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友德元古意二首

和王友德元古意二首

《和王友德元古意二首》是南朝詩人王融寫給王德元的和詩。兩首都是閨怨詩,主要抒寫閨中孤寂的情景,表現悽愴的氛圍。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和王友德元古意二首
  • 創作年代南朝齊
  • 文學體裁五言詩
  • 作者:王融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和王友德元古意二首
【其一】
游禽暮知反,行人獨未歸。
坐①銷芳草氣,空度明月輝。
嚬②容入朝鏡,思淚點春衣。
巫山彩雲③沒,淇上④綠條稀。
待君竟不至,秋雁雙雙飛。
【其二】
霜氣下孟津⑤,秋風度函谷⑤。
念君淒已寒,當軒卷羅縠⑥。
縴手廢裁縫,曲鬢罷膏沐。
千里不相聞,寸心郁紛蘊。
況復飛螢夜,木葉亂紛紛。

注釋譯文

①坐,亦“空”義。
②嚬,即顰字。
③巫山彩雲,即《高唐賦》所謂妾為巫山之女,朝為行雲,暮為行雨,常喻男女歡會
④淇水,《詩經》中戀人送別之地,《鄘風·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⑤孟津、函谷,都是常見的北方地名,霜氣、秋風自北而來。
⑥縠,音hú,皺紗一類的絲織品。

作品鑑賞

王德元,南齊尚書令王晏之子,官晉安王友。公元497年(建武四年)明帝誅晏,德元與其兄同時被害。“友”,官名,南朝諸王有師、友、文學各一人。詩題一作《古意》。這兩首詩都寫閨怨。
第一首以春起,以秋結。薄暮,往往是閨中思念遠人最難堪之時,就連游禽尚且都知道日暮而返,然而行人卻獨獨未歸。首句一“知”字,將游禽寫得有情,跌出次句行人獨未歸的無情,點出閨中怨端。“坐銷芳草氣,空度明月輝”,春草碧色,明月如玉,時光美好如此,卻在不斷的期待中白白流逝;青春也像芳草明月一樣美好,也同樣在不斷的期待中空度。芳草銷歇,空等了一個春季,然而行人終於未歸。“嚬容入朝鏡,思淚點春衣。”晨起梳洗,鏡面上映照出女主人公一幅愁容——眉蹙不展,容色無光;思念至極,不覺思淚奪眶,點染春衣。“入朝鏡”,“朝”,照應首句“暮”,詩中雖然沒有明寫“夜”,但從女主人公一早的“嚬容”,似已暗示了夜間思懷的愁苦。值得注意的是,在“暮”、“朝”間,插入“坐銷”、“空度”兩句,則朝朝暮暮的怨情更見其端倪。如果說,以上六句在敘寫怨情時女主人公對行人歸來還抱有或多或少期望的話,那么,“巫山”以下四句,則寫出歡會難再,期望破滅之情了。“巫山彩雲”,即《高唐賦》所謂妾為巫山之女,朝為行雲,暮為行雨,常喻男女歡會;然而“彩雲”後卻接以一“沒”字,足見佳期杳渺。“淇水”,《詩經》中戀人送別之地,《鄘風·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送別行人之時,淇上綠條依依,一片深情;如今綠條已稀,仍不見行人歸來。“待君竟不至”,回應“行人獨未歸”。句中的“竟”字,似隱約透露出行人與女主人公先前有所約定,或春盡還家,或夏日歸來的訊息。但是女主人公不僅期待到春盡,而且由春期待到夏(芳草氣銷),又由夏期待到秋(綠條已稀)。“竟不至”,不僅抒發其一腔怨情,對行人愆期的譴責亦在其中。首雲遊禽尚且知暮而還,接以“行人獨未歸”,其情已不堪;此於“待君竟不至”後,則接以秋雁雙雙而飛(知秋而飛來),深入一層地反襯女主人公索寞孤獨的情狀,頗可玩索。
第一首由春寫到秋,第二首隻在秋落筆。“孟津”、“函谷”,都是常見的北方地名,霜氣、秋風自北而來。閨中女主人公感受到風霜的淒寒,自然聯想到行人的淒寒,因此動手為其縫製羅衣。縠,音hú,皺紗一類的絲織品。但是,當纖纖素手舉起刀尺準備縫製,又不能不因為“千里不相聞”而作罷。一“廢”字,生動寫出思婦的矛盾心理。不為行人縫製寒衣吧,則擔心他挨冷受凍;為他縫製吧,行人又遠在“不相聞”的千里之外,無由寄達。心煩意亂,鬱悶痛苦,以至連自己的容貌都無心修飾。“曲鬢”,化用《詩經·小雅·采綠》:“予發曲局,薄言歸沐”;“罷膏沐”,用《詩經·衛風·伯兮》意:“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曲鬢罷膏沐”,鬢髮捲曲,本該梳洗,以膏澤發,既然行人遠在千里,就沒有任何心思去梳理打扮。“況復飛螢夜,木葉亂紛紛。”結二句是此詩的警策。上八句已從物侯變化的淒寒,欲裁衣而終於廢刀尺的動作,罷膏沐而心灰意懶的外貌,郁紛蘊苦悶不堪的心態幾方面寫出閨中怨情,這兩句則更進一步用飛螢、木葉的夜景來烘托思婦的紛亂淒涼之情。思婦本來已夠煩悶了,又加上流螢熠耀,閃著淒寒的小白光;木葉紛紛,隨風而亂舞,秋夜漫長,思緒萬端,螢光葉聲,攪得思婦加倍難堪。“亂紛紛”,不僅寫出落葉之狀,而且這三字實又為思婦其時苦痛心境的寫照。況且,“木葉亂”又與首二句的“霜氣下”、“秋風度”相照應,更顯得針線綿密,全詩渾成。
蕭統的《文選》錄王融《三月三日曲水序》等文,卻不選錄這兩首詩,日僧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認為不免失當。其南捲雲:“游禽暮知反”一首“緣情宛密”,“霜氣下孟津”一首“使氣飛動”,“可謂五言之警策”(據今人考證,此為唐·元兢《古今詩人秀句序》文)。王融壽短(只活了二十七歲),傳世的作品不很多,詩名也遠不如同時代的謝朓沈約,但這兩首詩仍有自己的特色。
兩詩都以景結情,前詩以雁雙飛反襯閨中的孤寂,後詩以木葉落創造出悽愴的氛圍,言已盡而情韻無窮。以景結情,在唐詩中並不少見,而在宋齊的詩壇中,這樣的作品還並不多。這或許是這兩首詩受到後人青睞的一個原因吧。

作者簡介

王融(468~494),字元長,南朝齊文學家。原籍琅邪臨(今屬山東)。王僧達之孫。少年聰慧,博學有文。初舉秀才,為晉安南中郎參軍。歷晉陵王司徒法曹參軍,遷秘書丞、丹揚丞、中書郎兼主客郎。竟陵王蕭子良以為寧朔將軍軍主。鬱林王即位,公元494年(隆昌元年)收下廷尉獄,賜死。有集十卷,已佚。明人輯有《王寧朔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