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發展歷程,科研條件,研究單元,重大呼吸道傳染病與肺損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和慢性咳嗽,支氣管肺癌,肺纖維化與肺結核病,呼吸研究成果產業化,呼吸相關與交叉學科研究,實驗室雜誌,《胸部疾病雜誌》,《通訊》,組織架構,職能部門,臨床實驗部,科研管理部,綜合辦公室,機構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未來規劃,
研究方向
呼吸疾病全國重點實驗室瞄準國際前沿理念和技術,面向國家急需解決的呼吸系統疾病診治防瓶頸問題,凝練4大研究方向:重大呼吸系統感染和肺損傷、慢性氣道疾病、
肺癌、
間質性肺病和
肺血管病。
呼吸疾病全國重點實驗室定位套用基礎研究類,秉承“雙轉化、雙推廣”的創新理念,堅持“四個面向”,以呼吸疾病臨床防、診、治的關鍵問題為導向,構建從經驗醫學向
循證醫學、基礎研究向
臨床研究“雙轉化”機制,結合
人工智慧、
大數據分析等多學科交叉研究,開展以解決呼吸疾病臨床問題為導向的基礎研究,並推動研究成果的多中心臨床驗證,形成創新產品或治療方案,再“雙推廣”到市場或臨床基層,形成從基礎研究、臨床研究、成果轉化到產業創新的全鏈條創新模式。
發展歷程
1994年,廣東省呼吸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獲批。
2005年,經廣東省科技廳批准,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廣東省呼吸疾病重點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組建“廣州呼吸疾病聯合實驗室”。
2006年,廣州呼吸疾病聯合實驗室向科技部提出了籌建“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申請。
2007年,實驗室獲科技部批准建設。
2010年,實驗室通過科技部論證驗收,正式成為中國呼吸疾病領域的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1年,實驗室順利通過了國家重點實驗室首次評估。
2012年,實驗室被評為廣東省呼吸醫學工程實驗室。
2013年,獲批成立中國首批13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之一,廣東省過敏反應與免疫重點實驗室獲批。
2017年,實驗室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科技部第二個五年評估,廣州呼吸中心奠基。
2018年,實驗室研究方向提升拓展:在原有四大研究方向的基礎上拓展為七大研究方向,廣東省血管疾病重點實驗室獲批。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呼吸疾病研究中心立項建設,粵港澳呼吸系統傳染病聯合實驗室獲批。
2020年,國家呼吸醫學中心獲批建設。
2023年,通過科技部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
科研條件
呼吸疾病全國重點實驗室擁有1個國家呼吸醫學中心,1個國家臨床醫學中心、1個國家臨床藥物試驗機構,1個廣東省呼吸醫學工程實驗室,3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呼吸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過敏反應與免疫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血管疾病重點實驗室),1個粵港澳大灣區呼吸疾病研究中心和1個粵港澳呼吸系統傳染病聯合實驗室。
呼吸科自2009年起連續13年蟬聯復旦大學醫學管理研究所組織的中國醫院專科排行榜第一;胸外科連續7年前六名,2020年排名第四;變態反應科連續4年前三名,2020年排名第二;重症醫學科連續6年華南地區專科聲譽榜前二名。呼吸科自2014年起連續10年蟬聯中國醫院科技量值排行榜排行第一;胸外科連續6年前五名;變態反應科連續9年前四名,2020年排名第一;重症醫學科2017年排名第十。
研究單元
重大呼吸道傳染病與肺損傷
重大呼吸道傳染病,從
SARS到
禽流感再到
MERS,一直以來都危害民眾身體健康的疾病。呼吸道病毒的感染可以導致嚴重的肺損傷,從而導致患者的死亡,為了更好的從臨床和基礎相結合研究重大呼吸道傳染病所致的肺損傷的機制,提高臨床救治率。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設立了重大呼吸道傳染病與肺損傷研究方向,聚集國內外知名的學者,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畫等多項重大科研項目,牽頭或參與制訂一系列國內外指南、規範和專家共識,共同探討呼吸道傳染病與肺損傷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救治。本方向設立兩個學組:呼吸道病毒與感染學組和呼吸疾病中西醫結合防治學組。
呼吸道病毒與感染學組圍繞重大的呼吸道病毒感染與
肺損傷相關的基礎和臨床問題開展科學研究,以基礎和臨床相關結合的模式,促進基礎的研究向臨床轉化套用,提高中國重大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臨床防治率。
呼吸疾病中西醫結合防治學組圍繞呼吸系統感染(病毒為主)的綜合防治研究為主線,以現代中藥和交叉學科研究為兩翼,提升救治水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
慢阻肺”或
COPD)是一種嚴重危害民眾身體健康的常見病。其發病與吸菸、生物燃料和空氣污染物暴露,病毒、細菌等病原體感染以及個體遺傳變異等因素均有密切關係,這些因素間互動作用,共同造成氣道和血管的慢性損傷,導致肺功能下降,呼吸困難、
低氧,病變波及全身,引起患者運動耐量和生活質量下降。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慢阻肺方向設立了兩個學組,即慢阻肺學組和血管學組,匯聚了一批對中國和國際慢阻肺防控事業有重要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學術骨幹。
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慢阻肺學組是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是廣東省“珠江人才”計畫本土創新團隊,2016-2018年期間共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7項。
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血管學組正式成立於2018年,是整合原呼研所肺血管病研究團隊、附二院心血管研究團隊及基礎醫學院血管穩態研究團隊資源後,戰略重組的新的學組,學組定位為解決肺血管的重大生理機制及肺血管疾病的重大基礎、臨床問題。
支氣管哮喘和慢性咳嗽
支氣管哮喘和
慢性咳嗽方向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畫等多項重大科研項目,牽頭或參與制訂一系列國內外指南、規範和專家共識,積極開展哮喘和咳嗽防診治綜合研究,深入基層醫療單位進行指導和推廣,促進基礎研究與臨床套用相結合。本方向設立兩個學組:過敏性肺疾病學組和慢性咳嗽學組。
本學組以
過敏性鼻炎和支氣管哮喘的治療與預防為主要任務,聯合多學科合作進行疑難少見病診治研究等為顯著特色。
本學組主要開展慢性咳嗽與支氣管哮喘的診治及發病機制研究,目前設有專科門診、臨床咳嗽實驗室、基礎實驗室和新藥研發平台等多個平台,編寫首部中國《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開創了國內慢性咳嗽研究的新領域。
支氣管肺癌
肺纖維化與肺結核病
肺纖維化與
肺結核病研究方向是實驗室於2018年7月新設立的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承擔多項國家級、省級、市級科研項目,在研項目經費達3900多萬。研究成果被肺纖維化指南收錄引用,參與制定多項肺結核病診治專家共識,獲得多項國內外發明專利。
肺纖維化學組旨在對肺纖維化的發病機制、病程嚴重程度評估以及疾病診斷、治療方法進行研究,建立一個在肺纖維化研究領域基礎研究、臨床診治和技術諮詢為一體的國際中心。承擔多項國家級、省、市級科研項目,研究成果被全球特發性肺纖維化(IPF)診治指南收錄引用,得到國際同行認可。
呼吸研究成果產業化
呼吸研究成果產業化方向主要聚焦於呼吸道病毒感染疫苗、
抗體藥物、院感防控儀器等方向的基礎與產業化套用;專注於腫瘤細胞免疫治療,主要包括CAR-T細胞治療和腫瘤治療性疫苗的研發及產業化,以及創新型診斷試劑研發及產業化,特別是呼吸疾病診治技術和產品的開發套用。生物醫學工程學組主要研究開發具有生物活性及組織修復等功能的各類醫用材料,同時研究新型生物醫用納米載體材料及醫學影像技術。
本學組主要聚焦於呼吸道病毒感染疫苗、抗體藥物、院感防控等方向的基礎與產業化套用;專注於腫瘤細胞免疫治療,主要包括CAR-T細胞治療和腫瘤治療性疫苗的研發及產業化;以及創新型診斷試劑研發及產業化,特別是呼吸疾病診斷技術和產品的開發套用。
生物醫學工程學組隸屬於基礎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在陳曉明教授的帶領下,主要從事生物醫學材料相關科學研究與產品開發工作。課題組現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近年來,獲省重大和國家基金等項目18項,經費1000多萬元,發表論文40餘篇,獲發明專利授權9件,實用新型專利權授權7件,出版專著1篇。關鍵技術主要包括:骨修復材料技術、藥物緩控釋技術、3D列印支架材料技術、超臨界技術、MRI成像技術、多肽摺紙技術等。
呼吸相關與交叉學科研究
呼吸相關與交叉學科研究方向由以下五個學組構成:呼吸疾病與組織工程學組、呼吸藥理學組、呼吸病理生理學組、呼吸免疫學組、環境污染與呼吸疾病學組。以呼吸相關基礎研究及臨床套用轉化研究為核心和特色,從多角度研究呼吸相關疾病發病與治療的分子機制。
呼吸病理生理學組
呼吸免疫學組
環境污染與呼吸疾病學組
實驗室雜誌
《胸部疾病雜誌》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 (《胸部疾病雜誌》;簡稱JTD;pISSN: 2072-1439;eISSN: 2077-6624;月刊;www.jthoracdis.com),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原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和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官方出版物,於2009 年12 月正式創刊,2011 年12 月被Pubmed/PubMed Central(PMC) 收錄,2013年2月被SCI收錄。由鐘南山院士擔任總編輯,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院長何建行教授擔任執行總編輯,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原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院長陳榮昌教授擔任副主編。
JTD設數個專題編委組,分別為胸外科組、呼吸內科組、心臟疾病組、食管疾病組、乳腺疾病組、放療組、腫瘤內科組、統計學組、醫學人文組和醫學論文寫作欄目組。其欄目包括專家述評、論著、綜述、病例討論、醫學繼續教育等。主要刊登肺部疾病(肺部手術,呼吸醫學),心臟、食管及乳腺方面,預防、診斷與治療等最新研究進展。讀者為從事胸部疾病診療的醫生與研究人員,如胸外科、呼吸內科、腫瘤內科、放療科和影像科等專業人員。
2015年6月19日,Thomson Reuters發布科技期刊引證報告(JCR 2014),獲創刊以來的首個影響因子1.783。
《通訊》
實驗室《通訊》以各個課題組科研秘書/通訊員網路為基礎,通過約稿和課題組自覺投稿的形式,將各個課題組的科研進展、技術創新、發表文章、學術交流等新聞動態作出綜合報導,並在微信平台同步推送。《通訊》經過四年的常態化出版沉澱,現以形成固定的欄目與供稿來源,全面性地總結歸納實驗室在各個季度的成果與產出。
組織架構
根據《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與運行管理辦法》,實驗室通過實驗室主任領導的室務會決策管理實驗室。實驗室室務會成員由實驗室主任及各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實驗室設主任1名,副主任2名。
職能部門
職能部門包括臨床實驗部、科研管理部、儀器設備部、實驗動物部、綜合辦公室、科學城實驗部。
臨床實驗部
臨床實驗部包括支氣管鏡中心、肺功能室、咳嗽室、呼吸病理中心、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紅外室和統計室等臨床檢查和輔助科室。肩負臨床檢測項目、臨床研究項目開展、臨床藥物試驗研究、為臨床及基礎研究提供實驗平台、負責本專科生、研究生、規範化培訓及PCCM培訓等醫教研工作。負責人為
賴克方教授。
科研管理部
科研管理部主要負責組織舉辦實驗室各類型學術講座,跟蹤國家有關部委的科技政策及項目指南,協助部門主任組織科研項目申報、評審、進度考核及結題、以及實驗室科研成果及科研獎勵的統計,年度總結及科研檔案管理。負責人為盧文菊教授。
綜合辦公室
對內處理實驗室內部事務,對接實驗室各相關部門;對外對接上級行政部門,具體工作職責包括:負責協調實驗室的日常工作,具體的財務、人事管理和實驗室門戶網路的建設與維護等工作。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未來規劃
乘“十四五”東風,實驗室將繼續確保領先優勢,努力建設成為呼吸疾病研究理論、技術和產品創新高地,重大呼吸疾病診治基地,創新人才培養搖籃,國際合作交流中心,並為有效應對重大呼吸疾病、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維護社會經濟穩定和國家安全提供強大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