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宣德
- 別名:子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西南昌
- 出生日期:1899-9-18
- 職業:秀才
- 畢業院校:國立北京工業大學化工系
- 信仰:佛法
- 主要成就:他是近代大專院校佛學社團組織的發起人和推動者
個人簡介,人物生涯,
個人簡介
周宣德,字子慎,江西南昌人,生於清光緒一八九九年九月十八日。
人物生涯
周宣德行九,幼入私塾,繼入南昌高小,未畢業即考入江西省立第一中學。一中畢業,負笈北京,考入國立北京工業大學化工系,受五四運動風潮的影響,矢志以科學報國。一九二二年畢業,任教北京燕京大學,擔任製革系講師。一九二三年八月,燕大聘期屆滿,受聘為廣東汕頭英華書院副教授,迄一九二六年七月,因父喪辭職。
一九二七年,國民革命軍抵達東南,建都南京,改組東南大學為國立中央大學,統轄江蘇全省教育。周宣德奉派為中央大學區督學。他考察江蘇教育,有見於歷來重視江南而忽略江北。乃建議在江北增設兩所中學,一設鹽城,一設宿遷。大學當局以江北治安不寧,未予通過,經他力爭,當局同意先辦鹽城中學,次辦宿遷中學。江北匪盜如毛,無人敢任校長。此案既為周宣德所提,為了貫徹主張,只得自告奮勇,允暫兼任。他領了七千元法幣的開辦費,匹馬單槍前赴鹽城。
在江北途中,周宣德果然遇到土匪攔劫。土匪問他身帶何物,他立即雙手送上手提袋,說是教員用的教科書,土匪見是一個窮教員,甩開那一包書,不顧而去。事實上,書中正夾著包有七千元的報紙包,幸而未被匪徒發現。他趕到鹽城,在縣教育局的協助下,覓得校址,購置設備,徵聘教員,公告招生。數月之間,學校規模粗備。在學期結束後,他回到南京請辭校長兼職,推薦校中教導主任繼任。
鹽城中學既已開辦,宿遷各界亦函電交催,希望早日設校,惟宿遷小刀會(一種民間秘密結社的暴力組織)猖獗,仍然無人願去任校長。周宣德想做事應有始有終,乃再度自告奮勇。赴任之時,政府令沿途各縣派兵保護,始平安到達宿遷。他在縣長、教育局長、縣黨部書記等協助下,以馬陵山下鐘吾書院為校址,添置設備,公告招生,繼之開學。時為一九二八年秋天,寒假他未回南京渡假,留在校中為學生補習英文、數學。一九二九年二月十三日,學校已經開課,數百名小刀會徒眾攻入學校,把周宣德拖架到街上,刀矛齊下,要置他於死地,幸而時當春節過後,氣候嚴寒,周宣德身穿皮袍,內襯棉襖,對刀矛有點阻擋作用。最後終因腿部受傷,不支倒地,人也暈了過去。原來他曾在民眾大會上講過話,小刀會徒眾誤認他是黨部人員。小刀會與黨部結怨甚深,就拿他作目標來報復。這時幸有駐軍聞訊趕到,救了他一條命。
休養數日,傷勢稍好,縣長派兵保護他回到南京,成為轟動社會的大新聞,各報記者追蹤採訪,各大報大標題詳細報導,中央大學也把他血跡斑斑及刀痕累累的皮袍,釘在木板上,旁書“周校長為教育犧牲而生還的血衣”,供記者攝影。
周宣德在商務印書館,曾編寫《現代幾何學》一書,為中國中學採用為教科書,曾再版數十次。在商務印書館任職兩年有餘,一九三二年上海“一二八”事變,滬戰爆發,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為日軍炮火所毀,員工遣散,周宣德去職。翌年,受聘為江西工業專科學校教授。
一九三七年抗戰爆發,周宣德感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義,投筆從戎,考入航空委員會,任油彈庫庫長,隨軍入川。在軍中服務六年,一九四四年辭職,受聘為四川成都省立會計專科學校教授。任教年余,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一九四六年飛返南京。他以化工技術人員的身分,受政府派遣,到台灣接收台灣糖業公司,並奉總公司命,出任台中縣后里鄉月眉糖廠廠長。
在日本人占領下的台灣,於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遭受盟軍飛機轟炸。月眉糖廠也是盟機炸毀的工廠之一,周宣德出任該廠,必須將炸毀的廠房設備修復,始能恢復生產。大戰之後,材料缺乏,周宣德殫精竭慮,夙夜趕上,終於在限期之前,將殘破不堪的工廠修復,加入生產行列。一九四九年,政府播遷台灣,外匯極度困難,端賴糖業公司砂糖外銷換取外匯。這是周宣德工業報國,對國家社會的貢獻。
一九五一年以後,周宣德調升台糖總公司計畫督導及研究發展部門主管。到了一九五六年,復調任總公司顧問,此後他就進入全力弘揚佛法的階段。