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周漢河藁城段舊稱只照河(因自只照村西南匯入滹沱河)。歷史上,周漢河僅為宣洩之用。1949年後,曾開渠灌田,至1975年方援。滹沱河、周漢河已成為季節河。雨季,周漢河排澇,滹沱河也行洪。因此每逢大汛,周漢河之水受滹沱河洪峰頂托,宣洩不及,兩河之水連成一片,易造成北大堤南屯段決口成災。1956、1963年洪發皆從這裡衝決。 50~70年代,泉水排泄量為0.8立方米/秒,沿線地下水位較高,兩岸形成了大片鹽鹼地。據1962年普查,鹽鹼地面積457萬畝。1965年深挖疏竣了河道,設計流量20.9立方米/秒,設計河底寬度6.0米,縱坡1/1200。1975年又開始治理上游沼澤地。1979年西岸鹽鹼地已被改造為穩產高產田。70年代後期,由於超量開採地下水和上游水庫的潛在截流,泉水已乾涸,使周漢河已經變為一條排瀝、排污河道。由於多年失修,周漢河及其支流大鳴河淤積污染相當嚴重,有待今後治理。
歷史發展
明萬曆年間,正定知縣周應中率民疏通河道,加岸固堤,改良數十頃污水沼澤使這一帶變得水美糧豐荷飄香,為感其恩德,周泉改名周河。途中有大鳴泉,小鳴泉匯流到刁橋匯為一河,經柏棠流入滹沱河,因滹沱河水大勢猛,使正定城常遭水患,人道:“華塔尖上掛鍘草”。清
乾隆年間,為了減緩水勢,後改流沿柏棠村南過西關向東至城外順城牆成為護城河,繞城南到城東向東流去,到藁城境內匯入滹沱河。
昔日的周漢河水浸潤了附近的村莊和田園,才有了詩人梁清遠筆下“誰種桃花臨綠津,溪流環抱自成春”“村外喬河入畫圖,村內名卉幾千株”馮銓筆下的“何處名園好?雕橋景物多。竹深人失徑,花密鳥成歌”。海容筆下的“萬點河錢貼水浮,水邊人過欲驚鷗,西山照眼明如洗,幅幅屏風翠欲流”。昔日的周漢河,流淌著清清的河水還有水中游來游去的魚蝦,岸邊跳上跳下的
青蛙,和青青的楊柳,碧綠的野草,各色的野花,還有迷戀野花的蝶……周漢河水灌溉著無邊的稻田荷塘使這裡被譽為“魚米鄉”“小江南”……
走在堤子上使人又想起了小時候在河裡捉魚的情景,脫掉鞋子,挽起褲腿,雖然魚沒捉到,卻收穫了兩把青青的河草。
再看眼前的這條河,現在村里倒垃圾不象城裡有“組織”有“紀律”,統一收集轉運,而是隨便倒在村外的閒散地,河堤無疑被視在了“閒散”之列。才使部分段河堤變成漫漫垃圾路,還有的河段流著廠礦排放的帶有異味的污水,下游還有“紅河”之稱,昔日的美景還是去夢裡和書中去尋找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