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馴(訓)》道家古佚書,存竹簡211枚,近5千字,另有約40餘枚竹簡、千餘字的內容散失。《周馴》篇發現將“還原先秦道家原初面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周馴(訓)
- 館藏地點:北京大學
- 所屬年代:先秦
簡介,重大意義,
簡介
北大竹書本《周馴》,與《漢書·藝文志》中著錄但早已亡佚的《周訓》為同一種書。《周馴》現存竹簡211枚,近5千字,另有約40餘枚竹簡、千餘字的內容散失。全書主體分為十四章,採用“周昭文公”於每月“更旦之日”(初一)和“歲終享賀之日”訓誡“龏(共)太子”的形式,通過講述古代聖主賢君的故事來闡發治國為君之道。所引述的歷史故事上起堯舜,下至戰國中期的秦獻公,其中有些見於傳世文獻而互有出入,更多的故事則是前所未見。從《周馴》記載的史事以及文字、用詞、語法各方面的特徵看來,其成書年代應該在戰國晚期。
根據西漢國家藏書目錄改編的《漢書·藝文志》,在“道家”類中著錄有《周訓》十四篇,書名和篇章數都與竹書《周馴》相同。《漢書·藝文志》稱道家源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竹書《周馴》的內容也符合這個描述,可以認定與《周訓》是同一種書,屬於漢代所說的道家。該書的文體和內容與以往學界公認的道家文獻相比有很大差異,但其中有些文字見於《太公》、《文子》等道家文獻。道家中的“黃老”一派,宣揚治國用兵、君人南面之術,有“道法結合、兼采百家”的特點。竹書《周馴》的形式和思想主旨也與之相符。該書的重新問世,讓西漢國家藏書中的一部重要典籍失而復得,使我們對漢人眼中的道家有了更加真切而豐富的認識,也將引發學界對早期道家學派面貌的新一輪討論,推動戰國秦漢思想學術史研究走向深入。《周馴》講述的一些史事,如吳王闔廬之墓被越人盜掘、秦獻公死前廢除以庶子殉葬之制等,都是傳世文獻未曾記載的,為研究先秦歷史也提供了寶貴的新資料。
重大意義
《周馴(訓)》道家古佚書,存竹簡200餘枚,近4800字。《周馴》篇的發現將“還原先秦道家原初面目”
全書採用“周昭文公”以歷史典故訓導“龏(恭)太子”的形式,記載了上至遠古堯舜,下至戰國中期的若干重要史事,並論述治國為君之道,其成書年代可能在戰國晚期。這篇文獻是早已亡佚的《漢志》諸子類道家之下著錄的《周訓》十四篇。
《周馴》在《漢書·藝文志》中有著錄但早已亡佚,北大簡本《周馴》分為 十四章,採用“周昭文公”於每月“更旦之日”(初一)和“歲終享賀之日”訓誡“龏(共)太子”的形式,通過講述古代聖主賢君的故事來闡發治國為君之道。該 書的重新問世,讓西漢國家藏書中的一部重要典籍失而復得,使人們對漢人眼中的道家有了更加真切而豐富的認識,也將引發學界對早期道家學派面貌的新一輪討論,推動戰國秦漢思想學術史研究走向深入。《周馴》講述的一些史事,如吳王闔廬之墓被越人盜掘、秦獻公死前廢除以庶子殉葬之制等,都是傳世文獻未曾記載 的,為研究先秦歷史提供了寶貴的新資料。
上海古籍出版社總編趙昌平對這批竹簡最感興趣的是《周馴》,它在《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有載錄,卻在以前從未有見。學界曾因《周馴》的內容對道家的印象相去甚遠而致疑。趙昌平認為,細研《漢書·藝文志》“道家類”的著錄,會發現不少品種都非後世印象中的道家。譬如《管子》,後世藝文、經籍志多列入法家,而《漢書·藝文志》正列入道家。這些情況說明,後世關於諸子百家的認識,恐怕與其原初形態相去甚遠。“《周馴》的出土,恰恰印證了《漢書·藝文志》論道家所說,道家出於史官。後人心目中獨任清虛的道家,其實是先秦道家中‘放者為之’的末流。因此,《周馴》的發現,有助還原先秦道家的原初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