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圖格沁

呼圖格沁

“呼圖格沁”也稱“好德歌沁”,蒙古語為“丑角”之意,因其帶有喜劇色彩的滑稽表演得名。“呼圖格沁”產生於清代嘉慶年間,世代口口相傳,連綿不斷,是一種集歌、舞、戲劇等多種元素於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為敖漢旗所獨有,被專家稱為“蒙古族戲劇的起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詳解,表演形式,民俗的未來走向,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發源於赤峰市敖漢旗薩力巴鄉烏蘭召村的“呼圖格沁”,由內蒙古自治區有關部門上報申請“中國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解

呼圖格沁也稱“好德歌沁”,蒙語為“丑角”之意,因其帶有喜劇色彩的滑稽表演得名,是產生於赤峰市敖漢旗薩力巴鄉烏蘭召村的一種集歌、舞、戲劇等多種元素於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呼圖格沁產生於清代嘉慶年間,世代口頭相傳,距今已有200年歷史。呼圖格沁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在薩力巴鄉一帶蒙漢雜居的村子裡演出。演員共6人,由男性扮演,穿特製服裝,戴特製面具。樂隊及伴唱者有15人左右。演員們表演時先跳吉祥的舞蹈、唱自編的地方歌曲,以滑稽幽默的語言、生動活潑的表演吸引觀眾。呼圖格沁是蒙古族民間藝術中集歌舞、戲劇等形式於一體的綜合表演藝術,被國內外專家學者視為“蒙古族戲劇的起源”、“彌足珍貴的蒙古族民間藝術瑰寶”。

表演形式

目前,在學術界,人們對“呼圖格沁”表演形式的界定不一。有人認為是“儺戲”,因為演員戴面具;有人認為是“布扎”(蒙語),因為跳鬼活動中的黑、白二老頭類似白鬼、黑鬼形象;有人認為是“跳查瑪”(蒙語),因為表演中特別具有宗教氣氛。漢族人又稱其為蒙古秧歌,因為它表演的時間在正月十五期間,表演形式是走街串巷,載歌載舞,與秧歌相仿;有人認為它是滑稽戲劇,因為表演中有滑稽可笑的舞蹈動作,風趣幽默的即興對答,有萌芽狀態蒙古戲的雛形;更多的人認為它是蒙古族民間歌舞,因為表演中既有歌又有舞。正是這么多的“是”與“不是”、“像”與“不像”才形成了“呼圖格沁”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從而成為蒙古族民間歌舞戲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素材和優秀文化遺產。
“呼圖格沁”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在薩力巴鄉一帶蒙漢雜居的村子裡演出。演員們表演時先跳吉祥的舞蹈,唱多年自編的地方歌曲,以滑稽幽默的語言、生動活潑的表演吸引觀眾。在前不久內蒙古自治區公布的204名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敖漢旗有兩人入選。

民俗的未來走向

據了解,近二十年來,敖漢旗文體局和文化館組織專業人員十下烏蘭召,進行搶救整理髮掘。但由於歷史的變遷、地理環境的改變、後人志趣的取向等諸多原因,“呼圖格沁”面臨失傳。據了解,現在只有李青龍等三位老人會表演“呼圖格沁”了。業內人士擔心,如果不加以搶救,用不了多久,薩力巴鄉土生土長的“呼圖格沁”這一優秀文化遺產可能徹底消亡。
日前,被國內外專家學者視為“彌足珍貴的蒙古族民間藝術瑰寶”的“呼圖格沁”,由自治區有關部門上報申請“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