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急不救富

周急不救富

子華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穀米。孔子說:“給他六斗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他二斗四升。”冉求卻給他八十斛。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著肥馬駕的車子,穿著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只周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周濟富裕的人。”

基本介紹

  • 本名:子華
原文,注釋,相關人物簡介,孔子,冉子,教益,

原文

子華(1)使於齊,冉子(2)為其母請粟(3)。子曰:“與之釜(4)。”請益(5)。曰:“與之庾(6)。”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7)急不濟富。”
——《論語·雍也》

注釋

(1)子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2歲。
(2)冉子:【rǎn zǐ】冉有,在《論語》書中被孔子弟子稱為“子”的只有四五個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3)粟:【sù】在古文中,粟與米連用時,粟指帶殼的穀粒,去殼以後叫做米;粟字單用時,就是指米了。
(4)釜:【fǔ】和下文的“庾”和“秉”都是古代容量單位,一釜約等於六斗四升。
(5)益:增加(今義:有好處)
(6)衣:穿(今義:衣服)
(7)庾:【yǔ】古代量名,一庾等於二斗四升。
(8)周:周濟、救濟。
(9)裘:皮衣

相關人物簡介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漢族。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逝世後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還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國十大思想家之一,有"萬世師表"之稱。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後裔。周滅商後,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氏生下孔子。由於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仲為第二的意思,叔梁紇的長子為孟皮,孟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種種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沒有過大的作為,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其中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樑。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稱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曾修《》、《》,定《》 、《》,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冉子

冉子(前522——前489),春秋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子有,亦稱冉有 冉求 有子。生於魯昭公二十年,孔子得意門人,以政事見稱,少孔子二十九歲。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出身微賤,與仲弓、冉伯牛同宗,青年時期曾做過季氏的家臣,後拜師孔子,並辭官隨孔子周遊列國。冉子多才多藝 性謙遜長於政事,孔子稱讚其才可於千戶大邑,百乘兵馬之家,勝任總管職務。魯哀公五年(前490)秋,經公之魯推薦,回魯當上季氏家族的總管,期間曾率魯軍擊退齊軍的侵犯,立下赫赫戰功。孔子晚年歸隱魯國,受到子有很多的照顧。唐贈徐侯,宋封彭城翁,必封徐公。

教益

孔子主張“君子周急不濟富”,這是從儒家“仁愛”思想出發的。孔子的“愛人”學說,並不是狹隘的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認為,周濟的只是窮人而不是富人,應當“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這種思想符合於人道主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