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廷沖

周廷沖

周廷沖,生化藥理學家。多年以來,一直從事生物活性因子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首次闡明梭曼膦醯化乙醯膽鹼酯酶的老化機制,證明梭曼膦醯化酶老化的實質是毒劑殘基上特己氧基的去烷基反應,從而為毒劑防治中的藥物設計指明了方向。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廷沖
  • 外文名:T.C. Chou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省新登縣(現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官塘村周家)
  • 出生日期:1917年3月6日
  • 逝世日期:1996年10月20日
  • 職業:生物藥理學家,院士
  • 畢業院校:國立上海醫學院,英國牛津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代表作品:夾竹桃之強心作用
  • 性別:男
  • 妻子:黃翠芬
  • 父親:周文卿
  • 兄弟:周廷儒,周廷立,周廷丙,周廷石
生平概況,求學,家庭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回國曆程,白求恩醫學院工作,往國防科委,履歷,擔任職務,所獲榮譽,有關評價,我國第一代有成就的科學家,關心人才培養的教育家,對研究生要求嚴格優秀導師,孜孜不倦,勤奮治學的學者,主要科研成果,梭曼膦醯化酶,糜爛性毒劑防治,主要論著,

生平概況

求學

周廷沖,1917年3月6日出生於浙江省新登縣(現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官塘村周家)。1930-1935年就讀於嘉興市秀州中學。1935年,在上海醫學院求學時,與學校的一批進步同學及我黨在上海醫學院的地下組織有密切聯繫。1940年,大學最後一年在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附屬醫院實習,他曾和計蘇華(地下黨支部書記)參加中國紅十字會救護隊,任小隊長,到前線做醫療救護工作。
周廷衝出生地新登縣(現富陽區新登鎮)周廷衝出生地新登縣(現富陽區新登鎮)

家庭背景

周廷沖的夫人為黃翠芬女士(1921~2011)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基因工程的創始人之一,夫妻倆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對院士夫婦。
周家的家規幾近苛刻,周文卿雖經商,但其4子均學業有成。據周廷文回憶,周廷沖排行老二;老大廷立畢業於南開大學;老三廷丙畢業於原中央警官學校,後擔任黃埔軍校上海分校教官;老四廷石是新中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高級工程師,在西南地區專業從事地質勘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1942~1944年,在重慶歌樂山中央衛生實驗院藥理學室工作期間,曾為八路軍辦事處完成“食鹽安全”化驗工作。1945年4月,在英國牛津大學貝利奧學院進修,獲藥理學博士學位。1948年,在美國康乃爾大學酶化實驗室從,事酶學研究。並在芝加哥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中華自然科學工作者協會”。1949年,在美國波斯頓麻省醫院從事生物化學研究。

回國曆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和妻子黃翠芬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放棄在美國的優厚待遇,謝絕導師及親友的挽留以及新加坡的高薪聘請,毅然決定回國為建設祖國貢獻力量。
周廷沖周廷沖
回國前,周廷沖拒絕到協和醫學院當教授,而寧願到山東白求恩醫學院工作。這件事引起了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注意,其回國受到美國移民局的阻撓和刁難。他求助於導師李普曼,向他表明自己回國參加祖國建設的迫切心情。在李普曼教授的幫助下,他攜同妻子購買了由美國舊金山開往天津的貨船散票,冒著被移民局搜捕的危險,漂洋過海歷時56天回到了祖國。

白求恩醫學院工作

周廷沖回國後,立即到山東白求恩醫學院工作,積極籌建藥理教研室並編寫藥理學講義。1953年,他被調到成立不久的軍事醫學科學院組建藥理系,領導血吸蟲病防治研究工作。他與蘇聯專家凱林共建毒理學實驗室,並舉辦我軍第一期“防化毒理訓練班”,為我軍培養了第一批軍事防化毒理學專業人才。1956年,他以中國軍事醫學代表團團員身份赴蘇聯考察訪問。軍事醫學科學院遷京後,藥理系、藥物系及化學系合併擴大,成立藥理毒理研究所(又名毒物藥物研究所)。他先後任第二大組(相當於研究室)組長等職。
當時他領導開展了芥子氣的預防與治療及火箭推進劑的毒理學及防治研究、神經性毒劑生化作用機理研究、抗瘧藥研究等軍事醫學中的迫切課題。但是,由於極左思潮的影響,周廷沖長期受到“任務與學科的矛盾”、“理論脫離實際”等狹隘偏見的困擾,以及行政對具體科研工作的干涉,並多次受到批判。“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又遭受極端錯誤的批鬥,1979年才得以平反恢復名譽。

往國防科委

1970年周廷沖被調往國防科委十三院四所任副所長。由於沒有實驗室,他只得教授英語和在藥理學學習班教課,這樣渡過了大約7個年頭。直到1978年他才重新回到軍事醫學科學院藥理毒理研究所,繼續中斷已久的科研工作。這時,已屆花甲之年的周廷沖痛感所剩時間不多,決心以有生之年為“四化”加倍拼搏,積極為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科研和建設出謀劃策。他復職藥理毒理研究所副所長後,著手恢復學科專業實驗室,配備研究班子,開展對外學術交流。1979年他又受命組建基礎醫學研究所,任第一任所長。1979年、1984年,曾出訪法國、比利時及日本,兩次參加李普曼學術討論會。1981年赴美,參加美國毒理學會第20屆會議及有機磷中毒防治專題討論會,並在美做短期考察。1984年心臟病發作,由於健康原因不再擔任所長職務,而專門從事科研工作。

履歷

1917年3月6日 生於浙江省新登縣(現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
1935—1941年 在上海醫學院(現為上海醫科大學)醫本科學習。
1940—1941年 7月在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附屬醫院實習。
1942—1944年 在中央衛生實驗院藥理學室工作。
1945—1947年 在英國牛津大學貝利奧學院進修,獲藥理學博士學位。
1948年 在美國康乃爾大學酶化學實驗室從事酶學研究。
1949年 在美國波士頓麻省醫院生物化學實驗室從事生物化學研究。
1950—1953年 任山東白求恩學院(現為山東醫科大學)藥理學教研室教授及主任。
1953—1957年 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藥理系主任。
1958—1969年 先後任藥理毒理研究所副所長兼生化藥理室主任。
1970年2月—1977年1月 任國防科學委員會第十三研究院四所副所長。
1978一1984年 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所長、兼生化藥理研究室主任。
1980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84年 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
1996年10月20日,周廷沖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

擔任職務

周廷沖是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學部委員,軍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生物膜和膜工程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國家北京生物大分子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吉林大學酶工程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還是衛生部福格地基金會評選委員會委員,總後勤部醫學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總後勤部醫學科技成果評審委員會委員,第四軍醫大學兼職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河北省水產研究所學術顧問。
周廷沖周廷沖
周廷沖曾擔任過中國藥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藥理學會常務理事及副主任委員,北京生物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生化學會理事, 《中國藥理學報》 、 《中國科學》 、 《科學通報》及《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編委, 《生物化學雜誌》副主編。

所獲榮譽

周廷沖領導的研究室因在梭曼磷醯化乙醯膽鹼酯酶老化機理研究中做出顯著成績,1963年,被軍事醫學科學院授予集體三等功。1987年,周廷沖因培養研究生成績顯著榮立三等功,1987年,他的《梭曼與乙醯膽鹼酯酶作用的生化機理》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及軍隊科技大會二等獎,他於1989年榮立二等功。
生物膜生物膜

有關評價

我國第一代有成就的科學家

周廷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代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他在美國博士後研究階段,在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生物化學大師、輔酶A的發現者李普曼教授的實驗室里做出了出色的成績。1949年3月,周廷衝進入李普曼教授的實驗室時,正值一個轟動整個生化界的劃時代成就的形成時期——一個新的輔酶(CoA)剛被發現和命名。但這時對輔酶A作為乙醯基載體的機制尚未充分研究,對輔酶A在中間代謝中的通用性也不甚了解。周廷沖的任務是證實李普曼的預測,進行與輔酶A有關的供體酶和接受體酶的研究。他分離了乙醯硫激酶,成功地證明了細菌的供體酶系統(乙醯基活化酶和輔酶A及乙醯磷酸)可以代替三磷酸腺苷——輔酶A——乙酸鹽——乙醯硫激酶供體系統,與鴿肝接受體酶系統雜交,完成了芳香胺的乙醯化反應。並與蘇達克首先發現了氨基葡萄糖的乙醯化反應。他闡明了乙醯基活化的兩步酶催化反應,即先在供體酶系統催化下,將供體的乙醯基轉移給輔酶A,生成乙醯輔酶A,再在接受體酶系統催化下,將乙醯輔酶A的乙醯基轉移到接受體上,從而完成乙醯比反應。雜交實驗的成功說明乙酸的活化及利用是由兩個獨立的酶系統完成的。細菌中活化反應的酶系統和動物中利用乙醯輔酶A的酶系統間可以偶聯。生物界乙醯載體反應系統具有通用性。李普曼對他的這一工作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李普曼逝世前半年在《崛起時代的漫長生活》一文的首頁上,寫到:“贈給周廷沖,您曾幫助我辨析中間代謝的迷津。”
血吸蟲病血吸蟲病

關心人才培養的教育家

周廷沖十分關心人才培養,他痛感“文化大革命”耽誤了一代年輕人的成長,認為要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儘快培養出又紅又專、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科研人才,期望我們的科技隊伍不僅後繼有人,而且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目前他已培養碩士研究生6名,博士生4名,正在培養博士研究生4名,博士後2名。

對研究生要求嚴格優秀導師

周廷沖對研究生要求嚴格,堅持“一放手、二啟發”的原則,鼓勵他們動腦筋,勤思考。他常說,學問就是既要學又要問,並強調研究生自己的動手能力。一次一個研究生因實驗用的蚯蚓肌肉標本自發活動嚴重影響實驗進行,周廷沖啟發他解放思想嘗試多種辦法。這個研究生試用40℃去處理肌肉,這一溫度遠遠超過了蚯蚓的生存溫度。然而,經處理的標本的自發活動竟然消失,並且出現了奇怪的現象,即抑制劑在標本上原有的效應喪失,卻留下了乙醯膽鹼的效應。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經過深入研究,在蚯蚓背肌上發現了梭曼的特異性結合部位。梭曼與此特異性部位結合後,可引起肌肉收縮。而這一反應證明與乙醯膽鹼受體、乙醯膽鹼酯酶、谷氨酸受體及,氨基丁酸受體無關。

孜孜不倦,勤奮治學的學者

在藥理學領域造詣很深,對中國藥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如今他已年逾古稀,仍潛心於科研事業,並熱情指導研究生。幾十年來,他在醫學科學研究中走過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他感慨地回憶起1950年回國後一直到今天,真正從事科學研究的時間是不多的。他常以法國科學家巴士德在1892年70壽辰時給青年人的一段講話自勉並勉勵別人:“不論你們從事何種工作,都不要被非難和無聊的懷疑所動搖,不要讓自己因國家所經歷的一時憂患而沮喪。當生活於實驗室和圖書館的寧靜之中時,先問問自己為學習做了些什麼。當你們逐漸長進時,再問問自己為祖國做了什麼。直到有一天,你們可以因自己對人類的進步和幸福做了貢獻而感到巨大的幸福”。

主要科研成果

梭曼膦醯化酶

梭曼是神經性毒劑中最難防治的一種毒劑,梭曼膦醯化乙醯膽鹼酯酶由一種可以被重活化的狀態迅速轉變為一種不能被重活化的狀態(老化現象),是棱曼難以防治的重要原因。但在60年代初期,對梭曼膦醯化酶的老化機制是不清楚的。周廷沖敏銳地抓住這一課題,參照二異丙基氟磷酸酯及沙林的老化研究文獻,組織人員進行酶的提純,採用同位素示蹤技術研究梭曼膦醯化乙醯膽鹼酯酶老化的機制。實驗證明,梭曼磷酸化酶老化的實質是毒劑殘基上烷氧基團的去烷基反應,而梭曼磷醯化酶不能被重活化,是由於老化反應太快的原因,而且這一反應是受乙醯膽鹼酯酶自身催化的。這一結論的理論意義在於它闡明了梭曼膦酸化乙醯膽鹼酯酶老化的分子基礎。這是防化醫學中的重大進展,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這一成果的實用意義在於指出重活化劑的研究對梭曼膦醯化酶將是徒勞的,梭曼中毒的防治研究套用從中毒過程的其他環節加以解決,從而給藥物設計指明了方向。
膽鹼酯酶膽鹼酯酶
周廷沖領導的小組還發現梭曼等有機磷毒劑一個致死劑量以上引起中毒時,組織中有游離毒劑存在。梭曼等有機磷毒劑的水解產物在有膽鹼酯酶存在的條件下,可以被G類毒劑水解酶催化重新合成毒劑。這些發現豐富了有機磷毒劑毒理學的內容,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
他的實驗小組還發現了有機磷毒劑中毒的離體膈肌功能的老化現象,觀察到氟甲磷酸酯同系物中毒時,膈肌功能的老化規律與磷醯化乙醯膽鹼酯酶的變化完全一致,但甲磷酸特己酯類似物中毒時,兩者非常不同。除梭曼外,其他甲磷酸特己酯中毒膈肌卻很容易被重活化。這一點在國外至今未見報導。
此外,在梭曼及類似物與膦酸化乙醯膽鹼酯酶老化之間的規律性的闡明,梭曼中毒時蚯蚓背肌中膽鹼能系統介導的三磷酸腺苷的減少,電鰩電器官乙醯膽鹼酯酶活力中心部位疏基的發現等方面的工作,在國際上也都居領先地位。
1987年,“梭曼與乙醯膽鹼酯酶作用的生化機理”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及軍隊科技大會獎二等獎。
神經性毒劑神經性毒劑
G類神經性毒劑CH3ROP(O)F是一類強烈的膽鹼酯酶抑制劑。它在體內或體外可被G類毒劑水解酶催化水解成無毒產物。此酶廣泛分布於動植物及微生物界。50年代末,周廷沖構想用純化濃縮的G類毒劑水解酶或許可以作為G類神經毒劑的解毒劑而用於中毒的預防或治療,因而組織大家部分提純了這種酶,製成生物製品。實驗結果果如所料,在家豚鼠等多種動物身上證明,當注射劑量足夠時,可對抗1個致死量的梭曼中毒,動物存活良好,不出現任何症狀。這一實驗結果當時在國際上是領先的。到目前為止,提純所用的酶源是豬肝魷魚神經節及蟾蜍血清,對人體來說均屬異性蛋白,故不能用於人體。但它開闢了以生物製品用於神經性毒劑防治的一個新的方向。現在正在利用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為材料深入研究,並考慮用基因工程方法製備人肝G類毒劑水解酶

糜爛性毒劑防治

糜爛性毒劑是一類毒性很大的持久性毒劑,可通過多種途徑進入體內,引起機體嚴重損傷甚至死亡。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硫芥中毒傷亡占總傷亡人數的一半。此後,帝國主義國家積極研究,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製備了大量的此類戰劑,美軍曾稱之為毒劑之王。戰後關於硫芥的資料陸續公開,但關於其中毒的防治研究各國仍保守秘密。在這樣的形勢下,我軍決定對糜爛性毒劑的損傷和防治開展研究。周廷沖等在50年代末及60年代初期,領導這一課題的開展。他們觀察不同動物中毒規律,進行不同染毒途徑中毒動物的實驗治療,進行硫芥毒理學、硫芥解毒藥的篩選、解毒藥的藥理及臨床療效研究,評價了中藥處方300餘個及西藥處方100餘個,最後提出了能救治一個致死量硫芥中毒的方案。
糜爛性毒劑糜爛性毒劑
周廷沖善於捕捉科研中的契機,並勇於大膽構想,大膽探索。他認為科學研究要有好的構思,但也需要有效的方法。1944年,他在建立阿米巴痢疾動物實驗模型時,將患者大便接種到小狗直腸內,可是不到5分鐘小狗就排便,痢疾原蟲不能定居,實驗未能成功。他經常思考這一難題,一天晚上在讀到嗎啡的藥理作用時,突然想到利用嗎啡對腸管平滑肌的抑制作用是否可延緩小狗的排便呢?於是立即進行實驗,先注射嗎啡,一刻鐘後接種含有阿米巴原蟲糞便。果然排便時間延長,小狗一周后便血,鏡檢陽性,因而成功建立實驗性阿米巴痢疾動物模型。
1945年,英國牛津大學藥理學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向大鼠膈神經膈肌標本浴池中任意或供用純氧或95%氧氣與5%二氧化碳的混合氣體。周廷沖在實驗中得到一個印象,二者對實驗結果產生不同的影響。他的指導教授伯恩當時否定了他的想法。但他要弄個究竟,於是精心安排了幾次實驗,結果發現使用純氧時標本浴池中的pH約為8.8,而用氧及二氧化碳混合氣體pH為7.6。後者確實可增強箭毒的作用。
阿米巴原蟲阿米巴原蟲
乙烷二硫代膦酸二鈉C2H5P(O)(SNa)2是有效的對抗硫芥中毒的藥物,給予大白鼠0.5g/kg劑量能對抗一個致死量硫芥中毒。後來在家兔及狗的實驗中卻發現此藥不但不能挽救硫芥中毒動物的生命,反而促進其死亡,而藥物對照組並不顯示明顯毒副反應。受治療動物出現興奮和嘔吐,屍檢時發現消化道平滑肌痙攣並有腸套疊發生。周廷沖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副交感神經功能亢進的症候。檢查血液發現膽鹼酯酶活性消失,他由此推想乙烷二硫代磷酸二鈉在體內可能與硫芥結合,生成一個類似神經毒劑的化合物C2H5PS(O)SCH2CH2S+(CH2)2,硫代磷(磷)酸鹽有可能作為工具藥用於硫芥偵檢。後來別人的實驗完全證實了這一預想。同時還參與了紅寶太和膠囊的效果鑑定工作。

主要論著

1 周廷沖,李家彬張昌紹.《夾竹桃之強心作用》實驗衛生,1945,2(2):4—10.
2 張兆耕,周廷沖.《對氯汞苯甲酸對電鰩乙醯膽鹼酯酶活性區域的影響》軍事醫學科學院院刊,1980,3(11):261266.
3 孫曼霽,周廷沖.《乙醯膽鹼酯酶的結構和功能》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進展,1981,(3):1—14.
4 周建群,周廷沖.《蚯蚓背肌膽鹼能受體的藥理學性質及梭曼直接作用的進一步證實》軍事醫學科學院院刊,1982,(2):155-158
5 孫曼霽,周廷沖.《有機磷毒劑與膽鹼酯酶的作用方式》中國藥理學會主編藥理學進展.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29—49.
6 孫曼霽,張兆耕,肖美珍等.《膦醯化乙醯膽鹼酯酶的老化機制》(1963年完成).海洋藥物雜誌,1982,3:1—6.
7 趙新如,孫曼霽,周廷沖.《甲膦酸特已基酯在大鼠體內的代謝》(1964年完成).中國藥理通訊,1983,1(1):11—12.
8 張兆耕,孫曼霽,施凜榮等.《有機磷毒劑中毒動物體內的游離毒劑》(1961—1963年完成).中國藥理通訊,1983,1(1):8—11.
9 王會信,張民晶,周廷沖.《三種雙季銨化合物對乙醯膽鹼酯酶梭曼膦醯化和老化的影響》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1984年,16(4):370—376.
10 朱榮新,王利平,周廷沖.《蚯蚓背肌在梭曼中毒對ATP含量的變化》中國藥理學報,1985,6(1):6—10.
11 宋烈昌,周廷沖.《外周型苯二氮卓結合部位具有生理功能嗎?》生理科學進展,1988,19(1):70—72.
12 樂飛,張兆耕,周廷沖.《“外周型”與“中樞型”苯二氮?受體在化學修飾上的差別》中國藥理學報,1988,9(4):289—292.
13 蔡寧生肖文彬,周廷沖.《內源性γ-氨基丁酸受體結合抑制物對大白鼠血壓的影響》中國藥理學報,1989,10(2):101103.
14 倪燕,孫曼霽,周廷沖.《Poly(A)十mRNA翻譯產生的GABA受體-氯離子通道的複合體》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誌,1990,4(2):81—85.
15 管恩南,周廷沖.《抗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克隆抗體的製備、鑑定及初步套用》生物化學雜誌,1990,6(1):32—38.
16 管恩南,周廷沖,王晉海等.《抗EGF受體單克隆抗體對人鼻咽癌及其他腫瘤細胞生長的影響》中國科學B輯,1990,(1):58—63.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