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城南留別》

這首詩是革命詩人歐陽梅生於一九一八年創作的一首詩。作者在這首詩里傾訴了對時局的看法,同時也表達了自己與校長志同道合的心跡。全詩各聯都用了典故,且自然融化,精切巧妙,使短小的篇幅包容了豐富的思想內容,表達了更為複雜的情感。全詩運用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感染力量。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干戈遍野有鴻哀⑴,
浩劫沉沉挽不回。
太息蒼生誰是雨⑵⑶?
劇憐故我強持杯⑷⑸。
魯連好潔登高去⑹⑺,
陶令懷清袖菊來⑻⑼。
江漢楚氛悲惡甚⑽⑾,
未堪回首赫曦台⑿。

作品注釋

⑴鴻哀:鴻燕哀鳴,喻人民流離失所,源於《詩經·鴻燕》。
⑵太息——嘆氣。
⑶雨:霖雨,大旱中的甘雨,源於《書經·說命》。
⑷劇憐——極哀。
⑸持杯——喝酒。
⑹魯連——即魯仲連,戰國時代齊國人,品格高尚,替人排憂解難不受報酬。
⑺登高——攀登高地,重陽節一種民俗,含有品德高尚之意。
⑻陶令——即陶淵明東晉末年人,因不願屈膝權貴,辭官還鄉隱居。
⑼袖菊——指陶淵明愛菊。
⑽漢楚——指湖北、湖南。
⑾楚氛——氛:氣氛。源於《左傳》“楚氛甚惡”之說。
⑿赫曦台——赫,紅如火燒;曦,早晨的陽光;赫曦台,在嶽麓山嶽麓書院前,是當時書院師生早上欣賞晨曦和集會、演戲的地方。

作品賞析

“干戈遍野有鴻哀,浩劫沉沉挽不回”,首聯描繪了軍閥混戰給老百姓帶來的巨大災難,這災難是無法補救和挽回的。把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正義感和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心和盤托出。頷聯進一步發展了這種情感:“太息蒼生誰是雨?劇憐故我強持杯”,戰火不斷,生靈塗炭,誰能像甘雨一樣拯救百姓?作者極度哀痛地承認自己仍然沒有能力救民於災難之中,為此只能勉強喝酒消愁解痛。作者的強烈自責可以說明他思想上的苦悶已經到了極點。目睹時局動盪、人民苦難,作者投身革命的思想開始萌芽,這首詩記載了作者的思想轉變的軌跡。頸聯轉而寫到校長孔昭綬,是作者在悲痛之時為自己找到了一個楷模、“魯連好潔登高去,陶令懷清袖菊來”,在作者眼裡,孔昭綬就像戰國時代齊國人魯仲連那樣品格高尚,也像東晉的陶淵明一般不肯屈膝權貴,寧肯辭官回老家種田。作者讚揚孔昭綬的人品,同時表達了磨鍊節操、自修品行的志向。尾聯“江漢楚氛悲惡甚,未堪回首赫曦台”兩句抨擊了湖南和湖北兩省軍閥割據混戰,造成社會動盪、兵荒馬亂的局面,同時哀嘆孔昭綬的辭職,作者心中涌滿了離愁別恨,甚至痛苦地難以回憶當年師生同在嶽麓書院赫曦台聚會活動的情景了。最後一句點出了作者和孔昭綬之間的親密關係,也是作者和詩的原因。以“赫曦台”結束全詩,還有首尾照應的作用。開首講軍閥混戰造成了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災民,一幅滿目瘡痍的景象。社會黑暗,讓作者痛心疾首,希冀黑夜過去,早晨紅如火燒的陽光照亮大地
這首詩在藝術上也具有特色。巧用典故,達到了詞簡意豐的效果。全詩各聯都用了典故,且自然融化,精切巧妙,使短小的篇幅包容了豐富的思想內容,表達了更為複雜的情感。全詩運用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感染力量。作者歌頌光明,抨擊黑暗,讚揚品格高尚的志士,痛斥造成社會浩劫的軍閥,讓兩者形成尖銳衝突和強烈對比,在反映社會矛盾渲染環境氣氛和表達思想感情方面收到了明顯的效果,使詩的思想內容更加厚重,感情色彩更為鮮明。

作者簡介

歐陽梅生(1895-1928),湖南湘潭人,父母早亡,靠祖母撫養成人。1913年,考入湖南第一師範。這期間,與同學蔡和森等交往甚密,並結識毛澤東。畢業後,曾相繼在湘陰湘西長沙等地當國小教員。1925年,在長沙修業國小任教時,開始從事革命宣傳活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湖南省總工會秘書長工人糾察隊政治教員。1927年“馬日事變”後,奉命赴武漢組建中共漢陽縣委地下機關,並任縣委書記。同時,動員全家人走上革命道路。1928年2月12日晚上,在起草給省委的緊急報告時,因過度操勞而突然昏倒。13日,病逝於醫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