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65年,周芷從
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畢業後,赴美國
加州理工學院生物系攻讀博士學位,拜在大師Norman Davidson 門下,學習利用電子顯微鏡研究病毒基因的結構。
1975年,周芷轉赴紐約冷泉港(Cold Spring Harbor ),與 Dr. Broker共同主持電子顯微組。
1976年,Davidson實驗室發展出來的一個新技術,叫「R-團環」(R-loop)來測定病毒RNA的長度與這些RNA在基因上的確實位置,也就是這個技術發現了不連續基因,而當時所研究的病毒是第二型腺病毒(adenovirus2),這種病毒除了造成人類呼吸道感染,甚至可以使正常細胞轉化成癌細胞。周博士基於腫瘤病毒的研究有其臨床意義,也轉而研究人類腫瘤病毒。由於冷泉港沒有醫院配合支援,所以周博士與 Dr. Broker 於1984年轉赴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繼續創造研究生涯的另一個高峰。周博士與 Dr. Broker正任教於阿拉巴馬大學醫學院。
2012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Phillip Sharp和Richard Roberts,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斷裂基因(splite gene)。然而,該發現在 1977年《細胞》雜誌第11卷第4期發表時,論文領銜署名的作者是出生在中國湖南(後來從台灣旅居美國)的女科學家周芷,而獲獎的Roberts根本就未署名。第二篇論文發表於同年同一雜誌第12卷第1期,第一作者仍是周芷,而作為實驗室同事的羅伯茨則署名在最後(很像大多數文章中通訊作者的地位)。諾貝爾獎委員會把在美國從事科研工作達28年之久而不願加入美國國籍的周芷排除在外,人們自然紛紛不平。
據說當時諾貝爾獎委員會誤以為Roberts是實驗室主任,其實那個實驗室當時沒有一個明確的主任,Roberts自然也不是什麼實驗室的主任,只不過是周芷和Roberts的分工不同,所以才有了署名第一和最後的問題。工作中,周芷博士所做的貢獻明顯大於Roberts!退一步講,如果Roberts真是周芷士當時實驗室的主任,周芷的另一篇論文就不會不寫Roberts的名字了。造成這件事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的冷泉港實驗室主任、諾貝爾獎獲得者James Watson在推薦人選時極力推薦他自已喜歡的Roberts,而沒有推薦周芷。
周芷對於諾貝爾獎的回應是,“這已是難以挽回的事實,只有靜待有心的科學史家去發現真相。”
個人生活
1965年周芷進入加州理工學院生物系,在Norman Davidson實驗室結識了Dr.Broker,後來結為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