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陽鄉

周陽鄉地處高密市區南7公里處,是1984年社改鄉時由拒城河公社分出而成立的新鄉。該鄉地處丘陵地帶,平日公路斜穿鄉的西部,王吳水庫灌渠縱貫全鄉。全鄉面積45.66平方公里,人口2.1萬,21個自然村。耕地面積46327畝,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周陽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地理位置:高密市
  • 面積:45.66平方公里
鄉鎮建設,社會事業,經濟產業,

鄉鎮建設

周陽鄉1996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7350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8%;農村經濟總收入36389萬元,比上年增長20.1%;人均存款1100元,比上年增加260元;花生總產180萬公斤,比上年增長2.9%;糧食總產2294萬公斤,比上年減少0.1%;大牲畜存欄0.9萬頭,比上年增長5%;豬存欄0.91萬頭,比上年增長1.1%; 肉類生產424.8萬公斤, 比上年增長15.8%;果品、蔬菜總產1506.4萬公斤, 比上年增長23.3%; 鄉鎮企業總產值8765萬元, 其中工業產值7748萬元, 分別比上年增長0.3%、8.7%。1996年底,農村機械總動力達到1.8萬千瓦, 比上年增長20%;農村用電量達到140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6.7%。1996年底, 全鄉總人口為19658人,比上年減少923人,其中農業人口19500人,非農業人口158人,人口出生率為11.27‰,自然增長率為3.06‰。在十一年內先後被濰坊市確定為奶畜養殖基地、有機旱作試點鄉鎮,並榮獲省級先進基層黨校、濰坊市級棉花生產先進單位、畜牧生產先進單位、黨員“學、用、比”活動先進集體。 農業成績顯著。1986年以來,鄉黨委、政府領導都把農業放在首位來抓,時刻不鬆懈。尤其是1990年以來,鄉黨委、政府針對本鄉乾旱缺水的實際,在全鄉推行了有機旱作技術, 取得了顯著成效。旱作以來,糧食平均每年以16%的速度遞增,農民人均所得平均每年以26%的速度遞增。

社會事業

鄉鎮企業異軍突起。1986年以來,鄉黨委、政府把發展鄉鎮企業作為振興農村經濟,建設經濟強鄉的關鍵措施來抓。十一年來,先後辦起了建築建材、乳品、化工、預製、紙箱、冷飲、服裝等近20個項目,30多個品種。到1996年,鄉鎮企業固定資產已達2666萬元,年產值8765萬元,利稅1015萬元。其中,鄉乳製品廠已發展成為全市十大龍頭企業之一,年產值1100萬元,利稅60萬元。 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 1986年以來,鄉黨委、政府先後投資200多萬元加強小城鎮建設。 在鄉駐地鋪了3.8公里柏油路,安裝了程控電話,1995年又請省設計院規劃了鄉經濟發展區的藍圖,並開始付諸實施。到1996年,發展區內已有乳品、建築建材、服裝、機械等10多個二、三產業項目,建築面積達1.3萬平方米。多種經營發展迅速。1986年以來,鄉黨委、政府把瓜菜、林果為重點的種植業;奶畜肉雞為重點的養殖業;木材、蓋頂、糧食為重點的加工業和勞務輸出作為全鄉多種經營生產的重點來抓,取得明顯成效。1996年,全鄉蔬菜面積已達3500畝,林果面積3000多畝,奶牛200頭,奶羊4500隻,肉雞養殖小區16個,出欄140萬隻。荊家屯村的木材加工、大店子村的釘蓋墊、律家村的糧食加工販運等已形成規模。全鄉充分發揮離城近的優勢,大搞勞務輸出,每年進城務工經商的人數達5000多人。1996年,全鄉多種經營收入9600萬元,比上年增長了38%。 文教科衛事業成就可觀。 1986年~1996年,全鄉共取得科技成果5項。1995年,有機旱作低產田開發技術獲“高密市科技進步特等獎”。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 人口控制成績顯著。計畫生育率由1986年的85%提高到1996年的100%,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986年的12.7‰下降到1996年的3.96‰。 教育事業成績顯著。1996年,鄉中學、中心國小被評為濰坊市級規範化學校,鄉中學、中心國小、楊戈莊國小、蒔戈莊國小、荊家屯國小、梁家屯國小、店子國小、姜家屯國小被評為濰坊市級美化綠化先進單位。成教中心學校成為省級示範學校。

經濟產業

全鄉4.6萬畝耕地,大部分屬於丘陵緩坡地,乾旱貧水。自1990年開始,在省、市領導及專家教授的指導幫助下,積極推行有機旱作技術,取得明顯成效。旱作開發以來,糧食平均畝產705公斤,總產21440噸,分別比旱作前的最高年份(1987年)增長39%和21.6%,人均所得平均1551元,年平均遞增率為27.7%。 其中,1996年,糧食平均畝產860公斤,總產24940噸,人均所得2772元,分別比旱作開發前的1989年增長了353%、312%和449%。旱作農業開發的成功,引起了國家、省、市領導和專家教授的矚目。1993年,全鄉旱作農業開發的成果通過了國家農業部組織的旱作農業專家的鑑定,原山東省委書記姜春雲參觀後給予了充分肯定。在旱作農業開發過程中,周陽鄉主要提高認識,加大投入,集中發展農業機械。“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發展農機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具有決定意義的標誌。對此,周陽鄉在確立旱作農業開發時認識到,旱作農業開發離不開機械化作業與旱地農業開發技術的有機結合,這是衝破靠天吃飯被動局面的重要手段。通過採取上級扶持一點,鄉財政投一點,村里拿一點,農民集一點“四條腿”走路的辦法,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問題,把資金投放的重點放在旱作農業機械的購置上,先後投資250萬元用於發展農業機械,新增鏈軌車12台,50、55拖拉機10台,小拖180台,使全鄉大中小農業機械達到380台,總動力達到1.8萬千瓦,平均每畝動力0.39千瓦。全鄉100%的耕地實現了機耕機播,耕、種、收、脫等主要生產環節全部實現了機械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