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碧珍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21
個人簡介,人物生平,
個人簡介
周碧珍(1921— ),系中國女高音歌唱家。生於上海,原籍廣東中山縣。學生時期積極參加救亡歌詠活動。曾在重慶國立歌劇學校和青木關音樂分院(抗戰勝利後並於上海國立音樂專聲樂系)學習聲樂,主演過歌劇《蘇武牧羊》。新中國成立後到上海音樂工作團(上海樂團前身)工作,參加過赴朝慰問團,並隨中國文化代表團去過緬甸、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家訪問演出,同時先後跟蘇石林、沙利凡諾夫夫人和契爾金等進修聲樂。她的音色圓潤、明亮,歌聲輕盈靈活,富有抒情性。善於演唱一些花腔技巧較高的作品,並能塑造多種不同性格人的物形象和表現一些複雜的生活情趣。1949年畢業於上海國立音專,1952年入上海樂團工作,參加過赴朝慰問團。並隨中國文化代表團赴緬甸、印尼、印度等國家訪問演出。
歌劇代表作:《蘇武牧羊》
歌曲代表作:《我美麗的故鄉延邊》、《梭羅河》等。
人物生平
女高音歌唱家周碧珍,曾用名周韻芳,1921年11月23日生於上海一個造船工人的家庭。父親周開容,母親張寶玲(湖北省黃陂人),均已去世多年。丈夫何國森是上海工業大學自動化系教授,積極支持她的藝術事業,曾應邀撰文《創造性的婦女》(“TheCreative women”)1986年刊登於美國斯坦福雜誌,向國外讀者介紹愛妻周碧珍的藝術生涯。女兒何祖萍在美任樂團教員,兒子何祖明在美任工程師和從事美術創作。
30年代初期,周碧珍進入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創辦的上海愛國女子中學讀書。這時正值抗日救亡運動風起雲湧,一些抗日救亡歌曲很快成了她最愛唱的歌。著名的民眾歌詠活動家劉良模曾多次到該校教唱救亡歌曲,對她影響很深。“8.13”事變後,她加入演出隊,在上海的電台、難民所及傷兵醫院演唱,鼓動抗日。上海將陷入日寇魔掌時,16歲的周碧珍毅然離家,參加了抗日宣傳一隊,隨隊活躍在粵、桂、湘、鄂、贛以至港澳等地,積極宣傳抗日。該隊後來在韶關遭大火災,道具行李全部付之一炬,隊員被迫遣散。後來,周碧珍在湖南衡陽市一次音樂會,遇到同台演出的重慶國立音樂院著名聲樂教授胡然,聽了她的獨唱後,十分賞識,給該院院長寫信熱情推薦。因此,她到了四川重慶,因誤了考期,先在國立歌劇學校學習,後轉中央音樂學院四川分院(重慶市)學習。
1943年,周碧珍在重慶歌劇學校以主演歌劇《蘇武牧羊》,初露其歌唱藝術才華。抗戰勝利後,中央音樂學院四川分院於1946年遷校回滬,與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合併,周碧珍隨校返滬學習。至1947年她曾因積極參加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愛國學生運動而被國民黨上海當局拘捕入獄,後經多方營救獲釋復學。至1949年畢業於上海音專聲樂系。1951年參加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作團任演員。1956年光榮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周碧珍有四十餘年的舞台生涯,並且有著許多不平凡的演出經歷。1940年,抗日宣傳一隊在廣西柳州演出《黃河大合唱》時,她臨時替補上台獨唱《黃河怨》,由於感情真摯,演出時想起親叔父在淞滬戰爭中被日寇無辜槍殺,以及親嬸嬸因此受巨大刺激而發瘋的悲慘情景,因而迸發了內在情感,一曲震撼了觀眾的心靈,演出獲得很大的成功。不久周碧珍在桂林市演唱了技巧難度較大的維也納圓舞曲《藍色多瑙河》,受到援華的美國朋友讚賞。事後,桂林報刊報導了一些外賓的評價,認為周碧珍的歌聲可與美國歌后珍妮、麥唐納媲美。
參加上海音專學習期間,周碧珍先後從師於馬國林、伍伯就、勞景賢等聲樂前輩,在演唱藝術歌曲、歌劇詠嘆調等方面下了很大苦功,為以後成為一個出色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打下了紮實的專業基礎。 1951——1952年,她參加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作團、上海音樂團擔任演員後,得到很好的鍛鍊。1953年,周碧珍隨中國人民赴朝鮮慰問團去朝鮮,在前線的坑道里、哨位旁、在可坐數千人的廣場上,熱情地為最可愛的人歌唱。她演唱了《王大媽要和平》、《晉察冀小調》等民族風格的歌曲,受到志願軍戰士們的喜愛。1954年周碧珍隨鄭振鐸、周而復率領的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了印度、緬甸、印度尼西亞等國及澳門演出,她的歌聲風靡一時。曾以一曲《棱羅河》名震印尼,當時的印尼總統蘇加諾,誇獎她是銀嗓子。
長期的刻苦學習和精心琢磨,使周碧珍的歌聲始終保持著圓潤、明亮、清快而富有抒情性。她的演唱,給人們以熱情奔放、真摯生動之感。她花腔技巧嫻熟,還善於運用不同的音色和技巧去表達豐富的感情和塑造各種性格的人物形象。她演唱舒伯特的《鱒魚》時,使人們仿佛看到一顆歡躍的童心,她運用輕盈的顫音和明快的花腔演唱歌劇《浮士德》中的詠嘆調《珠寶之歌》,向人們生動地展現了少女瑪格利特看到滿箱珠寶時驚奇激動的神情;當她演唱《桂花開放幸福來》和《姑娘生來愛唱歌》等歌曲時,使人們心間感到像注入了一股幸福歡樂的熱流。她唱的曲目中,《慰問信滿天飛》、《支前小唱》、《新疆好》、《我美麗的故鄉》、《山間鈴響馬幫來》、《布穀鳥叫遲了》、《棱羅河》等等被灌成唱片,給民眾以很大的藝術享受和影響。
十年浩劫期間,周碧珍被迫息聲舞台,藝術生命遭受摧殘,使她憤慨不已。然而,就是在這樣人妖顛倒的歲月里,周碧珍仍然沒有忘記一個歌唱家的職責。1974年,上海郊區金山石油化工總廠開始建設時,上海樂團演員前往參觀。當時,剛從“牛棚”放出來的周碧珍在參觀附近當年日寇殘殺我國同胞的“萬人坑”後,參加樂團組織的節目演出,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粉碎“四人幫”後,她又重新煥發藝術的青春,她除了參加一些舞台演出外,還積極輔導業餘音樂愛好者。她以人民代表、上海婦女聯合會執行委員、民眾體育積極分子等社會活動家身份在基層為民眾演唱,幾年來在各種場合下共演唱一百多場。並孜孜不倦四處講學,為電台、電視台、報社、雜誌社等撰文與錄音,對年青一代進行美學教育。
1981年及1983年,周碧珍又兩次到北京,聽受名聞遐邇的義大利聲樂專家吉諾·貝基的聲樂講座及示範教學。回來後,這位老歌唱家深有感觸地說;“在聲樂領域裡真有學不盡的知識、學問和技巧,我們還是應該唱到老、學到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