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漢詩學與文學思想研究

周漢詩學與文學思想研究

《周漢詩學與文學思想研究》一書的出版社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時間是2008年9月1日。

基本介紹

  • 書名:周漢詩學與文學思想研究
  • 作者:劉懷榮
  • ISBN:9787500472278
  • 頁數:261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09-01
  • 開本:16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序言,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9月1日)
平裝: 261頁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00472278
條形碼: 9787500472278
產品尺寸及重量: 23.2 x 16.6 x 1.4 cm ; 399 g
ASIN: B001JQKUMW

內容簡介

《周漢詩學與文學思想研究》在關注民族文化早期特徵的前提下,探討周代處於萌芽狀態的某些詩學範疇及其在漢以後的發展演變。同時,立足於大文學的視野,重新審視了從與史學、哲學融為一體,到逐漸分化獨立的漢代文學思想的發展歷程。既重視史的梳理,也對這一時期文學思想的理論特點和歷史影響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系統的研究。全書內容豐富,視野開闊,理論思考和學術觀點,均不乏獨到之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劉懷榮,男,1965年4月生,山西嵐縣人。1992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師從著名學者霍松林先生,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青島大學特聘教授、文學院副院長,兼山東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詩經學會理事、山東省中國古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已出版《中國古典詩學原型研究》、《中國詩學論稿》、《唐宋元詩詞曲名篇解讀》、《二十世紀以來先秦到唐代詩歌研究》等學術著作十餘部,在《文學遺產》、《文史哲》、《社會科學戰線》等刊物發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100餘篇。曾獲山東省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然、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科研、教學獎勵。2004年被評為山東省高等學校首屆教學名師,2005年獲山東省優秀青年知識分子榮譽稱號,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目錄

前言
上編
第一章 早期賦、比、興之異同與比興思維的發展
第一節 賦、比、興在發生期的異同
第二節 比興思維在發生期的演變
第二章 漢代以來比興思維的演變
第一節 漢人興、比混同的詩學觀
第二節 唐人重諷諭寄託的比興觀
第三節 比興之藝術審美品格的成熟
第三章 “香草美人”思維方式與比的關係
第一節 楚辭中的“香草美人”及其闡釋混亂”
第二節 “香草美人”思維方式產生的文化思想基礎
第三節 “香草美人”思維方式的發展演變
第四章 中國的“香草美人”與西方的“雙性同體”
第一節 神話思維中的“香草美人”與“雙性同體”
第二節 作為文學批評術語的“香草美人”與“雙性同體”
第三節 “香草美人”的民族特色及其與“雙性同體”的本質差別
第五章 賦的思維方式的發展演變
第一節 獻詩、賦詩與賦的思維方式的轉化歷程
第二節 縱橫遊說、諧辭隱語與賦的思維方式的發展
第三節 先秦辭賦:賦的思維方式的文體形態
第四節 漢大賦:賦的思維方式的藝術升華
第五節 賦體的詩性特徵與賦的形式化
第六章 言意問題的歷史源流與玄學“言意之辨”
第一節 言意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魏晉之前關於言意問題的三種觀點
第三節 魏晉玄學“言意之辨”中的四種言意觀
下編
第七章 漢初詩學思想的歷史繼承與轉換
第一節 上古“樂教”與儒家“《詩》教”之要義
第二節 三家詩對《詩》教倫理精神的發揚
第三節 楚騷藝術精神的歷史轉換
第八章 漢代的賦學與詩學思想
第一節 “苞括宇宙”的賦學思想
第二節 漢樂府所體現的詩學思想
第九章 毛詩及鄭箋的詩學思想
第一節 毛詩《序》、《傳》的理論特點
第二節 《毛傳》標興的詩學價值
第三節 鄭玄對傳統《詩》學的繼承與突破
第十章 《呂氏春秋》的文學思想
第一節 《呂氏春秋》的編撰意圖
第二節 取眾出一的內在旨趣
第三節 系統完整的形式構架
第四節 以“適”為美的中和思想
第五節 得意舍言的思維導向
第十一章 《淮南子》的文學思想
第一節 《淮南子》創作的潛在動機
第二節 游心於虛、舉事順道的整體傾向
第三節 體本抱神、神與形化的形神論
第四節 憤中形外、有感而發的至情說
第五節 有符於中、各因其宜的尚用觀
第十二章 董仲舒的文學思想
第一節 天:文學的本源
第二節 天地之美與文學之美
第三節 天人體系中的文學情感
第四節 王道理想與文學實用精神
第十三章 史官文化的天人理論與司馬遷的文學思想
第一節 《史記》的整體傾向
第二節 實錄精神與愛奇取向
第三節 發憤著書與人性張揚
第四節 批評模式的因襲與審美情趣的新變
第四章 “九天說”與揚雄的文學思想
第一節 揚雄思想的二重性
第二節 “先王之法”與“鴻文無范”
第三節 “文必艱深”論的傳統評說
第四節 “文必艱深”論的哲學基礎
第五節 從揚雄晚年悔賦看“文必艱深”論
第十五章 求實與創新:王充的文學思想
第一節 《論衡》文化精神述要
第二節 人文品第的理論意義
第三節 立足實誠的文本思想
第四節 超越六經的創新意識
第十六章 班固文學思想的正統色彩與史學意識
第一節 感於哀樂的詩言情論
第二節 宣德崇儒與麗雅徵實
第三節 辨源清流的史學意識
附錄一 《詩經》怨刺詩論析
第一節 謀國圖遠者的怨責
第二節 不滿朝政者的怨刺
第三節 自傷傷時者的怨歌
第四節 怨刺詩的藝術特點
附錄二 漢哀帝罷樂府與東漢歌詩發展之關係
第一節 漢哀帝罷樂府的政治背景
第二節 漢哀帝罷樂府對歌詩發展的影響
參考書目
後記

序言

20世紀以來,有兩種觀念對我們的文學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是來自中國傳統的對事物發生源頭興趣不夠的思想,這使得我們在一些文學發生問題上常常容易滿足於文獻的記載,而不做更深入的思考;一是西方的純文學史觀,它不僅改變了我們對中國文學的傳統認識,而且有效地改寫了中國古代文學史。現代學術史上的諸多成績與不足,可以說大都與這兩種觀念分不開。具體到周漢詩學和文學思想方面,我們對《周禮》所謂“六詩”的普遍懷疑,對“魏晉時代為文學自覺時代”的盲目信從,實為非常典型的例證。其中,由於不相信“六詩”的真實性,更不相信“六詩”還有更為古老的發生源頭,致使從《毛詩序》的“六義”人手,對豐富多彩、代有其新義的賦、比、興難以做出清楚解釋的尷尬長期存在。由於固守純文學觀念,確信文學自覺於魏晉,就不免影響到對漢代文學思想的深入思考。或者對其發展及特徵的研究失之粗率,或者雖有較為深入的探討,卻囿於西方純文學史觀,而不願正視中國文學思想的實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