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泉(1904-1946),宜興縣高塍鄉鴉鷺棲人,即現在以烈士的名字命名的志泉村。於1940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2月1日在堅持宜興地區游擊鬥爭中壯烈犧牲。
基本介紹
- 本名:周志泉
- 所處時代:近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宜興縣高塍鄉鴉鷺棲
- 出生時間:1904年9月12日
- 去世時間:1946年2月1日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志泉村,
人物簡介
周志泉(1904-1946),於1940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迅速成長為當地民眾的抗日領袖,對當地游擊根據地的開闢和鞏固,作出了很大貢獻。新四軍北撤後,任宜北武工組長,1946年在十里牌西邊的楊家村宿營遭敵人包圍後,為保護民眾犧牲。
人物生平
周志泉(1904~1946年),高塍鴉露棲村人。家境清寒,幼年隨父讀了幾年私塾,青年時期,一度任過村民校教師和蠶桑指導員。
日軍侵占宜興後,燒殺淫掠的暴行,激起他無比的憤恨,遂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民國29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賦村鄉抗日民主政府副鄉長、塘瀆區副區長兼區大隊長、區長、塘宋區區長等職,積極領導民眾開展減租減息鬥爭,努力發展抗日武裝,堅決打擊漢奸走狗,廣泛團結各階層人士。
民國32年,日偽對太滆地區全面“清鄉”、“掃蕩”,環境艱苦,戰鬥不斷。周志泉發動民眾,嚴密監視敵人,率領區大隊和民兵拆毀竹籬笆,割電話線,挖公路,尋機打擊小股日偽軍。
周一生廉潔奉公,一件破舊長衫穿了一年又一年,妻子病重無錢醫治,從不動用公款。
1946年,國民黨軍隊欺壓百姓,搜捕、迫害烈軍屬和新四軍幹部家屬。奉命留守的周志泉在嚴峻的白色恐怖中堅持鬥爭。2月1日(農曆除夕夜),任宜北武工組長的周志泉率武裝小組為游擊隊籌集經費,在十里牌楊家村宿營。因壞人告密,敵人調集宜興、和橋等地兵力包圍了楊家村。在突圍中,周志泉為掩護賀瑞金等安全脫險身負重傷,仍堅持吸引敵人火力至天色微明。當他再次從昏迷中醒來,見敵人正嚴刑拷問集中在一起的全村老幼,逼迫村人交出周志泉,否則統統槍斃。怒火萬丈的周志泉,以驚人的毅力從墳堆旁站起猛喝“共產黨人不怕死,周志泉在這裡,不要冤打老百姓,有種的沖我來!”同時舉槍向敵射擊。但終因寡不敵眾,周志泉在敵人密集的子彈中為人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敵人殘忍地將周志泉的頭顱鍘下,先後懸掛在宜興長橋、高塍中橋後暗埋。南新港下村新四軍聯絡員許玉庚冒險花12天時間尋找,並將烈士遺體安葬到鴉鷺棲東南神仙河畔五條港口的荒地上。
周志泉烈士慷慨赴難,他把一切獻給了國家、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業,雖死猶生,浩氣長存。他在太滆地區,在他的家鄉,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為萬代歌頌。
志泉村
1958年冬,宜興縣人民政府、高塍人民公社、鴉鷺大隊劃地4.5畝,尋石鑿碑,用土塍圍園,植樹建陵(當地人稱“志泉陵”)。1998年,市、鎮村撥款、烈士後裔鄰親捐資,以石換土,磚澆墓基、圍牆,增鑿《烈士履歷》,後又逐年修繕,鋪設石子路,並由獻出1200元善款的周科方專門管理至今。該陵建成利用52年來,無數幹部民眾每年到此悼念。1969年,人們還將鴉鷺棲村改稱“志泉村”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