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村(山東省海陽市盤石店鎮周家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周家村位於海陽市東北部,盤石店鎮南部,地處東經121°17′,北緯36°49′。東與院下村為鄰,西與儒家村隔山相望,北與松岩莊接壤,南依窩鋪頂山,北距鎮政府駐地7公里,西距市政府駐地26公里。隸屬盤石店鎮。2002年,全村有200戶。有周、紀、高、伍、成、王、姜、徐、盛、羅、辛、劉、李、董、程、遲等姓。均為漢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周家村
  • 行政區類別:村莊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地理位置:山東省海陽市盤石店鎮
  • 面積:2平方千米
  • 人口:720人
歷史沿革,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人物簡介,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周姓建村,以姓命名周家村。後有高姓、伍姓、成姓等陸續來此定居。
1941年八路軍進駐盤石店,該村解放。
1946年改村進行土地改革,貧苦農民分到了土地。
1947年改村建起了互助組。
1953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5年建起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61年與炭嵐村分別成立行政村。
1964年開展“四清”運動。同年該村調集6個生產隊的勞力,建成馬石溝水庫。
1966年8月12日龍捲風襲擊了該村。自東北向西南,風過之處,寬約100多米,直掃1公里。中心地帶房屋倒塌30多幢,120多間;受不同程度損壞的535間,村民死7人,傷27人。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發展

全村占地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3.33公頃,適宜種植小麥、玉米、花生、芋頭、西瓜、蘋果等農作物。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03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82%、15%、3%,人均純收入3470元。
第一產業
1955年,糧食畝產僅145公斤左右,總產1萬公斤。之後,通過整地改土,興修水利,農業生產得到發展。1978年,糧食畝產達到280公斤,總產4.2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畝產達到460公斤,比1978年每畝增產180多公斤。2000年,糧食畝產達到700多公斤,總產59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786公斤,總產47.2萬公斤。
1958年,村黨支部發動民眾在山坡上開墾梯田,栽植蘋果樹。到20世紀70年代,全村果品常年產量10萬公斤。80年代,由於果樹品種老化,果品市場不景氣,收入下滑;黨支部及時帶領果農,進行高接換頭,提高果品質量,收入不斷地增長。1999年,在村後和河東14公頃的好地上,栽植紅富士蘋果,黨支部和村委齊抓共管,果樹長勢喜人。
為了發揮山區優勢,在20世紀70年代,黨支部就積極引導村民養殖長毛兔。2002年,全村長毛兔存養量達到4000多隻,增加收入16萬元;辦起個體養雞場3處,收入3萬多元。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910萬元,其中農業收入520萬元,畜牧業收入370萬元,林業收入20萬元。
第二產業
建國後,該村辦起了粉坊;全村從事勾花的婦女有150多人,常年收入15萬元。21世紀起,村里辦起個體石材加工廠2處;同時,發展起羊毛衫加工3家,從業人員20多人,常年收入80萬元。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20人,收入160萬元,其中工業收入150萬元,建築業收入10萬元。
第三產業
1951年,村辦起了供銷合作社代銷店,但規模不大。改革開放以來,黨支部帶領民眾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先後發展起理髮、電氣焊、維修和商飲業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50人,收入33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5萬元,服務業收入18萬元,商飲業收入1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辦起了第一所國小。1974年,在國小的基礎上辦起了國中班,有教師12人,在校學生180多人。同時,集體出資對校舍進行改造。1988年,完成了學校的“六配套”改造,硬化了校園的路面,綠化了校園的環境。1989年,全村學令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被評為煙臺市級“花園式學校”;自建國至2002年,該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42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外出扛活、要飯的有30多人。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村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000多元,有各種運輸車輛130多輛,機車80多輛,電話140部,電視普及率達到95%以上,其中彩電占50%,電冰櫃50台,洗衣機20多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齊,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不足6平方米。1984年起,全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經過幾年努力,新房區街道整齊,布局合理,村民住房全是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5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1年,村里建立了合作醫療站,達到了小病不出村,極大地方便了民眾。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0年,村里集資5萬元,用上了電網供電。1981年,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89年,投資6萬多元,修建自來水蓄水池,全村用上了自來水。1994年,投資4萬多元,安裝了閉路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9年,成敬堂在南莊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該村第一名黨員。1941年秋,成敬堂回村發展成學欽、盛化明、周在梅、高丕春、高練等人入黨,並成立村黨支部,成學欽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黨員隊伍不斷壯大,先後發展十幾人入黨。黨支部先後領導了反奸、反特、反惡霸等鬥爭,進行了土地改革,發動民眾積極參軍、參戰,先後有30多名青年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有30多名民工參加支前大隊,有5人隨軍參加了渡江戰役。同時,黨支部又領導民眾積極發展生產,建立了互助組,使參軍、支前者解除了後顧之憂。繼成學欽之後,高練、高丕春、紀守俊、紀守嶺、高進顯、紀萬芝、紀虎芝先後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5個,黨員44名。1989年紀虎芝任職以來,村黨支部多次被市(縣)、鎮黨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紀壽祿、高鋒、成學校先後任村長。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高崇任大隊長。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高進顯、高世芹任主任。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紀萬芝任主任,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1999年5月,紀虎芝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人物簡介

紀幫仙(1919-?)1945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地方後曾任海陽縣高家區區長。後調東北工作,任齊齊哈爾市副市長。已去世。
周世忠(1927-?)1945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3年轉地方工作,任杭州市交際處處長。1972年調省外辦任副主任,行政12級。
成敬堂1914年生,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海陽縣政府教育科科長。1947年參加南下工作隊,先後任中共鄭州市委宣傳部長,市文教局長,鄭州大學教務處處長等職,行政11級。
成學忠1919年生,1945年參加教育工作,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任福州軍區電機廠廠長,副師職。
紀壽在1926年生,1945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參加過抗美援朝。回國後轉地方工作,曾任瀋陽市和平區中級人民法院院長,行政12級。
成學純1927年生,1945年入膠東公學學習。解放後,曾任山東省水產局科長、青島市水產局局長等職。行政12級,享受地專級待遇。
高小川又名高家駿。1948年離開家鄉,20世紀70年代遷居美國。曾創建華人冷凍食品廠,經銷面類產品;經營房地產開發、商場物業、租賃管理公司。先後任山東同鄉會三屆會長、東吳大學校友會會長、南加州中國大專聯合校友會理事長、南加食品加工協會會長、美國烈山宗親聯合會會長、美國華裔祖國統一會會長等職。其夫人鄧若桂曾三次當選為不同社區的模範母親。其六個子女取得八個博士學位。長子高從賢為哈佛大學醫療政策博士,其博士論文《管理醫療制度下的醫生和病人的關係》,得到最佳論文獎,並為賓州大學醫學院內科博士,是美國醫學會(AMA)唯一的華裔醫師、副總裁兼執行長。長女高從衍取得柏克來加大和紐約大學兩個博士學位,為SFH醫院心臟科主任。次子高從邁為芝加哥大學腦外科醫學博士,CH醫院首席副院長。三子高從藩是康乃爾大學的法律博士,SFG總經理。次女高從徽是柏克來加大電腦博士,LAD電腦公司總裁。三女高從術是南加大法律博士,律師兼會計師。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