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東

周維東

周維東,陝西白河人,文學博士,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教授,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中心通訊評審專家。學術集刊《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大學人文教育》副主編,學術微信公眾號《西川風》主編。中國郭沫若學會理事,四川魯迅研究會理事、中國現代文學學會會員。維也納大學東亞研究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擔任訪問學者。

2018年5月,周維東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畫”青年學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維東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79年
  • 畢業院校:北京師範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 學術代表作:《中國共產黨的文化戰略與延安時期的文學生產》、《民國文學:文學史的空間轉向》
  • 發表論文數目:58篇(截至2019年7月) 
成果情況:
專著:
《中國共產黨的文化戰略與延安時期的文學生產》(“民國文學史論”叢書第六卷,花城出版社,2014年)
《意識形態的焦慮:1949-1966中國大陸文學的精神結構》(台灣花木蘭出版社,2014年)
《民國文學:文學史的空間轉向》(山東文藝出版社,2015年)
《民國文學:文學史的空間轉向》(台灣文史哲出版社,2016年)
《最是魯迅應該讀》(與姜飛合作,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被召喚的傳統:百年中國文學新傳統的形成》(與李怡、顏同林合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論文
《“文學性”:理論的風險與具體的問題》,《當代文壇》(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全文轉載),2007年3期。
《新世紀文學研究:如何面對“文學性”?》,《文藝評論》,2007年2期。
《對文學史反思中“客觀化”追求的反思》,《文藝爭鳴》,2007年10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突擊文化”與延安文學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8年2期。
《“文學性”:理論“預演”與實踐“命名”之間》,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2008年4期。
《散文研究:在“反規範”中求“規範”》,《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1期。(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消費時代的革命敘事》,《藝術廣角》,2010年2期。
《“統一戰線”戰略與延安時期的魯迅文化》,《社會科學研究》,2011年1期。
《遺忘的“辛亥”與缺失的“現代”——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當代文壇》,2011年S1期。
《文學的“民國機制”答問》,《文藝爭鳴》,2012年3期。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民國視野”述評》,《文藝爭鳴》,2012年5期。
《“青年必讀書”:文化錯位與魯迅的側擊》,《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6期。
《“民國視野”與大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新趨向》,《國文天地》(台灣),2012年5期。
《“民國”的文學史意義》,《社會科學輯刊》,2013年1期。
《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文學評論》,2013年4期。
《“民國空間”與“人的文學”——以新文學發生的“語言空間”為中心》,《理論學刊》,2013年6期。
《<藥>與“聽將令”之後的魯迅》,《魯迅研究月刊》,2013年12期。
《<青年雜誌>上的“青年偶像”——封面人物研究》,《新文學史料》,2014年3期。
《被“真人真事”改寫的歷史——論解放區文藝運動中的“真人真事”創作》,《中山大學學報》,2014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文武雙全”與“延安文學”——“統一戰線”與“延安文學圈”的形成》,《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14年7期。
《革命與鄉土——晉察冀邊區的鄉村建設與孫犁的小說創作》,《文學評論》,2014年6期。
《“下鄉”的制度化——“下鄉”何以成為落實《講話》的重要舉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年7期。
《再談“民國”的文學史意義——以延安時期文學研究為例》,《學術月刊》,2014年6期。
《抗戰文學的分野與聯動》,《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5期。(新華文摘轉載)
《文學是一個過程》,《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15年9期。
《抗戰文學的“正面戰場”與“正面形象”》,《文藝爭鳴》,2015年7月。
《在“民國”重識“現代”》,《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台灣),2015年
《“英模製度”的生成:歷史塑造與文學書寫》,《勵耘學刊》,勵耘學刊(文學卷) ,2015年。
Reflections on the Pursuit of 'Objectivity' in the Narrative of Literary HistoriographySTUDIA ORIENTALLA SLOVACA2015-11-15
《一種態度:關於中國文學、翻譯及詩》,《揚子江評論》,2016年2期。
《“民國文學”到底研究什麼?——澄清關於民國文學的三個誤解》,《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年3期。(中國社科文摘全文轉載)),2012年5期。
《“民國”的文學史意義》,《社會科學輯刊》,2013年1期。
國際國內學術會議、論壇重要報告:
2010在郭沫若文獻史料國際學術研討會暨IGMA學術年會上作《“殘春”體驗與<女神>時期的郭沫若》主題發言。
2010在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5周年中國抗戰文學國際研討會上作《“統一戰線”戰略與延安時期的魯迅文化》主題發言。
2011在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作《青年、必讀、書與新文化——魯迅《青年必讀書》中隱含的問題》主題發言。
2011在“跨世紀的對話:魯迅與現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作《“青年必讀書”——文化錯位與魯迅的側擊》主題發言。
2011在《女神》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青年論壇作《時間中的詩學——郭沫若早期詩歌中的時間觀》主題發言。
獲獎情況:
2015年 四川大學-唐立新青年科學之星三等獎
2014 年 國家社科基金優秀結題成果獎
2014年 四川省第十六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14年 四川大學課堂教學質量優秀獎
2012年 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學會先進工作者。
2012年 四川大學青年骨幹教師。
2011年 四川大學本科考試改革優秀成果一等獎。
2010年 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證書號:2010-2-073-3)
2010年 國際郭沫若學會(IGMA)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
2009年 北京師範大學優秀畢業研究生。
1997年-2001年就讀於延安大學中文系
科研項目: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抗戰時期國共轄區間的文學互動研究(批准號:15BZW153)。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延安時期(1936-1948)黨的文化戰略與文學生產研究(批准號:09XZW012)。
主持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抗戰時期解放區、國統區間的文學交流與互動研究。
主持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延安時期(1936-1948)突擊運動與文學的互動研究。(批准號:SC11C015)
主持成都市政策研究社委託項目:成都市新興文化調查。
主持四川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傑出青年基金項目(批准號:skqx201304)
主持四川省教育廳一般項目:郭沫若文學思想的生命內涵(批准號:GY2009L17)
主持四川省教育廳青年項目:“突擊”文化與延安文學的發生學研究(批准號:SB06024)
人才培養:
專業課程:《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名家研究》《民國文學研究》
文化素質課:《魯迅研究》《民國電影文化》《公文寫作》《寫作理論與實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