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

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

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處在呼和浩特市城區邊緣,始建於1992年,1995年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為自治區級開發區,2000年7月被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開發區,下轄如意工業園區、金川工業園區。2002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在開發區內建立“內蒙古呼和浩特出口加工區”。2003年9月又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認定為自治區(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
  • 行政區類別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電話區號:0471
  • 郵政區碼:010000
  • 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 面積:9.8平方公里
  • 方言:晉語
  • 氣候條件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機場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
  • 火車站:呼和浩特站、呼和浩特東站
  • 車牌代碼:蒙A
  • 始建時間:1992年
  • 批准時間:2000年被國務院批准國家級開發區
概況,基礎設施,創新機制,主要經濟指標,產業格局,

概況

呼和浩特市位於北緯40度47分,東經111度41分,地處中國內陸地帶,年平均氣溫8.1℃,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降水500mm左右,一年四季氣候宜人,是一座風光秀麗極富魅力的塞外名域。
開發區分東、西兩部分,規劃範圍總用地9.8平方公里。母城呼和浩特市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府,是自治區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沿邊開放城市,是國家確立的科教興市試點城市。開發區臨近區域內聚集了自治區80%以上的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各類專業人才密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開發區交通便利,緊靠三條國道和京蘭鐵路,東片臨近呼和浩特白塔機場,已開通國內40多條航線和兩條國際航線。開發區區域內地勢平坦,基礎承載力大,土地大都為礫石荒灘地,地價便宜,開發成本低,極具開發價值。呼和浩特市通訊第二樞紐位於開發區內,通信網路四通八達,電話全部實現交換程控化和傳輸數位化。開發區周邊資源富集,在方圓200公里範圍內有煤炭、天然氣、高嶺土、鐵礦、稀土石墨等上百種儲量極為可觀的礦產資源以及豐富的皮、毛、絨、肉、乳、草及沙棘甘草黃芪等野生藥材植物;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是一塊適宜工業項目開發和投資興業的寶地。
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創建於1992年,2000年7月被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下轄如意工業園區、金川工業園區,2002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在開發區內建立“內蒙古呼和浩特出口加工區”。規劃面積9.8平方公里,其中金川區(西區)6平方公里。如意區(東區)3.8平方公里。出口加工區2.2平方公里。2003年9月又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認定為自治區(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發區內還設有國家火炬計畫醫藥產業基地、國家級留學人員創業園(科技孵化中心)、內蒙古自治區民營科技工業園區、市級軟體園。
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
“十五”期間,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遞增41%、工業總產值年均遞增52%、工業增加值年均遞增48%、財政收入年均遞增42%、進出口總額年均遞增134%,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和進出口總額分別占建區14年總和的83%、87%、87%、85%和94%。2007年,開發區累計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255.9億元,同比增長23.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253.5億元,同比增長23.5%。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78.4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77.9億元,同比增長24.1%。累計完成財政收入12.86億元,同比增長21.8%。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3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55億美元;進出口總額達7843萬美元;在2007年公布的全國49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投資環境評價總指數排序中,在西部國家級開發區中名列第3位。
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堅持產業特色化、資源利用集約化、投資環境建設國際化、管理服務規範化的發展思路,按照建設特色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目標,以吸引龍頭企業為重點,集聚配套企業為關鍵,著力引進高端、高附加值、高輻射力、低耗能、低污染的高新技術產業。目前已經形成了乳製品加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貴重金屬精煉提純加工、新材料、新能源、機械製造、紡織服裝為代表的具有地區特色的產業結構;培育了以伊利集團、TCL(內蒙古)電器、創維電子、銀安科技、乾坤金銀、晟納吉光伏材料、力盟新能源、雙奇藥業、阜豐生物科技、一汽億陽、眾環數控工具機功能部件等為代表的中國馳名商標、名牌企業和名、優、特新產品。

基礎設施

10年來,開發區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艱苦奮鬥、開拓進取,在觀念、體制、科技、管理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大膽創新,走出了一條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路子。開發區正在從依靠政策優勢向依靠綜合投資環境優勢轉變,截止到2001年底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58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資17.26億元,在9.1平方公里範圍內實現了“七通一平”,建成主要幹道37.2公里,綠地91.3萬平方米,形成2.35萬KVA/日供電能力,118蒸噸/小時供熱能力,4.56萬噸/日供水能力,0.6萬噸/日污水處理能力,程控電話裝機容量4萬門,國際網際網路出口頻寬兩個155Mbit/s。

創新機制

開發區加強技術創新環境建設,已建成5000平方米的創業孵化器和留學人員創業園,科技大廈正在建設,區內有五家高新技術產業中試基地,三個國家高技術產業示範工程,一個中國青年科技創新行動示範基地。國家生物醫藥產業示範基地已經通過專家評審。開發區積極改善投資環境,不斷完善綜合服務功能,實施鼓勵投資的優惠政策和招商引資獎勵辦法,倡導“團結奉獻、開拓創新、務實高效”的開發區精神,樹立“人人是投資環境,事事皆信譽形象”的服務意識,竭誠為國內外投資者提供“一條龍、全方位、經常性”的服務,吸引了大批中外投資者。

主要經濟指標

目前,已有來自東南亞及歐美的1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眾多的客商前來投資。已累計引進內資工業企業811家,註冊資本25億元,投資總額48.1億元。引進外資項目77個,契約外資總額3.9億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922萬美元,引進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8個,區內高新技術企業7家(經自治區以上科技部門認定)。
2001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76351萬元,比上年增長61.78%;完成工業增加值139295萬元,比上年增長64.73%;實現稅收收入25899萬元,比上年增長33.75%,實現財政收入26389萬元,比上年同比增長52.97%。以上四項指標分別占全市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稅收收入、財政總收入的26.6%、31%、16.44%和11.52%。開發區的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已經成為呼和浩特市新的經濟成長點,深化改革的試驗區、對外開放的視窗,不僅推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也為投資者帶來了豐富的回報。
“十五”期間開發區將按照國務院確立的“三為主一致力”的辦區方針,抓住西部大開發和我國加入WTO的歷史機遇,進一步最佳化發展環境、拓展發展空間,完善綜合服務功能,提高投資服務的水平和辦事效率,營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同時加快六大重點產業的發展,突出抓好12個重點工業項目的開工建設,“十五”期末開發區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要實現年均增長50%,分別達到160億和58億,財政收入要實現年均增長45%,超過10億元,經濟總量將比2001年增長6倍以上。

產業格局

開發區基本形成了以伊利為代表的乳製品和綠色食品加工業;以TCL(呼和浩特)公司為代表的電子信息業;以乾坤金銀為代表的金銀精煉提純、金鹽、銀鹽生產、飾品加工業;以三吉利稀土、三保高嶺土、華聯標準晶體、生華降解樹脂、亞通公司、金派鋁塑公司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以雙奇藥業、宇航人高技術公司、吉蘭泰製藥、惠豐強生藥業、復旦蒙耀等為代表的生物醫藥和特色藥產業;以伊詩蘭雅羊絨、中服派達紡織公司為代表的輕紡工業等六大重點產業群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