蓽澄茄 甘草(炙)各11克 【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九。【用法】上藥共為粗末。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薑5片,大棗2枚,...
定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石室秘錄》卷六。具有大補腎中之水火之功效。主治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組成 熟地、山茱萸各三兩,肉桂、茯苓各三錢。用法用量 水煎服。一劑而吐止,十劑而病痊癒。功用 大補腎中之水火。主治 反...
本方適用於脾胃不和,升降不利所致的胃脘疼痛、脅肋氣脹、噯氣納差等病證。取黨參、白朮益氣健脾;厚朴、大腹皮、木香、枳殼行氣消脹;蓽茇溫胃和中;川楝子疏肝以助脾胃納化,共奏補脾運中,疏肝和胃之效。另外,本方還可以隨證...
《中醫兒科臨證備要》:“本方參、黃同煎,寒熱並用,適於胃虛挾熱,吐逆不止者。”《保幼大全》:“丁香益胃湯,主治胃虛挾熱,吐逆不止。處方:丁香、人參(去蘆)各一兩,桂(去皮)、大黃(炮黑黃色)、訶黎勒皮一分,...
出處:《醫學正傳》卷五 重要文獻摘要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滑瀉久不止,大孔如竹筒,直出無禁,氣陷者,昇陽補胃湯,補中益氣湯,加白芍。有風者,小白朮湯。挾熱者訶子散,沒石子丸,或古萸連丸,鷺粟殼煎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