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共濟失調

周期性共濟失調

周期性共濟失調(episodic ataxia,EA),目前多稱為發作性共濟失調,具有遺傳異質性,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臨床表現為發作性小腦共濟失調。該病曾被稱為急性短暫性普遍性小腦協調障礙(acute transient generalized cerebellar dyssynergia),具有發作性眩暈、共濟失調和眼球震顫表現,發作持續數秒或數周。依據臨床特徵和致病基因定位可分為:(1)發作性共濟失調I型(EA1):發作性共濟失調伴肌纖維顫搐;(2)發作性共濟失調II型(EA2):發作性共濟失調伴眼球震顫;(3)陣發性舞蹈手足徐動症伴發作性共濟失調(。

疾病描述,類 型,病因和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診斷和鑑別診斷,遺傳學分析,防治,

疾病描述

周期性共濟失調(episodic ataxia,EA),目前多稱為發作性共濟失調,具有遺傳異質性,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臨床表現為發作性小腦共濟失調。該病曾被稱為急性短暫性普遍性小腦協調障礙(acute transient generalized cerebellar dyssynergia),具有發作性眩暈、共濟失調和眼球震顫表現,發作持續數秒或數周。

類 型

依據臨床特徵和致病基因定位可分為:
染色體染色體
(1)發作性共濟失調I型(EA1):發作性共濟失調伴肌纖維顫搐,基因定位於12p13,為編碼鉀離子通道基因突變致病;
(2)發作性共濟失調II型(EA2):發作性共濟失調伴眼球震顫,基因定位於19p13,為編碼鈣離子通道的基因突變所致;
(3)陣發性舞蹈手足徐動症伴發作性共濟失調(paroxysmal choreoathetosis with episodic ataxia),基因定位於1p,與鉀離子通道有關。

病因和發病機制

發作性共濟失調為少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由編碼離子通道的基因突變致病。EA1由 KCNA1基因突變引起,定位於12p13,編碼電壓門控鉀離子通道Kv1.1α亞單位。Kv1.1可在有髓和無髓纖維中表達,在維持神經元的興奮性、動作電位的產生和傳導以及神經元間的興奮性傳導具有重要的作用。EA2由CACNA1A(鈣通道基因)基因突變引起,定位於19p13,與家族性偏癱型偏頭痛(familial hemiplegic migraine,FHM)和SCA6致病基因相同,目前認為這三者為等位基因病,但突變類型和致病機制不同。陣發性舞蹈手足徐動症伴發作性共濟失調基因定位於1p的D1S476~D1S443 之間2cM 區域,為編碼鉀離子通道的基因突變引起。

臨床表現

發作性共濟失調是一組具有遺傳異質性的共濟失調綜合徵,通常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根據基因定位分為EA1、EA2和EA3型,分述如下:
1.發作性共濟失調I型(EA1)
周期性共濟失調
又稱肌顫搐綜合徵型,通常在兒童/少年期(也可嬰兒期)起病,可以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輕。發作大多持續數秒鐘到數分鐘,部分可持續數小時。每日發作數次,最多可達數十次。運動、勞累、激素水平的變化、驚嚇和姿勢改變可誘導或加重發作。發作期主要表現為共濟失調、平衡障礙、構音障礙,部分患者出現特徵性的肢體遠端或面部肌肉抽搐。有時可伴部分性癲癇。發作間期部分患者尚有特徵性的小肌肉(多為眼周或手部的肌肉)顫搐。
2.發作性共濟失調II型(EA2) 又稱乙醯唑胺反應型周期性共濟失調綜合徵,通常在兒童期,多在20歲前起病,可持續到成年。發作持續時間較EA1長,可為數小時至數日。精神緊張、運動、過度疲勞、胃腸道刺激等可誘發。發作期主要特徵是:發作性共濟失調,平衡障礙、構音障礙,50%以上的患者伴有眩暈噁心、約有一半患者出現偏頭痛,約1/3患者出現特徵性的自發性眼震,此外還可有耳鳴、眼瞼下垂、復視,偶爾可出現幻覺。通常不伴有肌纖維顫搐。發作間期常有特徵性的凝視誘發眼震。有報導某些病例在共濟失調發作期間出現全身性無力,或者在發作開始之前的數年之內有過發作性無力。某些患者後期可出現進行性小腦性共濟失調,臨床表現與脊髓小腦變性相似。
周期性共濟失調
3.發作性共濟失調III型(EA3)又稱發作性共濟失調伴陣發性舞蹈手足徐動症,通常2~15歲發病,主要表現為發作性的不自主運動,姿勢性肌張力障礙,平衡失調,構音障礙。情緒緊張和飲酒可加重發作。發作間期體格檢查正常。
周期性共濟失調

實驗室檢查

神經電生理檢查示感覺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正常。EA1肌電圖可見肌顫搐電位,特別對臨床表現不明顯的患者或僅有面部或手小肌肉細小抽搐者,更有價值。運動單位一般無明顯的異常改變。EA2單纖維肌電圖可見阻滯,提示有神經肌接頭傳遞障礙。眼震電圖可幫助除外前庭性共濟失調。腦電圖無特殊改變,伴有癲癇的患者可見尖波發放。影像學檢查示部分病程長的患者,特別是EA2患者,頭顱MRI可見小腦萎縮,以小腦蚓部萎縮為著。基因學檢測為本病確診的手段。

診斷和鑑別診斷

診斷依據:
(1)家族遺傳史;
(2)發病年齡為兒童期或青少年期;
(3)可由過度疲勞、精神緊張和應激狀態等因素誘發;
(4)典型表現:發作性共濟失調伴有肌纖維顫搐提示EA1,發作性共濟失調伴有眼球震顫提示EA2;
發作性共濟失調伴有舞蹈和手徐動症提示EA3。
鑑別診斷:
在診斷過程中應注意與癲癇、小舞蹈病的鑑別。EA2應注意與重症肌無力、副腫瘤綜合徵、TIA和多發性硬化進行鑑別。伴有癲癇的病例應除外苯妥英鈉過量中毒的可能;伴有精神症狀者應排除5-氟利多中毒的可能。

遺傳學分析

符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的遺傳規律。

防治

無特殊的治療,主要為對症治療,乙醯唑胺可減少發作次數,合理使用苯妥英鈉可使肌纖維顫搐減輕或緩解,伴有癲癇發作者可選用抗癲癇藥物,丙戊酸鈉可有較好減輕症狀的作用。大多數患者隨年齡增長症狀逐漸減輕,預後較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