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山雲板舞

周山雲板舞,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舞蹈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山雲板舞
  • 類別:傳統舞蹈
歷史淵源,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周山雲板舞是高郵市周山鎮及其周邊地區一種以雲板為道具的民間祭祀舞蹈。清光緒《再續高郵州志·典禮志·祀典》載“觴再酌兮雲版,舞乾戚兮合宮”等文字,可見雲板舞初為“雲版舞”。
據鎮上老人說,光緒帝繼承大統坐龍庭的那一年,即清光緒元年(1875),為慶祝災后豐收,周山百姓聚集祀奉“奶奶會”以示感恩,周山殷莊的民間藝人鄭萬章召集各戶出資,木匠周鶴亭製作了雲板,距今140年了。
雲板上雕刻的圖案,從雲頭到雲尾共分十三節。雲板頭上雕刻的是一對壽星。其它十二對板上分別雕刻成十二種雲朵的圖案,再加上一個神仙頭像。雲板舞由龍舞派生出來,屬於民間獨創,在周山地區落地生根,演進發展。
此後,每年二月初二廟會(即土地爺生日)、三月初一“奶奶會”,信男信女去龍華寺上殿敬香,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皆有雲板舞演出。十三個動作敏捷的小男孩,上身穿紅色背心,下身穿綠色大腳束身褲,頭扎花毛巾向上翻,腰系彩帶,手套白手套,腳登黑布鞋,太陽穴上貼上圓圓的日、月圖案。領隊的(導演)模擬雲的千變萬化,編成一套舞姿。歸納出直線出場,繼而圓場、雙人圓場,做出荷花出水、夾蘆芭、穿星、壘寶塔等藝術造型。周山雲板舞先後有周鶴廷、鄭萬章、鄭來鼎、李奎安和晏愛玲等五代傳人,根據時俗民情改編演繹,與時俱進。
周山雲板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強勁的發展空間,因而有著極其重要的民俗傳承價值、娛樂教化價值和文化承載價值,深受民眾歡迎和喜愛。

傳承保護

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周山雲板舞表演曾一度中斷。上世紀九十年代,雖然恢復了雲板舞表演,但是由於老藝人年事已高、受訓者技藝欠佳與經費不足,保護、傳承和發展周山雲板舞表演項目十分必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