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特

周鴻特,他是中國教育戰線上的早期革命者湯諍訓台灣前“外長”周書楷的長子,1934年生,1949年大冶高級中學附中畢業,同年考入解放軍軍政幹校學習。曾任湖北黃石市糧食儲運公司黨總支書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鴻特
  • 出生日期:1934年生
  • 畢業院校:解放軍軍政幹校
  • 主要成就:曾任湖北省黃石市糧食儲運公司黨總支書記
簡歷,父親的遺願,

簡歷

1934年出生。
1938年10月,武漢淪陷。面對日軍鐵蹄和年幼的孩子,周母湯錚訓不得不含淚作出抉擇,將4歲的周鴻特和2歲的次子周亞特送到安陸,與丈夫的父親一起生活,自己則帶著1歲的三子和腹中的四子回到湖南老家。熟料,這一別竟是永別。“母親於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因病去世,7年間,我們從未見面。”回憶當時的一切,周鴻特刻骨銘心的痛再次被勾起。“是日本侵略者拆散了我的家庭。國讎家恨,我永生難忘。“他說。
1943年,祖父去世。此後,撫養兄弟倆的重擔落在父親唯一的妹妹,即姑姑身上。後來,周鴻特才知道,1945年12月,父親周書楷曾奉調回家,在重慶國民政府外交部任秘書。同年底,作為美國總統杜魯門的“特使”,馬歇爾來華調停國共衝突,周書楷奉命擔任“國共美三人談判小組”翻譯。在此之間,與妻兒分別整整7年的周書楷始終無暇回家,一直到1947年夏才匆匆回到安陸老家,與長子、二子短暫見面,然後又匆匆離去。
1948年8月,由於姑姑在黃石港教書的緣故,兄弟倆走進了長江之濱的石黃鎮。隨後,周鴻特進入了湖北高等職業學校附屬中學念書,並取得了國中畢業證。
1949年5月,國民黨逃往台灣,周鴻特與父親在廣州火車站倉促地見了一面。“他當時給了我一些錢,也沒多說什麼。”周鴻特說。
這是父子間的第三次見面,從這之後的40年裡,淺淺的一道台灣海峽,使海峽兩岸骨肉分離、親情相隔。
1949年,國中畢業的周鴻特來到了武漢,寄住在他人家中。隨後,他報考了中南軍政大學並取得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然而,由於一同報考的夥伴落榜,兩人又一同報考了人民解放軍四十六軍一三七師軍政幹部學校,且均被錄取,並參加了解放湖南廣東的戰鬥。
抗美援朝時期,周鴻特隨志願軍一同前往朝鮮,經歷了槍林彈雨。“我作為團政治處唯一的青年幹事,主要負責動員戰士,鼓舞士氣。我們阻擊並打退了當時美國的王牌部隊陸一師!”周鴻特非常自豪地說道。
1953年,周鴻特在朝鮮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從朝鮮戰場回國的周鴻特在鴨綠江邊認識了當時是部隊護士的妻子。
1963年,他轉業鹹寧市工作。
1983年調到黃石糧食儲運公司任黨總支書記,此後便再也沒有離開黃石。

父親的遺願

1979年元旦,大陸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兩岸關係漸趨緩和。從這年起,思念父親的周家兄弟多次給遠在台灣的周書楷寫信,但信寄出去後均石沉大海。
由於種種原因,周書楷一直沒有給海峽對岸的骨肉回信。直到1989年,擔任駐梵帝岡“大使”的他才讓第二任妻子給妹妹,即周鴻特的姑姑回信。獲悉這一訊息後,周家兄弟淚流滿面。
1990年8月5日,在經歷了四十多年的漫長等待與殷切期盼之後,周鴻特與弟弟周亞特、姑姑及姑姑的女兒啟程前往香港與父親周書楷和繼母會面。
“出九龍車站時,父親和繼母在站台上早已等候了很久。”周鴻特回憶,四十多年的離別,見到父親的那一剎那,自己和弟弟都泣不成聲。“與父親最後一次見面時我15歲,父親一眼就認出了我。”其時,周鴻特已經56歲了。
周鴻特介紹,在暢敘親情時,他和姑姑首先向父親轉達了周恩來總理生前對他的關懷。“他很高興,顯得很激動。當我們問父親是否認識周總理時,父親笑了笑道出其中的原委。原來,1945年,父親從中國駐英國大使館調回重慶外交部任秘書並擔任‘國共美三人談判小組’翻譯時,與周總理經常在一張桌子上開會、吃飯,多有接觸。”
在暢敘家常時,父親對我們說:“台灣地方很小,資源缺乏。台灣的最好前途,是作為一個省與大陸統一。”他認為:“台灣如果搞獨立,想在國際上得到承認是根本不可能的。”
周書楷的晚年,旗幟鮮明地反對“台獨”,贊成兩岸和平統一。
1992年7月31日,周書楷在辦公室因心臟病突發逝世,享年80歲。隨後,周鴻特兄弟四人赴台灣奔喪。“在台灣的20多天時間裡,我們接觸到的台灣同胞都認為,中國是一個整體,早晚是要統一的,少數人企圖搞‘台獨’是痴心妄想,注定要失敗。”周鴻特說。“而這,正是我父親未圓的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