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琢編著的《周德麗——疾病與希望》為全國名老中醫、廣西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周德麗教授的個人傳記。 《周德麗——疾病與希望》以散文的筆調,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全同名老中醫周德麗的成長故事,同時輔以學術的眼光,探尋其成功的原因和人生的哲學,展開中醫與西醫的對話。這裡有桂林人的軼史、家族的恩怨、救死扶傷的奇蹟、忠貞不渝的愛情,讀者能從這本傳記里讀出各種人生況味,獲得滋養。
基本介紹
- 書名:周德麗:疾病與希望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頁數:244頁
- ISBN:9787513202947
- 作者:姜永琢 甘霖
- 出版日期:2011年3月1日
- 開本:3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由姜永琢編著的這本《周德麗——疾病與希望》為《桂派名老中醫》系列叢書傳記卷的一個分冊。該書記錄了全國名老中醫、廣西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周德麗教師的成長曆程、愛情經歷、診療實踐和醫德醫風。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根源與萌芽
時空與人
1.遙遠的回音
2.歷史的空氣
3.作為現在的歷史
家族往事
1.周家繁榮簡史
2.偉大的母親
3.家庭恩怨
兒時擷英
1.幼小的驕傲
2.活躍之身影
3.醫學上的啟蒙
第二章 問津人體與病理
大學之夢
1.高考志願的選擇
2.圓夢中醫學院
學習的苦與樂
1.苦練背書功
2.寓於學習與勞動中的勇敢
認識中醫典籍
1.巨觀理解中醫
2.學習《黃帝內經》
3.評價張仲景
4.研讀溫病
實習的收穫
第三章 行醫的洗禮
邕寧行醫紀事
1.分配軼事
2.立足與創新
3.治療乙腦疾病
4.向草醫學習
5.自我治療
6.藝高人膽大
柳州行醫紀事
1.初到柳鋼醫院
2.病人生命轉折的地方
3.醫患關係
4.學術活動
南寧行醫紀事
1.參與醫療管理
2.開展現代中醫研究
3.傳薪者的品格與影響
第四章 丈夫不是生命中的插曲
愛情簡史
1.愛的往事之序曲
2.丈夫曹秀剛
3.舉案齊眉的生活
4.紅色熱潮中的清醒者
生命的哲學
1.生命之對話
2.生命之延續
3.生命之訣別
第五章 學術生命的地圖
挑戰疑難雜症
1.吃透中醫原理
2.腫瘤疑難病攻關
3.一次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
4.脾胃病與胃癌的防治
中、西醫的對話
1.中、西醫論爭
2.中醫現代化之途
3.從傳薪者到揭秘者
4.再現舌診與脈診的神奇
後記
年譜
時空與人
1.遙遠的回音
2.歷史的空氣
3.作為現在的歷史
家族往事
1.周家繁榮簡史
2.偉大的母親
3.家庭恩怨
兒時擷英
1.幼小的驕傲
2.活躍之身影
3.醫學上的啟蒙
第二章 問津人體與病理
大學之夢
1.高考志願的選擇
2.圓夢中醫學院
學習的苦與樂
1.苦練背書功
2.寓於學習與勞動中的勇敢
認識中醫典籍
1.巨觀理解中醫
2.學習《黃帝內經》
3.評價張仲景
4.研讀溫病
實習的收穫
第三章 行醫的洗禮
邕寧行醫紀事
1.分配軼事
2.立足與創新
3.治療乙腦疾病
4.向草醫學習
5.自我治療
6.藝高人膽大
柳州行醫紀事
1.初到柳鋼醫院
2.病人生命轉折的地方
3.醫患關係
4.學術活動
南寧行醫紀事
1.參與醫療管理
2.開展現代中醫研究
3.傳薪者的品格與影響
第四章 丈夫不是生命中的插曲
愛情簡史
1.愛的往事之序曲
2.丈夫曹秀剛
3.舉案齊眉的生活
4.紅色熱潮中的清醒者
生命的哲學
1.生命之對話
2.生命之延續
3.生命之訣別
第五章 學術生命的地圖
挑戰疑難雜症
1.吃透中醫原理
2.腫瘤疑難病攻關
3.一次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
4.脾胃病與胃癌的防治
中、西醫的對話
1.中、西醫論爭
2.中醫現代化之途
3.從傳薪者到揭秘者
4.再現舌診與脈診的神奇
後記
年譜
文摘
2.偉大的母親
周德麗的生母是兄長們的後母,是家裡所有親人里最年輕的,她父親去世時46歲,母親才28歲。說起母親,周德麗毫不遲疑地把“偉大”一詞加在母親身上,足見母親對周德麗影響之深。母親叫陽佩雲,是個典型的勞動婦女,出身窮人家,到周家做小後,只知撫養孩子,埋頭做家務,從不以少奶奶自居,也從沒有剝削別人,反而勤儉過人,幫助鄉鄰。母親對大媽生的孩子和自己生的孩子一視同仁,從不偏袒,如今周德麗聯繫最多的是大哥周德華,其中緣由在母親。周德華與周德麗是同父異母,新中國成立前在廣西大學土木工程系就讀,畢業那年時局動亂,失業在家待著,母親也一直待他很寬容、和善,毫無怨言地擔當起一大家子的生計重任。新中國成立後,周德華去東北鐵路局工作,工資很高,每月收入七八十元,當時是每月8元即可生活,菜花才兩分錢一斤,豬肉幾毛錢一斤,他心裡感謝母親當年對他的恩情,每月都寄30元回家。周德麗雖小,卻能體會母親的苦,常幫忙幹活,母親也信任她。那時,家裡除了母親,還有勤、慎、忠、淳、麗五人,都得靠母親撫養,母親拿出所有的值錢家底(衣物、首飾)變賣來交學費,生活的來源靠母親開一個小雜貨鋪,全家人做家庭手工攢錢,以及在外工作的大哥寄錢維持。周德麗有個姨夫(第三任姨夫)是賣豬肉的,是食品公司的工人,他經常把一些肉票(當時吃豬肉要憑票)送給她們兄妹幾個,說孩子們正在生長發育階段,不要餓著了。母親還做手工,如縫解放軍的棉衣,賺來一點辛苦錢。此前還靠房租補貼,她們家在桂林十字街有房子出租,一月得三擔米,20世紀50年代周德麗讀國中時還去收租,寫好條子收據後,放學去收租,母親從不擔心。在母親的操持下,家中每一餐飯都還有一點肉,到1960年的困難時期,米才不夠吃了,母親只好到獨秀峰下的師範學院食堂買回“鍋粑”煮來大家吃,雖然不如大米軟、甜,但是吃得飽,吃得香。只是一到開學,母親就痛苦了,沒錢交那么多孩子的學費呀,因此每個學期都是緩交,這個月交一點,下個月再交一點,其問苦楚,周德麗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周德麗的母親是個受過人間百般苦的女人,幾千年中國女性的普遍命運濃縮在她身上,她之所以稱得上“偉大”,在於她的心靈並沒有因為不公平的人間而扭曲,她的善良完好無損,她對於天下蒼生,一樣懷有仁慈、憐憫之心,給予子女沒有差別的無私的愛,不曾因貧窮、壓抑、哀傷和家庭的矛盾而使子女蒙受半點陰影,而這樣的大氣在中國農村婦女里並不多見。周德麗一生的人生準則,都是她母親的身傳言教所贈。母親14歲嫁給父親,父親大母親近二十歲。周德麗的外公是賣布的工人,外婆也是窮人家的孩子,外公死後外婆靠做奶媽養家餬口。母親是七個月的早產兒,母親生下來時聲音像貓叫,很孱弱,沒有奶吃,因為外婆的奶都餵有錢人家的孩子了。母親主要由她的姨媽照顧著,吃米糕、米糊。外婆吃、住在別人家,晚上回來看看又走。母親很瘦,牙齒不好,膽囊是畸形的。周德麗當醫生後,曾給她體檢,B超竟照不到膽囊。母親從小體弱多病,但外婆對母親並不好,母親跟著外婆做衣服,做手工維持生計。長大了跟外婆要求讀書,外婆左思右想,覺得有文化也許還能嫁個好人家,就讓母親去讀私塾,唯讀了兩三年。母親從小就知道讀書,對知識的價值有一種樸素的直覺,她知道沒有文化的苦,一貫主張小孩要勤奮、努力學習,遇到困難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讀書。她是反對流行於民間的“女子讀書無用”、“女子無才便是德”等觀念的,後來周德麗在嫁人還是讀書的選擇上,向母親表達了不願意嫁人的想法,母親很理解,並支持她。可想而知,這種支持對周德麗是何等的寶貴。
母親雖從貧寒人家來,卻能認字,別人就覺得她們家有錢,因為母親年紀那么大的人還會認字。其實,結婚後父親還教她一些字,能看能寫簡單的信,周德麗讀書後給母親寫過信,她都能親自寫回信。父親對母親還算是好的,父親一生沒有做什麼官,主要是管理一些家產。1946年父親死於肝硬化後,母親自己帶小孩,自己勞動,沒有親人幫她,原來住在周家大祖屋外邊的房子,後來才住進周家,因為她是小老婆。
P17-20
周德麗的生母是兄長們的後母,是家裡所有親人里最年輕的,她父親去世時46歲,母親才28歲。說起母親,周德麗毫不遲疑地把“偉大”一詞加在母親身上,足見母親對周德麗影響之深。母親叫陽佩雲,是個典型的勞動婦女,出身窮人家,到周家做小後,只知撫養孩子,埋頭做家務,從不以少奶奶自居,也從沒有剝削別人,反而勤儉過人,幫助鄉鄰。母親對大媽生的孩子和自己生的孩子一視同仁,從不偏袒,如今周德麗聯繫最多的是大哥周德華,其中緣由在母親。周德華與周德麗是同父異母,新中國成立前在廣西大學土木工程系就讀,畢業那年時局動亂,失業在家待著,母親也一直待他很寬容、和善,毫無怨言地擔當起一大家子的生計重任。新中國成立後,周德華去東北鐵路局工作,工資很高,每月收入七八十元,當時是每月8元即可生活,菜花才兩分錢一斤,豬肉幾毛錢一斤,他心裡感謝母親當年對他的恩情,每月都寄30元回家。周德麗雖小,卻能體會母親的苦,常幫忙幹活,母親也信任她。那時,家裡除了母親,還有勤、慎、忠、淳、麗五人,都得靠母親撫養,母親拿出所有的值錢家底(衣物、首飾)變賣來交學費,生活的來源靠母親開一個小雜貨鋪,全家人做家庭手工攢錢,以及在外工作的大哥寄錢維持。周德麗有個姨夫(第三任姨夫)是賣豬肉的,是食品公司的工人,他經常把一些肉票(當時吃豬肉要憑票)送給她們兄妹幾個,說孩子們正在生長發育階段,不要餓著了。母親還做手工,如縫解放軍的棉衣,賺來一點辛苦錢。此前還靠房租補貼,她們家在桂林十字街有房子出租,一月得三擔米,20世紀50年代周德麗讀國中時還去收租,寫好條子收據後,放學去收租,母親從不擔心。在母親的操持下,家中每一餐飯都還有一點肉,到1960年的困難時期,米才不夠吃了,母親只好到獨秀峰下的師範學院食堂買回“鍋粑”煮來大家吃,雖然不如大米軟、甜,但是吃得飽,吃得香。只是一到開學,母親就痛苦了,沒錢交那么多孩子的學費呀,因此每個學期都是緩交,這個月交一點,下個月再交一點,其問苦楚,周德麗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周德麗的母親是個受過人間百般苦的女人,幾千年中國女性的普遍命運濃縮在她身上,她之所以稱得上“偉大”,在於她的心靈並沒有因為不公平的人間而扭曲,她的善良完好無損,她對於天下蒼生,一樣懷有仁慈、憐憫之心,給予子女沒有差別的無私的愛,不曾因貧窮、壓抑、哀傷和家庭的矛盾而使子女蒙受半點陰影,而這樣的大氣在中國農村婦女里並不多見。周德麗一生的人生準則,都是她母親的身傳言教所贈。母親14歲嫁給父親,父親大母親近二十歲。周德麗的外公是賣布的工人,外婆也是窮人家的孩子,外公死後外婆靠做奶媽養家餬口。母親是七個月的早產兒,母親生下來時聲音像貓叫,很孱弱,沒有奶吃,因為外婆的奶都餵有錢人家的孩子了。母親主要由她的姨媽照顧著,吃米糕、米糊。外婆吃、住在別人家,晚上回來看看又走。母親很瘦,牙齒不好,膽囊是畸形的。周德麗當醫生後,曾給她體檢,B超竟照不到膽囊。母親從小體弱多病,但外婆對母親並不好,母親跟著外婆做衣服,做手工維持生計。長大了跟外婆要求讀書,外婆左思右想,覺得有文化也許還能嫁個好人家,就讓母親去讀私塾,唯讀了兩三年。母親從小就知道讀書,對知識的價值有一種樸素的直覺,她知道沒有文化的苦,一貫主張小孩要勤奮、努力學習,遇到困難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讀書。她是反對流行於民間的“女子讀書無用”、“女子無才便是德”等觀念的,後來周德麗在嫁人還是讀書的選擇上,向母親表達了不願意嫁人的想法,母親很理解,並支持她。可想而知,這種支持對周德麗是何等的寶貴。
母親雖從貧寒人家來,卻能認字,別人就覺得她們家有錢,因為母親年紀那么大的人還會認字。其實,結婚後父親還教她一些字,能看能寫簡單的信,周德麗讀書後給母親寫過信,她都能親自寫回信。父親對母親還算是好的,父親一生沒有做什麼官,主要是管理一些家產。1946年父親死於肝硬化後,母親自己帶小孩,自己勞動,沒有親人幫她,原來住在周家大祖屋外邊的房子,後來才住進周家,因為她是小老婆。
P17-20
後記
曹秀剛先生是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的,他是周德麗教授的愛人,我是南京大學哲學系的,是寫《周德麗傳》的作者,她的丈夫欣賞、愛慕、理解她,而我,作為晚輩,更是敬重她,我對她的理解肯定比不上深愛她的丈夫,但我也自信,通過這本傳記的寫作,我就像她熟識的一個朋友或親人,一個在生命中一直惦記著她的人那樣理解了她。
是哲學,是中醫里的哲學,吸引我走近周德麗教授。我不知道曹秀剛先生當年為何選擇去醫科大學而非綜合性大學當哲學教員,冥冥之中當然有他愛人的牽引,而我覺得有哲學與中醫的這層關係在起作用。“上醫治國”,是說將醫學原理推而廣之可用來治理國家,一個醫生若能達到此境界,那就是“上醫”。治國與從醫的關係也體現在“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一句中。那么,一個醫生若將醫學中的哲學吃透,也必為“良醫”。周德麗教授就是我心目中的良醫。她對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體會非普通醫生能比,這完全得益於她重視對中醫典籍,尤其是《內經》、《傷寒雜病論》的研讀,以及與曹秀剛先生幾十年相濡以沫的共同生活。
感謝周德麗教授給予我向她學習和學習中醫的機會,雖然這個機會是我間接從我的愛人李心釋那裡獲得。他是廣西大學文學院的教授,他和他的研究生王勝男已作了前期的錄音採集和大量的書面文獻收集工作,也感謝他在我寫作期間給予我家務上的很大分擔,使我能夠安心完成這一次與中醫結緣的寫作。
這是一次哲學的“臨床實踐”,我如是觀之。
姜永琢
庚寅年十二月廿七日
是哲學,是中醫里的哲學,吸引我走近周德麗教授。我不知道曹秀剛先生當年為何選擇去醫科大學而非綜合性大學當哲學教員,冥冥之中當然有他愛人的牽引,而我覺得有哲學與中醫的這層關係在起作用。“上醫治國”,是說將醫學原理推而廣之可用來治理國家,一個醫生若能達到此境界,那就是“上醫”。治國與從醫的關係也體現在“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一句中。那么,一個醫生若將醫學中的哲學吃透,也必為“良醫”。周德麗教授就是我心目中的良醫。她對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體會非普通醫生能比,這完全得益於她重視對中醫典籍,尤其是《內經》、《傷寒雜病論》的研讀,以及與曹秀剛先生幾十年相濡以沫的共同生活。
感謝周德麗教授給予我向她學習和學習中醫的機會,雖然這個機會是我間接從我的愛人李心釋那裡獲得。他是廣西大學文學院的教授,他和他的研究生王勝男已作了前期的錄音採集和大量的書面文獻收集工作,也感謝他在我寫作期間給予我家務上的很大分擔,使我能夠安心完成這一次與中醫結緣的寫作。
這是一次哲學的“臨床實踐”,我如是觀之。
姜永琢
庚寅年十二月廿七日
序言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在我國各族人民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和與疾病作鬥爭中逐步形成並不斷豐富發展,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貢獻。作為中國特色醫藥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仍在維護人民健康中發揮著獨特作用。中醫藥天地一體、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基礎,整體觀、系統論、辨證論治的指導原則,以人為本、大醫精誠的核心價值,不僅貫穿於中醫藥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知理論和防病治病、養生康復的臨床實踐,而且深刻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認知方式、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具有超前性和先進性。隨著健康觀念變化和醫學模式轉變,中醫藥趲來越顯示出其寶貴价值、獨特優勢和旺盛的生命力。
廣西地處嶺南,中醫藥、民族醫藥資源豐富。歷史上,無數醫家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為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廣西廣大中醫藥和民族醫藥工作者認真繼承,加快創新,湧現出了一批治學嚴謹、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全國名老中醫。為了展示他們的風采,激勵後學,廣西衛生廳組織編寫了《桂派名老中醫》叢書,對“國醫大師”班秀文等28位全國名老中醫作了全面介紹。傳記卷記錄了名醫的成長曆程、診療實踐和醫德醫風。學術卷展示了他們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這套叢書的出版,不僅有利於讀者學習“桂派名老中醫”獨到的醫技醫術和良好的醫德醫風,也將為促進廣西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的傳承創新起到重要作用。
隨著黨和國家更加重視中醫藥,廣大人民民眾更加信賴中醫藥,國際社會更加關注中醫藥,中醫藥事業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戰略機遇期。衷心希望廣大中醫藥和民族醫藥工作者抓住機遇,以名老中醫為榜樣,堅持讀經典,跟名師,多臨床,有悟性,弘揚大醫精誠的醫德醫風,不斷成長進步,為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副部長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
王國強
2011年1月
廣西地處嶺南,中醫藥、民族醫藥資源豐富。歷史上,無數醫家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為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廣西廣大中醫藥和民族醫藥工作者認真繼承,加快創新,湧現出了一批治學嚴謹、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全國名老中醫。為了展示他們的風采,激勵後學,廣西衛生廳組織編寫了《桂派名老中醫》叢書,對“國醫大師”班秀文等28位全國名老中醫作了全面介紹。傳記卷記錄了名醫的成長曆程、診療實踐和醫德醫風。學術卷展示了他們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這套叢書的出版,不僅有利於讀者學習“桂派名老中醫”獨到的醫技醫術和良好的醫德醫風,也將為促進廣西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的傳承創新起到重要作用。
隨著黨和國家更加重視中醫藥,廣大人民民眾更加信賴中醫藥,國際社會更加關注中醫藥,中醫藥事業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戰略機遇期。衷心希望廣大中醫藥和民族醫藥工作者抓住機遇,以名老中醫為榜樣,堅持讀經典,跟名師,多臨床,有悟性,弘揚大醫精誠的醫德醫風,不斷成長進步,為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副部長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
王國強
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