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寧縣鯉魚溪

周寧縣悠鯉魚溪源於海拔1448米的紫雲山麓,匯數十條山澗清泉奔流而下,峰迴水轉,至浦源村口水勢頓減,五彎六曲穿村緩流而過。

就在這長里許、寬丈余的有限水域中神奇地遨遊著上萬尾五顏六色的鯉魚,“聞人聲而來,見人影而聚”,竟相覓食,彩鱗翻飛,仿佛在娓娓訴說著一個神奇的故事。
(一)這裡原為一較大山澗,兩旁翠竹叢生,參木高聳,偶爾一、二隻白鶴沖天而起,寧靜而又祥和,只有那潺潺的流水默默地流走了許多歲月。
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也就在那個動盪的歲月里,遠在河南開封的朝奉大夫鄭尚公卻度過了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官場的失意,爾庚我詐的鬥爭,頻繁的戰亂等無不困擾著他這小官史之心。還是走吧,同先人一樣,富麗的南方總會有棲身之地吧!
當他舉家走至吳厝底(今鯉魚溪下游右側約半里),他被這裡的花香鳥語深深吸引住了,遼闊的平原還是塊未開墾的處女地,簇新的希望就種植在這裡吧。於是他率子孫開荒種田,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日子。
當時,吳厝底沒有水源,他家的飲水都是從山澗中挑來的,但在上游居住幾家何姓的人家,什麼髒東西都往水中倒,朝奉公勸說了幾次,他們理都不理,朝奉公自忖,今日他們髒東西都倒,有朝一日也許會在水中投毒,那該怎么辦?他想了許久,最後,想了個好辦法,在挑水處築個小壩,放養鯉魚,一則去污澄清,二則預防何家人投毒(如魚死則水不能飲用),日子總算平靜而過。
一日,朝奉公勞作累了,在一椿樹下小憩,夢見自己乘坐一巨舟,舟上從者無數,金銀滿艙。醒後,他認為這是個吉祥之夢,便告訓子孫,今後鄭氏宗祠一定要建在此地,而且要以椿樹為桅帆,造如船形。平時,祭祖之日,他便在此樹前立下香案,對河南的祖先默默祝福。
朝奉公逝世後,至三世,鄭家也發展到一百多人。一天,鄭家飼養的一隻母鵝突然失蹤,找了幾天也沒找著。過了三、四個月,這隻母鵝帶著一大群小鵝回家。三世祖婆是個有心計的女人,便著重看管這隻母鵝。一天,母鵝又想偷溜,三世婆尾隨其後,在一棵大樹下發現許多鵝蛋,她認為這地方風水極好,子孫一定能興旺發達,而且此處離朝奉公所說建祠之地極近。於是,她回家勸說丈夫,舉家搬遷到鵝孵蛋的地方,取此地名為“孵兜”(音:boudou即為浦源的方言發音,後因開發了東洋小平源,又有鯉魚溪,在清代正式更名為甫源,今寫浦源)意為子孫能象鵝孵蛋那樣多,奠定了浦源村的雛形,從此,世代便在這塊周寧最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下游的鯉魚也遊了上來,好象很通人情。
(二)到了八世的時候,滿溪已都是鯉魚了。當時的族長晉十公在村中享有很高的聲望。他率全村男女建起了鄭氏宗祠,了卻先祖鄭尚公的一番心愿。他又極有遠見,認為溪中的鯉魚多後,村人會偷捕,哪一天將鯉魚捕完,那豈不枉費了先澤的一片苦心?也是因為鯉魚,才使鄭家祖先吃上安全放心的水,而且這溫順的鯉魚不正是村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嗎?為了保護溪中的鯉魚,他可謂用心良苦,他藉助神話故事,將鯉魚“神化”了,訛稱鯉魚是“三仙姑”的化身,並有林公庇佑,偷撈者將會降災得疾。之後,他召集全村人訂立鄉規民約,禁止垂釣捕撈,違者業加懲處。為嚴明民約,他進行“身教”,暗示其孫“偷捕”,並當場抓住。在宗祠里,當眾將其孫吊打得皮開肉綻,並“罰宴”村人三日。在開宴前,他讓村人立下毒誓:如無溪中鯉魚,則無浦源村人。古人“澗水拖蘭翠,游鱗遂浪多,羨魚休唱釣魚歌”的詩句,即指此事。此後,村民恪守宗法鄉規,絕不捕食,他鄉之客更不敢覬覦偷捉。
晉十公動員了村人拓寬了山澗,形成今天真正的鯉魚溪,並讓村人沿溪建房,建房時要在溪邊路下修建“L”形的下水道,以便鯉魚在發大水時躲藏。還在溪側植上綠葛蒲讓鯉魚銜住,前人有“澗壑溝濡資德水,藻蒲依止謝江神”為喻。他還在風水地--鴛鴦樹下,挖個深洞,當鯉魚自然死後,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將魚隆重葬於洞中,並將旁邊的田地取名為“魚陵”,以之紀念。從這點來說,晉十公是名符其實的“護魚使者”。
鯉魚溪流右側林公宮古廟,雕樑畫棟,廟內有九幅清代壁畫保存完好,頗具藝術價值。村東古道上還挺立著一座民國初年興建的孝子石坊,氣勢峻拔雄奇,浮雕形象逼真,為閩東古石雕藝術之精品。石坊有三門三棟,正門的橫額上有當年大總統題寫的“孝闕流芳”四個大字。每條石柱的四旁都刻有名人聯句。此外,在溪邊有孔廟舊址,在鄭氏宗祠與林公宮之間有觀音橋等古蹟。
圖片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